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很多影视作品以上海为背景,特别是以近现代为背景,讲述多国的语言和文化在上海的交互影响。执导纪录电影《外滩佚事》的中国著名纪录片导演周兵说到,“上海本身就是多元的,由各色各样不同的人组成,世界上几乎所有族裔的人群都来过上海,据说连毛利族都曾在上海生活过。”
1843年上海开辟为通商口岸,来沪的外国人由最初的几十人,随着时代的发展,上海的开放程度扩大,上海的外侨也迅速膨胀。
那些年代,形形色色的外侨,年复一年来上海生活、工作、开厂、经商、办学、传教等活动,他们也稳各有自己的的俱乐部和活动圈子,各国语言也在此交汇,融入浦江汽笛和大自鸣钟的交响声浪中,外侨将世界各国的生活方式与风俗习惯带到上海,使这里成了外国气息最浓的中国城市,演绎着东西方文化的相交融的景况。
来自德国的一个女士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她相信一切都是上帝的安排,“多年前,我在上海没有一个朋友,但我听到上帝的召唤,神让我来到这座城市,后来我在教堂遇到了我的先生,两年后我们结婚并有了孩子,在此居住至今。”
在全球化的时代,回首张望徐光启和利马窦在1600年的初见,当时的传教士们没有强权和财富,他换上儒装,试图利用温和的文化力量来打动遥远的中国,从而带来了中西文化平等交流的盛景。而徐光启也成为“向西方寻找思想的第一人”。400年后《几何原本》译者徐光启利马窦后裔上海又聚首。
如今,每周日下午衡山路国际礼拜堂外籍场,人们听到的是六十多国人士齐声高唱“哈利路亚。”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