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美国教会、韩国教会形容是成熟女性的话,那么中国教会更多让人想起是一副青涩少女的形象,甚至于让人觉得太过于年轻和不成熟。
但也许我们对中国教会所处的时代观需要转换了。日前,有家庭教会领袖指出,中国教会经过改革开放后数十年的发展已从开拓期进入到一个时期。
“当福音在一个地方发展30年,那么这个地方不再是福音的开拓期,而是成熟期。中国教会从1978年复兴到现在已经有35年岁月了。现在的中国教会不再是处于开拓期,而是一个被建立、健全的时期。” 刘路加牧师面对基督时报网站同工,这样分享了他的观察与洞见。
刘牧师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教会复兴时归信基督,后全职服事至今已有30余载,在各地牧养教会、培训门徒,对中国教会发展也有许多观察与思考。
他点出,大家需要清楚的看到中国教会所处的时期已从开拓期进入到健全期,并且要跟随时代的变化而更新事奉观。“看教会的历史,你会发现在每个不同的时期,上帝工作的方法和策略都是不同的,我们要看到这些,才能够思考如何做到与时俱进。”
刘牧师从圣经新约《使徒行传》的记录来带领大家看到当年最开始首先是“彼得模式”事奉的时代,之后进入到“保罗模式”事奉的时代。而如今已进入健全期的中国教会也需要从之前“彼得模式”的事奉进入到“保罗模式”的事奉。
他首先分析了《使徒行传》28章的整体服事的脉络。耶稣升天前吩咐门徒说“但圣灵降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必得着能力,并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直到地极,做我的见证”,而《使徒行传》28章就是按照这个次序展开:
1-7章 在耶路撒冷城传福音
8-12章 在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传福音
13-28章 直到地极传福音
关于服事模式的话,也是有一个次序:
1-12章是教会主要在犹太人中建立起来,服事以彼得为代表,是“彼得模式”的事奉时代
13-28章是教会开始在外邦人中建立起来,服事以保罗为代表,是“保罗模式”的事奉时代
这两个不同的模式,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鲜明的对比:
1.“彼得模式”:彼得和其他最开始被主耶稣呼召的门徒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他们是“无学问的小民”,但他们身上很重要被主使用的一点就是跟过耶稣。
“保罗模式”:保罗和之前的彼得等门徒不同的是,他是“大有学问的人”,《使徒行传》他记录去雅典传教,和雅典人辩论、服事雅典人,这意味着保罗的水平是可以和哲学家辩论的。
2.“彼得模式”:彼得他们所开始的初期教会主要是在个人的家里,是一种“家庭聚会”的模式。
“保罗模式”:保罗的四次宣教都是以城市为中心、以会堂为切入点,更多体现的是一种“城市堂会”的模式。
这两种模式和其不同的特点也可以应用于我们中国教会目前的转型。
中国教会自1978年之后出现农村教会的复兴,回顾来看大体上是一种“彼得模式”服事的时代:教会领袖、牧者同工大多初中毕业、文化水平不高,但却是福音活生生的见证;聚会也主要是在信徒家中,呈现出一种“家教会”、“家庭聚会”的样式。
而如今,中国教会历经35年的发展,需要看到并进入到新的事奉时代。“这是一个‘保罗模式’事奉的时代,”刘牧师指出。
在这样的一个事奉时代,教会更多在城市中涌现出来,教会出现了不少白领、知识分子等信徒,教会领袖和牧者同工也不少是“大有学问的人”;教会也主要呈现出一种“堂会制”的形式。大家也需要更多的研读《使徒行传》,从保罗的服事中学习更多。
在这样的事奉时代,刘牧师提醒说,中国教会、特别是教会领袖需更多认识到时代的更新,要与时俱进、更新心思意念,以更好的服事神。
他提出三点是中国教会在“保罗模式”的事奉时代,特别需要看重的。
1.教会要对工人要求更加严格
以前农村教会服事,传道人或同工只要会读经、祷告、带诗歌就可以,要求不太高,但现在的话,城市教会要对工人要求更加严格,不仅要求会讲道、会牧养….还要品格好。
2.教会需更多鼓励带职事奉
过去每个人只要信主只要奉献,基本上都是全职服事,教会也鼓励大家主要都是要抛下一切全职服事,教会也欢迎更多人全职服事,但是今天则更多鼓励大家带职事奉,“今天如果什么人都全职,那么教会会负担累累,没办法开工资。”刘牧师建议现在信徒和同工的比例是60:1,60个信徒可以支持一个全职传道人或宣教士。
教会需更多强调“人人皆祭司”的观念,不仅仅只是神职人员很重要,要弘扬“每一个位置都是在服事神”的观念。
3.教会需更多强调教会纪律
以前农村教会不强调教会纪律,对教会礼拜的时间、着装、言谈,以及信徒的圣洁生活等许多没有明确规定,但伴随着教会进入到城市化之中、伴随着教会要更加成熟、伴随着世俗化等许多原因,时下教会要更多强调和制定教会纪律,以更多的管理教会,并使信徒更加活出圣洁生活。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