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专访】哈佛教育专家黄陈怡文(上):上帝带领我为中国父母写下《爱中管教的智慧》
【专访】哈佛教育专家黄陈怡文(中):孩子要打还是不要打?关键点到底在哪里?
虽然分享了家规、责打、管教,并且一些具体的操作方法,但是比起这些,怡文老师认为,基督徒父母在教养子女中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真正能够把孩子培养成为虔诚的后代最根本不是靠这些,而是靠父母的“言传身教”,靠父母在生活中真实的活出信仰,活出圣经的教导。
这说起来好像大家都很熟悉,但其实真实能够做出来的并不多。基督徒虽然大多都知道圣经中关于教导孩子的经文,“责打,也知道要有律法,也知道最根本靠恩典和爱,但为何常常我们看到基督徒家庭成长出来的孩子却让父母失望呢,尤其是在信仰方面?
“这些经文、这些圣经的教导我们都知道,但我们在教会里面是信徒,好像很谦卑、很听话一样,但是回到家我就是父母了,我就是你爸妈了,你要听我的。”正是因为这个心理,让我们反而在亲子中没有真实地活出信仰。怡文老师说,人都是罪人、不完美的,基督徒父母也如此,我们需要接纳自己,但最根本的是谦卑,跟着圣经真实的悔改,去改变,当这样做时,你的儿女也会看到盼望。
她举出自己的例子,因为性格比较急的原因,常常会发生她朝孩子大喊和发火的时候,她承认这的确是她生命中的破口,尤其是最近几年来神让她更加看到这点,因为她更加集中的开始对付自己这一点。一次当她向自己的两个小儿子为刚刚的发火和大喊道歉并说到:“妈妈以后尽量不在这样了,妈妈要去除掉自己里面的血气。”在旁边听的大女儿很受触动,说:“妈妈,你以前就是这么管理我和姐姐的啊,我以前也就用这样的方式带领和管理两个弟弟了,我常常也很懊恼自己的不成熟。看到您的改变,我对自己改变也很有盼望。”
正是由于秉持着影响子女最根本是在于父母真实信仰的理念,因此在怡文老师看来,当然我们可以学习很多基督徒写的优秀的亲子和教育书籍,“我们需要看别人是怎么教的,他们的实践和分享非常宝贵。”,但这些只能是参考,不能当做绝对的、更不能教条化,尤其不能“偶像化”,把那些当做“神”一样来拜,觉得一定要按照书里面说到那样去教,那样去做才行,“我们最根本的标准是圣经,其他的都只是参考书,别人的方法也只是参考,都不能取代圣经。”
她在台湾和北美都见过一些基督徒父母把一些品格课程看得无比重要,“不少基督徒把这些当做神一样来拜。”她还记得发生在一个孩子身上真实的故事,“这个孩子的父母很看重孩子上品格教育,这个孩子小的时候见到我就会说‘阿姨,谁谁谁没有分享的品格’,他对于品格那些知识一清二楚,但用来审判别人。后来,这个孩子长大后完全不信主,觉得父母相信的那些都很荒谬,觉得以前小的时候是被父母洗脑了。”
“最关键的是不能把这些亲子书籍、教育方法当做神来拜。”
她还提醒说,在挑选书籍时,除了最好找基督徒写的书之外,还要找那些有实际可以操作的案例的书。“不能只是一些原则、教条、理念,而无法实施的东西。比如说我怎么和孩子沟通,不能只是简单的说一些理念,作者也能告诉你他怎么操作的,有具体的案例,而且你也在把那些说的能应用出来才行,否则只是空洞的说教而已,没办法起到实际的效果。”
也正是出于这样的认知,怡文老师自己写书时非常突出这样的风格,她朴实地写了许多自己如何养四个儿女的具体实例。因此,有读者看完之后如此评论说:“写家庭教育的书很多,很多内容和观点也是大同小异,我们看这些书只是看到了书里的内容,而很少看到作者是怎样将他书中的理念付诸行动的,或者书中的理念和方法是否具有可行性和效果。但这本我极力推荐,是因为一方面这确实是一本好书,但更关键是,我看到了黄陈怡文老师家的孩子,在她的这种管教下,四个孩子个个出色。我更想说这本书是基于她的经验之作,四个孩子用事实证明了她的这本书的价值。”
同样做为一位亲子书籍的作者,怡文老师也分享了自己写书的视角。她说:“作为作者,我觉得我们这些人不要把自己的东西绝对化。在书中,我们并不需要也不能只是夸自己做的好的地方,我们都不完美,我们都是在成长和学习的过程中,每个人做父母都是会经历很多的挣扎。我只是想真实地写出来自己的经历和经验,让别人可以从中得到参考和帮助。”
回首自己几十年来教养自己孩子的经历,虽然含辛茹苦,但怡文老师十分感恩。她说,“当你真实的去教养孩子时,你会看到生命中满是破口,这些促使你去改变,变得更美好更完全。这就是孩子带给我们的成长。”
(完)
(本文根据根据受访者分享整理,经受访者审定,文中观点属受访者意见,基督时报网站保持中立。基督时报独家稿件,欢迎个人分享并注明来源与链接,其他媒体与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