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专访】广州在家书院创办人:基督化教育中国本土化尝试的艰辛与甘甜(上)
延续上帝的带领,燃起教育的梦想和使命,从在家教育到在家书院,从教育自家孩子到教育许多基督徒父母的孩子,兢兢业业实践至今已经有十多年的时间,辛迪姐妹更深地体会到基督化教育的精髓,并积累了许多真实的经验。
她在分享了在家书院的故事以及理念之后,还继续分享了在基督教教育中如何真实地落实基督信仰、并且教导孩子活出信仰的经验与心得。
基督教教育的意义:不是排斥知识和科学,而是让基督信仰融于每个学科之中
辛迪姐妹坦言,目前在家书院的学生至少7成以上是基督徒父母送过来的,他们选择基督化教育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目的是让孩子延续自己的信仰,,一方面担心孩子们没有受到足够的知识性教育变得与社会格格不入,一方面又担心孩子受了很多知识性的教育比如进化论等,而变得远离神或者不信仰。
对于这两者的极端,都和知识有关系。对此,辛迪姐妹先谈到自己的一个担忧,就是有些人虽然口里面在说是基督教教育,说的也是“教育”,但风格却是变成了一味反对学习世上的知识,认为“这些统统都不必学,只要学习《圣经》就行”,但这样一来导致的问题就是:你学了一大堆的“武功要诀”,你可以背的很好,听起来好像是武林高手一样,却不能实际发挥出来只能“克敌制胜”,只是沦为“纸上谈兵”而已,就好像我们也常常看到也许你可以把圣经倒背如流,但却活不出来、无法让《圣经》真实地改变你的生命。
“人终究要生活的,但如果你没有从教会学校学习到一些常识,你就会通过看报纸、杂志、电视得到所需要的知识。然而,社会得来的知识是属世界的价值观,并没有跟耶稣基督的价值观重新编织融合。”辛迪姐妹说出她的理念,“因此,我不如在基督教教育中教你物理、甚至教你进化论,但在教导的过程中,我会告诉你进化论哪些东西是对的,哪些是提出来的猜想,让你知道更多信息,让你去思考。”这样,反而教出来的孩子更有抵抗力,对信仰也可以有更深的思考。
很多基督徒家长之所以把孩子送到基督教学校,就是希望下一代能继承信仰,担心他们到世上变坏。但辛迪认为,一些家长生怕孩子变坏、担心孩子学习世俗不好的东西,于是就采取过度保护的方式不合适,“下一代绝对不是靠保护出来的。最有力量的是真理,不是人,我们相信的是真理,只要你把孩子引到真理面前,让他们认识真理,就自然会得到真理的保护,父母不可能永远把孩子捏在手心里,并且根本捏不住。”
所以,辛迪姐妹认为基督化教育不要回避知识,知识并不是“万恶之源”,科学也不是跟圣经冲突,最重要的是让人在学习知识和科学的同时把基督教的世界观、价值观融入进去,认识上帝。“今天我们的DNA研究出来说,黑人、白人、黄种人来源同一个老祖先。还有很多新的考古证据慢慢出来出来也越来越证明这一点。我们明白圣经,我们知道,人类共同的老祖先就是亚当和夏娃嘛,也就是说我会把这些科学的东西再拉回到《圣经》里面,让孩子们明白:所有科学都慢慢在证明着《圣经》是对的。绝非《圣经》是一套说法,科学又是另一套说法,两者并不冲突。”
“这就是基督教教学的意义。”辛迪姐妹说,书院老师们共同的信念就是把基督教的世界观、价值观像一根金线一般编到每个学科里面,无论是数学、物理、化学,还是语文、历史和人文,而通过这种教育的孩子长大后在生活和知识的各个环节中,都已经有耶稣基督这根“金丝线”,怎么拔掉都不容易。
