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大中文系主任温儒敏教授发微博,谈到老同学钱理群夫妇要去养老院的事情。他说,“虽然知道他们早在酝酿,现在真要去了,未免有些失落和感慨。从电话中感到老同学兴致还不错,说总要走这一步。据说养老院条件还好,他把很多书都搬去,到那边继续写作。不久前他说过,在80岁之前,还要写好多本书呢。”
今年76岁钱理群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人文学者之一,一直关注教育问题,被认为是当代中国批判知识分子的标志性人物。这样一位人物晚年要去养老院,很快便引起了网友热议,大家对于养老院的好坏各抒己见。
十八大以来,多项养老领域的重大改革相继“破冰”,新农保和城居保正式合并,存在近20年的养老金双轨制终结。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高峰日益临近,基本养老金的支付压力持续加大。似乎谈到老人,就是重担;而谈到养老,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钱的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制度和设施建设。不过,钱教授进养老院却给了养老这项人人必须经过的人生阶段新的启发。
新华网评论到,中国的养老院应该在现有基础上办得更好,办得更有品位和价值。养老院并非是人们习惯认为生命最终驿站,只能静等死神的到来,而是可以成为学习写作的场所,就像钱教授那样,在那儿继续阅读著述,开发“二次价值”,依然不脱读书人本色,依然活得很有价值和尊严,老也要老得优雅高贵。
实际上,养老院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并行矛盾。世界一些其他国家,比如美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在兴建和完善养老设施的同时,注重把老人的意愿和尊严放在第一位,注重老人“二次价值”的开发,让老人在养老院继续承担社会人的角色,参与社会分工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做力所能及的事,发展兴趣爱好,尽可能让老人有尊严地享受养老生活。
正义网评论到,钱理群夫妇这种看起来有争议的选择,以后必将成为绝大部分老人要面对的生活方式。当我们老了,即便膝下有儿女,也可能会选择社会化养老,而拒绝“养儿防老”。整个社会的养老服务业正处于资源整合、改革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社会化、市场化养老必将替代“养儿防老”的趋势,这也是时代转型的重要标志。
电影《返老还童》曾精彩展现一个逆生长的怪人,出生时既是古昔老人,随后逆行生长,生命衰老之时却愈发显现出青春活力。或许也有人希望年幼时便有着老者的智慧与成熟。然而上帝并没有这样创造人,他给了婴儿幼稚和天真,给了青年力量和冲动,也给了老人成熟和老练。
圣经说,“白发乃老年人的荣耀。”婴孩和老人有相似的地方,他们因为生命的特殊阶段而需要特殊的关爱和照顾,但他们又是不同的,婴孩可以带给这个世界许多单纯的快乐,而老人可以给这个世界许多经验和引导。当我们去看我们付出的代价时,也不要忘记他们的价值以及他们带给我们的礼物。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