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比受更为有福。”台湾教育慈善事业张平宜也正是带着这样的观念过着她的慈善人生。
张平宜,生于台湾云林县,原台湾《中国时报》的记者,她2000年放弃了原本衣食无忧的人生,投身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麻风病康复村的教育事业。她花了11年时间,将越西县一个供麻风村子女上学的教学点,一点点地建成完善正规的学校,让几乎与世隔绝的麻风病人的孩子尽快地融入了现代社会,在11年建校期间,她付出了艰苦努力直至建立起中小学校让孩子们看见希望。
“张平宜是一个美丽的女人。”网易女人2011年一篇文章如此夸赞到张平宜。在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举办的女性公益慈善颁奖典礼上,一袭黑群的她蹬着过膝长靴,让人难以想象她在大山里为孩子们奔波的情形。她说,“我非常爱自己,我是独一无二的。我对自己的孩子和大营盘的孩子们说,你们要张阿姨,我是独一无二的,你们不要我,我也是独一无二的。”
11年时间,在台湾和凉山彝族自治区越西县大营盘之间,张平宜往来穿梭不下百次。去年年底,她的纪实随笔集《触:台湾娘子上凉山》在大陆出版,“记录自己10年来奔走大凉山,为一群麻风村孩子争权益求教育的过往。”
11年的时间,张平宜为这里的孩子们建小学、中学,甚至带他们走出大山到青岛接受职业教育,她说,“以后的事情也少不了啊,他们还要谈恋爱、结婚,还要有职业发展……”
作家阿来去过大营盘,被张平宜的故事深深感动:“一位有如特蕾莎修女般爱心的女士,十几年如一日把无私的爱撒播在蜀地的一个角落。读《触》,与她一起触摸你不曾触摸的世界,或许还可以找到触动你心灵深处的那一丝丝酸与痛。”
作家阎连科也是《触》的最早读者之一,他说这本书自己连续看了四五小时,有时感动得热泪盈眶,有时气得双手发抖,他惊讶地发现,这世上还有“崇高”存在。“我们经常抱怨这个社会没有底线,道德堕落,但是通过张平宜,我们可以感觉到世界上充满温暖。”
南方人物周刊曾经对张平宜做过一个专访,在接受专访中,张平宜谈到自己的募捐理念,施比受更为有福。她说,任何一个人的苦痛都不该拿来作为一种募款的绝对的方式。穷或苦都是迫不得已的,每个人都有他原始的善良,这个善良怎么用?我们做公益的都要好好思考。就像我不赞成施舍的态度。当你可以给别人一点东西时,不要常流露出一种比别人高一等的骄傲,人和人是彼此的,施比受更有福。你可以施与,就要懂得珍惜跟感恩。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