说到这里时,她站起身去书架上取了一本书,是她很早以前写的学生手册,她翻开后读了一小段:“基督教国际教育是为孩子选择的大方向,作为基督徒父母,最重要的目标是将孩子的手放在神的手中。”
她说到,“教育是帮助孩子跟真理连上,物理是一条线,数学是一条线,每个学科都是一条线,教育要做的是让这些都和真理连上。当然,教育孩子有时候生搬硬套也需要,比如每个孩子都要读《小要理问答》,要求他们很熟悉经文,《小要理问答》这一类的内容就是要背到滚瓜烂熟,有些东西就需要背诵到心里去,你不知道哪一天某句经文就会蹦出来,成为你的力量。神的话是有能力的,这个就是基督教教育很重要的一部分。”
“但不光只是让他们背诵,还要是让孩子去理解,让这些真的进入心里,理解所背诵的内容。中国教育体制下很多孩子不爱学习,是因为出于被动和强迫,并非引导孩子自主自愿学习。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启发和帮助他们去寻找各类学科与真理的关系,这是让孩子受益一生的,这才是培养孩子最根本的方法。”
基督教教育的盲点:要正确看重理性,不要排斥学术
也正是因为“不排斥知识和科学,而是让基督信仰融于每个学科之中”的理念,辛迪姐妹坚持在家书院非常看重学术,在“探索研究中国特色的国际教育”之外,“在基础教育阶段推进学术教育”,是在家书院两个异象和使命之中的另外很重要的一条。这也是和许多基督教学校相比,很有特点之处。
“学术是教育的本质。不是只有教授才能做研究,任何以独立的心进行的理性探究,都是一种学术。学术的精神就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这是辛迪姐妹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它并非只是一些才艺、或者只是,最根本乃是“学术的精神”,在此基础上,才能构建起“人”的教育之本质。
谈到学术,不得不谈“理性”这个话题。辛迪姊妹认为办基督化教育不能回避“理性”这个话题,要有一个正确的看待。
“曾经我发了一篇《理性和感性》的文章,当时是有感而发,很多人觉得理性不好,认为基督徒都是很感性的,如果你太理性的话,就觉得偏离了圣灵的感动。我认为当正确理解理性时,会走出这个误区。”辛迪姐妹说到她的观点,“理性的反义词不是感性,而是疯狂;感性的反义词是冷漠,理性和感性本身不是一对反义词,不是对立的。所以,当理性很清晰的时候,你才可以让感性毫无阻拦的发挥。例如:“爱神”,因为在我理性里面很通透地知道,耶稣基督是世界唯一的答案,所以当你的理性很确定的时候,可以在感性上很澎湃的去追求和发泄,你不需要拘束,不用害怕信错了。”
“对我来讲,做教育很快乐,让我们可以学习很多,让我可以从不同层面认识上帝,当你带着属神的眼光去看待各个领域的科目,然后通过教学、实践又会印证你所信的是对的,所以是很喜乐的。”
“所以感性和理性这两个是不矛盾的,从教育来讲,实际上就是训练孩子理性的过程,不让孩子成为一个被感情牵着走的人,否则这样的人是很危险的,整个基督徒群体也不能被感情牵着走,否则真是太危险。”
辛迪姐妹举例说,如果我们基督徒没有理性,当异端邪说一来的话大家都不能分辨,一些很会蛊惑人的假先知也会出现,许多人就会走偏。“所以理性是很重要的,要懂得分辨哪一个是神的声音,哪些不是从神而来的。神的话语虽然描述的东西不一样,但是有内在的逻辑性、合一性和合理性。你对这个逻辑、合一性很了解的时候,当遇到一个跟这个逻辑不符合的东西时,你不会去相信的。”
