神学教育直接关系到教会人才的培养,因此显得至关重要。而中国教会培养的神学人才,不仅需要装备扎实的神学知识、还要能结合中国的社会、文化等现实处境、成为中国大地上真正为主牧养羊群的人。
西方神学院普遍的特点是专业性与学术性都很强。学院的专业领域划分非常细致;教职人员大多是某个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能讲授专业的神学知识,也能教导学生写出优秀的神学论文,帮助神学生们打下十分稳固的神学根基。但西方课堂中所教授的内容大多以学术、咨询为主,学生的学习更像是一种知识与学问的积累。这很容易造成信仰知识与属灵生命的脱节、理论学习与教牧实践的脱节。
华东某城市的一位牧者胡牧师在神学培养工作中已践行多年,他分享了一些自己与同工在神学教育方面本土化的实践经验。
老师与学生不能只在教室里,还要在教会里
胡牧师目前是一边带学生一边参与教会服事的。他讲到不仅自己这样,他所在神学班的老师都不会只站在神学教育的课堂里天天讲课,也会去教会中做实际牧养的工作。
胡牧师不希望自己的学生们是一个个书呆子。据胡牧师介绍,学生们在第一学期不参与服事,从第二学期就开始进入教会,要面对着具体的人群和事工,讲道、传福音、参与青年人的牧养等。
师生之间建立关怀小组
胡牧师很看重师生间的互动关系。在他看来,学生们来这里学习,并不是只为学点知识,好等待学业结束之后,谋个教会的职位解决未来的生存问题。他希望每个学生都是被看见、被关怀和爱的。为此,他们专门建立了师生关怀小组,每个老师都有自己定向关怀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老师和学生一起打饭、吃饭、刷碗、整理、打扫;学生们写的成长心得也会拿给自己的导师看。
品格、灵命塑造相当关键
在知识层面的神学装备固然重要,但神学教育绝非简单有关传道职业或神学专业的培训课,它可以看出是一种全人培养。正如胡牧师所言:“社会的其他行业中,大家对从事业务的人到底如何并不会太在意或者接受度很高,只要专业水平够高或者服务水平够好就可以了。比如有个医术高明的医生,却对妻子不忠,那人们不会特别关注他的个人品行,而是依旧慕名前往求他看病。但传道人可绝对不行。”
胡牧师认为灵里的成长、生命的改变是个人与主之间的关系问题。就这个问题而言,看似人为的工作比较有限,更需要上帝的工作。但胡牧师他们还是很注重学员的灵性培养,他们尝试借鉴中国传统灵修院的做法,要求学生们做好早祷、晚祷、写灵修笔记等信仰基准的操练。这样,学生会花更多时间亲近上帝、阅读圣经并在祷告、默想中逐渐成长。
神学观念可以更开放、神学生也要多读中国经典文学
胡牧师讲述了自己曾经上神学院的一些经历。他回忆说:“曾经读神学院的班里,当时我年纪最小、也最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经历与成绩。我们那个班里很多得过各种奖的优秀学生,都很厉害的。不过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是,大家对某个神学观点总是一言不合就争辩,这样吵吵闹闹一直持续到毕业。”等胡牧师信仰多年、积累了许多牧会实践经验后,他觉得将改革宗的神学思想作为自己个人持守的立场倒也没太大关系,但如果是要做神学教育,那未免太窄。所以,他建议在神学教育中坚持核心基本要义、其他次要内容可以更开放的看待,持福音派立场可能会更有好处。
此外,胡牧师还提出一个很值得尝试的建议,中国传道人可以多读中国经典文学。在传统神学教育中,神学生们大多习惯只去阅读圣经、做好神学、释经类书籍的学习与研究,而忽视我们中国文化的学习。但如果在过去的学习基础上,再加上文化的补充与支持,反倒能更深刻地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基因、更好地践行大使命。
当然,胡牧师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也受到过诸多挑战:小到老师要如何与手机争抢学生注意力的问题、大到如何更好地派送学生进修深造等问题。但不论如何,胡牧师的神学教育本土化探索一直都在进行,而这样的探索也只是个小小的缩影。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