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销书作者杨腓力记得,一个很多信徒都认识的基督教领袖,有段时间却经历着一个又一个的艰难。他的孩子们十几岁,经常陷入麻烦当中,而他又被诊断出患上了一种罕见的癌症。“我从不怀疑上帝是良善的,”杨腓力回忆那人在小组讨论中的发言,“我的问题是,‘上帝的良善是什么?’”。
这也是杨腓力思索与挣扎的问题,尤其是在遇到母亲竭力养活孩子,性虐待,或者其他国家的基督徒受逼迫等问题。“我们能指望神什么?信不信神有什么区别?在遇到试探或者挑战之时,这会有什么不同?”他问。
作为亚特兰大当地人,杨腓力的书在世界各地销售了1500多万册,他也受到过神学训练,但是他不能假装已经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实际上,他因如实地提出普遍存在的问题而著名,而这些都是从调查的角度来看,而不是权威的立场。
作为记者,他通过一些途径试图提供一些关于“上帝的良善是什么”的答案形式,而这也是他的新书的标题。当然,作为基督徒,当他去探望世界上那些只知道贫困和羞辱的人们,或是忍受感情或身体创伤的人们时,杨腓力有时不得不站出来,宣告他在上帝那里享有的盼望。但他的个人信仰似乎也经历着一些变化,当他十次旅行归来,他在书中更确信地叙述了信仰确实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这说起来很容易,杨腓力听到哥斯达黎加人希尔达(书中的化名),谈到她如何在14岁时被母亲卖掉成为性奴,却因一个基督徒的帮助现在过着全新的生活。但当他回到美国,那天的一条新闻是林赛•罗翰花更多的钱买化妆品却不是受教育,这令他很难断定信仰是不是真的重要。
“每天,广泛的美国文化诱惑我思考‘我是不是开着一辆好车?’,‘我不是有漂亮的头发?’,‘我是不是有足够的钱?’,‘我衣着得体吗?’,‘我怎么走过来?’”,杨腓力在接受Christian Post采访时说。“其实,我们应该自问,‘我如何走到上帝面前?’”
有趣的是,杨腓力说最难的是基督徒在像美国这样的地方——“上好的繁华国家,无数的娱乐选择”。先进的英国剑桥大学也将美国列为实践基督教信仰最难的地方之一,甚至比中国、印度更难,杨腓力强调。
他说,恩典是免费的礼物,只要接受就可以,但是你必须张开手。但是很多人都没有张开手。他说,“他们手里握着东西,因为在这样一个繁华的国家,有太多东西可以去抓。”他说。
在他的书中,杨腓力承认基督徒如何造福社会,并且他还提到当社会达到了舒适和繁华,市民会感到不太需要宗教信仰。“他们靠过去的道德资本生活。同时,上帝也悄悄地去了有更多需要的地方。”
杨腓力清楚地表示,基督徒的身份并不是来自耶稣的方式如何造福社会,而是他在信仰中持守正确的信念。“如果是正确的,就应该创造条件,让人类生活更好;如果是正确的,就必然会”在他旅行中遇到的不同人群中“产生一定的效果”。
那么上帝的良善是什么?杨腓力强调,这是一个开放的问题,上帝已经把答案给了他的追随者。“我们被呼召活出信仰,这对对此关注的世界至关重要”,他在《上帝的良善是什么》一书中写道。
杨腓力说,如果在非洲问基督徒是什么,他们可能会回答,“嗯,我不确定,但是有辆医护车每月来这里一次,上面有十字架,他们会给我们疗伤”。
另一个可能会说,“嗯,我不敢肯定,但是有一群叫世界宣明会的人们,他们在我们村里挖了一口井,所以现在我们有水喝”。
“然后,其他人会谈到教会,他们来帮助改革社会,呼吁禁止酗酒和腐败”,杨腓力补充说。上帝的良善是什么? “他救我脱离性瘾和毒品。” “上帝带我回归生活。”
“我希望像克里斯托弗•希钦斯和理查德•道金斯这样的怀疑论者也有机会听听这些故事,那些社会最底层的弃儿因伟大的恩典生活发生剧变,如今将荣耀归给拯救他们的上帝。”
杨腓力于1949年在美国佐治亚州出生。一岁时父亲去逝。在美国南方严肃、正统的教会氛围下长大的杨腓力,反而成为了一个对上帝充满怀疑、叛逆甚至愤怒的异数。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他在惠顿神学院读书期间,杨腓力第一次对神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经历,并决定一生委身于文字事奉之中。正是这些独特的经历使杨腓力立志回应他的呼召,“为那些生活在信仰边缘的人发言”。
他是著名福音派杂志《今日基督教》(Christianity Today)的自由编辑。30多年来,笔耕不辍,《有话问苍天》、《耶稣真貌》、《恩典多奇异》等多部著作荣获“福音派基督徒出版联盟”(Evangelical Christian Publishers Association)年度图书奖。著名的布道家葛培理曾评价说杨腓力是他在福音派中最欣赏的作家。
他的作品被翻译成25种文字,影响了超过1,500万位读者的生命。特别是在美国遭受九一一恐怖袭击之后,他的作品获得了更多的读者和赞誉,显示出杨腓力关注的苦难问题对这个时代的意义重大。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