“所以今天看整个世界范围内的大教会,最缺乏的是从理性、哲学层面让世人知道基督就是真理。科学发展太快,很多哲学思维不断往前进展,如果基督徒没有从神那里获得智慧,而是反过来,像当年天主教一样闭关自守不愿改变,就会出现迫害哥白尼的悲剧。”辛迪姐妹举到这个让她反思良久的历史上真实的案例,“因为哥白尼发现的日心说跟教会一直相信的地心说不一致,所以教廷的人觉得如果整个地球围绕太阳转的话,那整本《圣经》就不存在了,整个基督教信仰就会土崩瓦解,他们不能接受这个事实,便把哥白尼定为‘叛教者’,还不择手段地阻止其著作《天体运行论》的出版和发行。日心说和《圣经》本来是不冲突的,但当时教廷的人因为害怕,所以不愿改变他们旧的学说。今天教会也一样,不要因某个新东西出来,因为太紧张就杜绝,这样只会把自己封闭在小小的区域里面。”
所以,在家书院非常强调发展孩子清晰的理性思辨能力:“在家书院的使命是帮助学生从小建立良好的品格和行为习惯,同时发展出清晰的理性思辨能力,使得他们有一天可以活出上天赋予他们的特殊使命。”
而且,“高标准、严要求的教学”也是在家书院四条校训之一,“以高学术标准和严格的要求引导和装备学生成为终生不辍的学习者,教导学生独立思考精神并以追寻之心不断去更深地探求真理。”
“另外,一定要记住一点,基督徒不需要用自己非常有限的知识努力证明上帝的存在,祂的存在是客观事实,你相信接受就好了,不需要执着地去证明,这是我做教育中得到的很多感悟。”她补充说到。
在家书院对基础教育中建立学术思维亦非常看重,图为在家书院孩子们在考试中的情景。(图:在家书院官网)
基督教教育的实践:接纳的爱和清晰的管教缺一不可
知识可以传递真理,但最根本是“以真爱传递真理”,这是在家书院四大校训的第一条。为此,书院的第二条校训是全体老师每日所做的就是活出真理、传讲真理,“身教重于言教,老师们日日以真理为标杆,活出美好的见证”。一般校训大多是针对学生的要求,先要求学校和老师,这样的校训风格的确不多见。
第三条校训则是这些的落实之法:“接纳的爱和清晰的管教:建立像家一样的学校环境,让孩子可以感受到完全的爱和接纳,同时设定界限,清除污秽,教导和训练学生从小形成优秀的品格和良好的习惯。”
辛迪姊妹坦言,这也是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最难的一部分。到底爱和管教如何平衡?说到管教,要和世上一些现象那样去打骂和侮辱吗,那如何不这样,管教又如何树立力量呢?
对此,辛迪姐妹学习了很多,一方面,对孩子的真诚、爱和接纳是管教的根本,“我们最宝贝的东西不是我们教英文好、进名校,而是我们对孩子的真诚、爱和接纳。”
“真理是很硬的,所以需要爱来平衡,教育中爱与管教缺一不可。我们很多时候对爱的解读就是永远包容、永远原谅和饶恕,这样的解释没有错,但毕竟需要公义这条主心骨。”她说到自己的理解,“对我来讲,爱就是一种接纳,上帝的真理不是随着我们的意思改变,我们在上帝那里可以找到安全感,因为真理永不改变,如果你想要违背上帝的公义,那上帝的爱也会感受不到了。”
“上帝的公义和爱是连在一起的。当你走在上帝的公义里,上帝的爱会随之而来。离开公义的时候,你就感受不到神的爱了,然后开始埋怨上帝不爱你。可是当你回到上帝的公义里面时,你发现上帝的爱就在那里。”辛迪认为,无论父母还是老师在教育孩子时也应该要这样,“我可以很爱孩子,愿意为他付出一切,但不能牺牲正确的原则。”
“看上去好像是一对悖论,但是看圣经最多提倡的‘仆人领导’也是一对悖论。仆人是服从别人命令,领导是发出命令,一个人怎么能又是仆人又是领导呢?”辛迪姐妹坦言自己经历多年之后领悟到的就是,“仆人领导是指我是耶和华上帝的仆人,我的主人只有一个,就是上帝,因为服事神,我愿意服事神所爱的人,但不是因为我服事你,你就成为我的主人。仆人式领导是仆人的领导是神,服事的对象是人,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又是仆人,又是领导。才能很好的平衡。”
