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2日

世界首富的“穷”儿子:做自己的彼得·巴菲特

作者: 楚恒安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5年04月28日 11:43 |
播放

近日,美国著名投资人沃伦·巴菲特损失超过10亿美元的消息不腔而走。也许是受父亲名气影响,彼得·巴菲特也再次受到媒体的关注。

巴菲特曾非常希望小儿子能够成为一名投资家,不过彼得小时候就表现出了对音乐的热爱,并未继承父业,现已成为一名音乐家,兼具作曲家、慈善家和作家等身份。

彼得坦言作为沃伦巴菲特的儿子,并没有与生俱来的特殊性,从父辈那里真正继承来的是一条真理——Forge your own path in life。正向沃伦巴菲特曾告诉儿子的:在寻找自己人生轨迹的过程中能够学到很多东西。

彼得的个人奋斗经历——作为一个音乐人的存在,以及巴菲特家族的教育理念,在彼得的自传体励志书《做你自己》中多有体现。

彼得指出,在“股神”巴菲特的人生轨迹中,他并不是喜欢赚钱才拥有今天的成就,而是在享受他喜欢做的事。因而,在彼得幼时,父亲就曾告诉他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这将会对生活有益。所以,一切与钱无关,而是享受每一天,享受每天起床去期待一天所发生的事情。

彼得出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的名气和财富伴随着他一同成长。在斯坦福大学念了三个学期后,彼得决定休学进行音乐创作,但他并未从父亲那里得到一分钱。在祖父的资助和个人努力下,彼得后来渐渐可以靠作曲为生。

30岁那年,为了买房,彼得第一次开口向父亲借钱,然而却遭到拒绝。父亲摇着头说:“金钱会将我们纯洁的父子关系变得复杂。你应该像其他美国人一样贷款买房,然后凭自己的能力把贷款还上。”

有段时间,彼得为音乐舞蹈剧《魂》的巡回演出四处筹集款项,然而谁会相信亿万富豪之子,竟然会开口跟人借几十万美元?彼得不得不厚着脸皮跟人说:“其实,沃伦·巴菲特除了做慈善事业很大方外,从不轻易给人一美分。”原来,靠巴菲特的姓氏是借不来钱的。

美国媒体和商界曾有这样一种说法:“巴菲特只会赚钱,不会花钱,更不会做父亲。”富二代向父亲借钱被拒,彼得也曾感到沮丧,但他在成长中终于不断的明白巴菲特的心意,父亲那么做,只不过是想让他自己去经历和懂得生活,父亲的爱不是金钱而是信任。

彼得认为,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获得真正的满足感,这是父母的财产无法给予的,“我正在从事我热爱的事业,这是我自己选择的道路”。

2006年6月,巴菲特宣布将高达370亿美元的股票,捐赠给比尔与美琳达·盖茨基金会的计划,这是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慈善捐款。在捐款的3个月前,巴菲特给彼得打了电话,告诉他自己的想法。

彼得真诚地对父亲说:“爸爸,我真为你骄傲!”从不表扬儿子,而在儿子眼中也不可能有时间关注自己音乐的巴菲特,在电话里跟儿子说:“孩子,我也为你骄傲!”

在《做你自己》中,巴菲特的序言非常简短:“彼得的人生全凭他自己打造。他衡量成功的标准,不是个人财富或荣耀,而是对广阔世界所做的贡献。”这位在2008年成为世界首富的父亲看似什么都没有给彼得,但事实上却给了他最重要的人生智慧和财富。

巴菲特深知更多的孩子是被自己父母的做法毁掉的(指过度的财富继承),“我想给子女的,是足以让他们能够一展抱负,而不是多到让他们最后一事无成。(I want to give my kids enough so that they could feel that they could do anything, but not so much that they could do nothing)。”

今天,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生产了一大批富豪和富二代。然而金钱的真正价值如何正确体现?富豪当如何教育富二代?富二代又当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沃伦·巴菲特和彼得·巴菲特,一为父,一为子,一为富豪,一为富二代,他们的人生价值和财富理念值得国人反思和学习。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