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5日,圣诞节之际,刚刚过完百岁寿辰的基督徒指挥家马革顺老先生将在上海除夕东方艺术中心举行的“圣诞音乐万花筒——管风琴与合唱新年音乐会”,他还将亲自指挥自己为中国基督教音乐创作的赞美诗《把荣耀归还他》。
据东方早报报道,此次圣诞合唱音乐会是由上海爱乐交响合唱团和德国管风琴演奏家托斯腾·梅德联袂出演,中国合唱指挥泰斗级大师、也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指挥家马革顺将作为压轴指挥,他将以百岁高龄指挥他亲自为中国基督教音乐创作的圣歌《把荣耀归还他》。
马革顺先生出生在一个牧师家庭,教堂音乐是他的音乐启蒙之地,然而马革顺先生也像其他许多老一代归国知识分子一样,历经许多苦难,被隔离审查,反右时被戴上帽子,“文革”时又受到冲击等等,被基督徒所熟悉的作品之一《受膏者》就是马革顺先生在文革时期所创作。
在此次上海圣诞合唱音乐会的压轴指挥,马革顺先生也相当认真准备,据悉东方早报称,百岁的他还是亲临东艺与上海爱乐交响合唱团团员排练,从轮椅中被扶上指挥台的马老腿脚虽不利索,手上的功夫却依然精到,尤其是起拍力度劲头十足,挥到兴致处甚至会击掌打拍。精神健硕的马老在听力上也不见含糊,几个声部的和声刚开始听起来有些混乱,合唱团在他的要求下一遍遍重来,一个个声部细抠节拍,如此反复不下20次,才最终完成了他的要求。
他在接受专访也是特别讲到了自己的信仰,以下为东方早报专访内容摘录:
东方早报:这次音乐会主打宗教歌曲,你的创作也是这个方向,为什么会对这个类型情有独钟?
马革顺:合唱是个舶来品,欧洲的合唱就是从宗教来的,最主流的合唱就是“圣诗”。最重要的合唱作曲家,也都是为上帝而创作的。
我父亲是牧师,我从小每周都会在教堂听唱诗班唱圣诗,这是我最早接触的音乐形式。五六岁时,我就已经是唱诗班的一员了。1949年我从美国留学回来,每年圣诞都被要求指挥合唱基督教歌曲,每年都唱《弥赛亚》。但其实,很大一部分外文赞美诗在国内都没有很好的群众基础,因为语言不通,没有共鸣,我就想一定要写一些我们中国自己的基督教歌曲。
东方早报:你一生研究合唱,你觉得宗教类的合唱对普遍意义上的合唱有什么借鉴?
马革顺:那太重要了。宗教合唱是整个合唱艺术的源头,是最精髓的部分。合唱这种外来形式,你要学好,就得先进入。怎么进入?就是去唱他们的东西。现在很多人即便去唱,也是表面化的,没有真正去理解深层的音乐内涵。我一直都在强调一个观点:“先做传统的儿子,再做传统的叛徒。”你要进入以后,发现它的奥秘,掌握它,然后再加上中国的要求。
东方早报:具体的奥秘或精髓是什么?
马革顺:声部的融合,声部和声部之间的互相照顾。这是中国合唱往往欠缺的。还有,宗教合唱中声音是完全拉开的,气沉丹田,上开天灵盖,而中国的合唱声音总是扁平化。
东方早报:你曾在不少场合说过中国合唱的问题也涉及语言问题。
马革顺:和语言本身有关系。西方人见面说话寒暄,语调都比正常情况下高半个调。你从他们平时说话的语气就能听出“歌唱性”,声音起伏很大。中国人讲究中庸,总是平平。而且中文的音韵要求的发声位置和西方语言体系不同,比如我们特有的“i、u、ü”三个韵母,他们靠后,我们要靠前,有些老师没有经过研究就按西方的标准教,是肯定不行的。另外有人说我们的歌唱方法可以借鉴戏曲,但戏曲讲究归韵、收声,合唱是不能收声的,那怎么去结合呢?还是要根据我们的语言特点去推敲。
东方早报:你的合唱作品受亨德尔影响特别大?
马革顺:当然有,亨德尔对我来说是最重要的作曲家。亨德尔的合唱都是从一个声部推进到下一个声部,声部和声部之间是“近关系转调”,而且它基本是一句同样的文字不断反复。宗教歌曲就是这样,在反复中越唱越清醒,越唱越干净。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