爱和管教也是,看上去好像是悖论,但是两者的背后都是真理,上帝的真理有慈爱有公义,所以在真理之下,我们可以既无条件的爱又很有原则的管教。
在家书院注重学生自我价值感以及彼此爱的关系的培养,上图为给学生过生日以及彼此表达爱的贴纸。(图:在家书院相册)
基督教教育的两个步骤:第一要打下真理的根基,第二该放手时懂得放手
辛迪姐妹还谈到,教育尤其是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懂得第一教给孩子真理的根基,第二是该放手的时候就要学会放手。她自己就教过自己的三个孩子,而且现在都长大成人去大洋彼岸上大学了,孩子一个一个离开辛迪姊妹反而觉得并不孤单也不觉得有遗憾,“我已经陪伴他们这么多年了,该教的都教了,如今瓜熟蒂落是很自然的,反而不落的话才会担心,我们不应该不舍得他们,而是希望他们在上帝的手中自己独立成长。”
放手的背后是让孩子去自己经历神、经历生命。“如今我和先生最重要的是跟孩子们见证神在我们身上的恩典作为,而不再是从前教练的角色那样教训他们你不能这样那样做。18岁之前,该教的都教了,18岁以后,该让他们自己去经历人生的种种,哪怕经历跌倒和爬起,都是一个成长的过程。”
对于已经信仰22年的辛迪姊妹来说,信仰是要去经历的。“很多基督徒信仰很久仍觉得看不见神,因为缺乏经历。我们的信仰是活出来的信仰,如果你的教会生活跟实际生活脱离的话,那么你的信仰就像飘在天上的风筝,你可以飞得很高很远,但对实际生活没有产生力量。”
她尤其认为,父母不要随便的评判孩子,而是要把孩子完全放在神手上成为真正的一个独立的个体。“信仰不能像风筝那样,站得很高然后随便评断别人,特别是对自己的孩子。谁希望自己的点滴被别人评断呢?我们的孩子也是一样,特别看重和担心父母的评断。所以,我们不要总是拿自己的东西去框自己的孩子。父母要充分尊重孩子的独立性。”
基督化教育实践的基础:学校要注重教育父母,父母和学校价值观要合拍
走过漫长十多年的基督化教育探索之路,辛迪姐妹看到上帝在藉此让自己成长和成熟,与此同时她也看到藉此越来越多的基督徒父母也在成长和成熟。
记起在家书院创办初期,因为一些家长的观念跟学校不一致,虽然是基督徒,但把孩子送过来也难免是奔着这里可以学到更好的英文、被国际名校录取的可能性更大。同时,更多的基督徒父母是一种忐忑之心,因为毕竟本土化的基督化教育到底怎么走,还未出现成熟的模型,一切都是在探索之中。因为理念不同,所以难免会出现矛盾,让家长、孩子和学校三方都经历损失。因此每次当有家长带着孩子来看学校时,辛迪姊妹总是询问父母为何要把孩子送到这里来,一次次的谈话让彼此的价值观更加合拍,看到基督化教育最本质之处,并且看到在家书院的宝贵之处。
“教育就是一个思想跟另一个思想的传递,如果两个思想一样就不叫教育而是共鸣,正因为不同,所以教育是把你正确的思想传递给对方,如何和他原来思想不一样,就会有冲突,冲突是教育必须经历的一部分。”辛迪姐妹如此平和的看待与家长曾经观念的冲突和调和。
而如今时间越久,基督徒父母们越来越看到学校理念的正确与学校教育的发展,便不再排斥。学校跟父母的观念越来越合拍,彼此都是帮助和成长。
基督化教育的挑战:身份地位、规模大小、资金筹措等都需要上帝带领与智慧
在近10年创办在家书院的同时,辛迪姊妹也亲身体会到类似这种基督教本土化机构面临的种种挑战和困难。
首先,她提到,基督徒信仰的实践以及目前各种教育形式的弊端,使得基督徒父母们不得不开始尝试基督化教育并且大力在探索如何更好的本土化,在家书院就是类似于私塾形式的民间教育机构一般,但现在国家在教育上民办教育的改革还不充分,而宗教背景的基督徒父母创办的类似学校更是如此,没有正式的身份地位,这是影响基督教学校发展的最大因素之一。而如何客观的看待和尊重这一自然而然产生的现象,是社会亟需改变观念和探索之处。
另外,她看到,基督化学校不可以做太大,“因为每个老师时间和精力有限,学校大了就变成流水线大批量生产,不能做到手工打造。教育就是老师要读懂孩子的心,两个孩子说同一句话,你要能看出来这个孩子说这句话是什么目的,那个孩子说这句话是什么目的。因为你教育的是心,这是要花时间的。”
当然,规模很小的话也会带来很多不便利指出,比如不容易招募学生,因为不少家长会对小学校没有信心;规模小也会使得费用抬升导致各个孩子的学费高起来,家长不能理解的话彼此又要花很多时间沟通,让校长很难有精力专心伏在教育上;并且规模小的学校也较难留住好老师,培养新的人才等。所以,如何把学校控制在不大不小的规模上,是基督化教育者要思考的。
第三,基督化教育的资金问题。在这一点上,辛迪姊妹分享说,在家书院的原则是不靠外来捐助,也不靠商业投资。“靠捐助的学校不会是一个健康的学校。而商业投资一开始就是为了利益来的,教育追求的是益不是利,追求的是真理。益和利在某个结点一定会背道而驰,有的人看的是眼下的利益,有的是为了十年后获得更大利益,不管怎样只要出发点是为利的话,跟教育的出发点和本质就是冲突的。”
所以走过这么多年,在家书院最根本解决的方法是供给高质量的教育产品,赢得学生合理的学费,辛迪姊妹认为这才是最根本之路,而不是靠捐助或投资这种外来输血的方式,“某些程度来讲,所有满足社会需求的商品都有交换的价值,教育也一样。既然它满足了某些社会需求,那就应该有商业机会可以让自己生存下去,不是永远靠外来输血。如果你所做的是对社会有益的,就应该有商业部分的立足点。”
虽然经济很难,但一直能这样走下来,从未接受过任何外来投资,捐助的比重也非常小,在辛迪姐妹看来,能够如此自立的走下来,“完全是依靠神亲自供养出来的。”
资金、教学、老师等各种方面其实都是挑战,开辟道路虽难 但每步充满神的恩典,这是辛迪姐妹在基督化教育本土化探索之路上走到今天由衷的告白,“这条路进门时很窄,但越走越宽,刚开始虽然很难,但越走就越明白神的工作法则,渐渐不会再惧怕了。随着书院不断发展,虽然你的缺乏越来越多,但神的恩典也越来越大。”
结语
“原本觉得连自己的三个孩子教育都很难,但结果神给了更大的负担,可是在神里面很奇妙的是,当回首来看这几年在家书院所走过的路发现:这一切不是我的计划,是神的计划,这条路不是我走的,是神走的。”
在辛迪姐妹看来,她无非是上帝带领先来探索这条路的第一批人而已,她注目着更多基督徒父母的加入,而且共同来探索国度教育的模式。“国度教育最好的模式就是细胞学校,就是大家采用同一种体系共同教研、彼此交流、彼此支持,又保持相对独立性。在家书院盼望成为这样一个基地,比如教材研发基地、教师培训基地…同路人共同来继续一同探索和前行。”
“我盼望类似的书院能遍布许多基督徒父母的社区,培养出更多品学兼优并且信仰坚定的孩子,这是我们的梦想。”
(完)
(本文根据受访者录音整理,经受访者审定,文中观点属受访者意见,基督时报网站保持中立。基督时报独家稿件,欢迎个人分享并注明来源与链接,其他媒体与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