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为2015年6月28日循道卫理联合教会澳门堂证道,内容稍经修改。
经文:马可福音5:21–43
今日的世界,贫与富的距离越来越大,世界上分成“有”与“没有”两类人。“有”的会拥有越来越多,“没有”的,则越来越“没有”。然而,在上帝的国裡不是这样的。让我们透过马可福音5:21–43 的经文,来看看耶稣怎样看待“有”与“没有”。今日读经主题是“享丰盛献社群”。在这世界上,那些“没有”甚么财物、“没有”甚么资源的人,他们如何“享丰盛”?又可以拿什么出来“献社群”?
马可福音这篇经文好像三文治一样,是一个故事夹在另一个故事之中,或者更像莲蓉包:包之中夹有莲蓉馅。吃包通常是先吃少少包,再吃到莲蓉馅,然后再吃馀下的包。我们也可以用这样方式来读这篇经文,细尝包和馅之间微妙的味道互动,明白经文不同部份如何互相带出更丰富的意义。
我们先吃包的第一层:
会堂主管和他的女儿(上)
马可福音5:21。耶稣又坐船过海。这个海其实是加利利湖,就是在上一章(马可福音4:35-41)耶稣刚刚平静过的海。上次耶稣过海时有大风浪,这次很平静,没有甚么事情发生。耶稣上次过海,是离开人群,这次是回到人群中。
经文记载,有很多人来找耶稣。其中有一个人,他来找耶稣的表现与其他人不一样,他的身份地位也和其他人不同。福音书的作者先介绍了他的身份或职位:他是个会堂主管。另外,他有名字,叫叶鲁(《和合本修订版》;《和合本》原译作“睚鲁”)。其他来找耶稣的人,我们都不知道他们的名字,包括那位患经血不止病的女人。会堂是犹太人敬拜上帝、学习圣经和聚会的地方。会堂的主管可能是会堂的最高负责人,也可以是以奉献支持会堂的人。可以肯定的,就是他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是社群内的重要人物。福音书也一直以主管来称乎这位叶鲁(他的名字只出现过一次),似乎也有意突出他的这个身份。
这个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他的行动和他的身份有一个强烈的对比。他俯伏在耶稣脚前,求耶稣医治他的女儿。他可算是社区的领袖,而他求的这个耶稣,出身寒微,并没有甚么地位,跟著他的,是几个渔夫,和一群低下阶层、没有名字的人。试想想,一个社会上来头不小的人,在这么多人面前,做出这种不顾面子,或者是纾尊降贵的行动,这个情景其实是颇为哄动,正所谓“没有看头”的。换在今天的澳门或香港,报纸新闻一定会报导,就算不是头条,都会有一大幅相片。
他这样做,可以看成是他在耶稣面前谦卑,并且肯定耶稣的权柄和能力的表现。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他这做,也会使一般人难以拒绝他的请求。在他的说话中,也显出他未必是完全的谦卑。他向耶说出了他小女儿的情况,说她快要死了,然后他要耶稣来为他的女儿按手,使她痊癒,可以活著。原文并没有用“求”这个字,也没有清楚地显出他有请求的思意,说得比较直接,他是说:“来,为她按手,使她康复,可以活下去。」叶鲁是个主管,在他求耶稣时,他也有意无意显露了主管的本色。即使他未必是想指示耶稣怎样做,他也“建议」了耶稣怎样做——就是到他家里,以按手来治好他女儿的病,使她可以存活。结果是怎样呢?最后我们看到,耶稣没有跟他的指示,而事情的发展,和这位主管所想所希望所计划的,有颇大的出入。事实上,除了第一项和最后一项“建议」,即耶稣到他家以及他的女儿活著 ,其他的都没有照他作说的发生。
耶稣怎样医治人?叶鲁想的只有一个方式。人很多时不也是一样吗?我们自己经历过或听过其他人所说的某次或某些经验,便以为上帝做事方式一定是这样或耶样。但接下来我们会看到,主耶稣藉著那来找他医治的女人,以及他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他做事、医治人或救人的方式不一定是次次一样,不一定是每个人的经历都一样。我们的主是现在仍然活著的主。我们向上帝祈求时,会不会不知不觉地被我们的经验或所听到的,限制了我们,以至我们的祷告也制限了上帝的作为呢?
当然,只要我们出自真诚的心,耶稣也不会拒绝拯救我们,只不过,我们却可能因此经历一些失望或恐惧,好像叶鲁一样。耶稣也没有当场更正他,只是随他而去,对于将要发生的事,耶稣应该是胸有成竹。
上述的是第一层包,现在进入馅:
经血不止的女人
就在耶稣随著叶鲁去他的家,众人跟著的时候,另一个来找耶稣帮助的人出现了,她是谁?福音书没有记载她的名字。这个人刻意把自己隐藏在众人中间,正如她的故事也藏在叶鲁女儿的故事中,这是福音书作者巧妙的安排。
她所做的,虽然也是谦卑甚至是自卑的行动,但却和叶鲁成了鲜明的对比:
她从后面来;叶鲁在耶稣脚前。
她偷偷摸耶稣;叶鲁光明正大,动作也大。
她藏身在人群之中,也是没有名字的,只是很多人中的一个;叶鲁是突出的,虽在众目睽睽之下,地位却在众人之上。
她沉默,把想法藏在心里;叶鲁开口把所想的再三请求。
她只摸耶稣的衣服,尽量减少自己对耶稣行程的打扰;叶鲁要求耶稣到他家里。
她的地位,比会堂主管的地位低很多:她没有让人尊敬的职位或名衔,她是女人,她患有长期病——一种使她长期在宗教上被视为不洁的病,她贫穷(治病的费用使她一贫如洗)。福音书没有记载她的家人,很有可能她没有丈夫和儿女(她的病会使她不能生育,而不能生育的女人很难会有人愿意和她结婚,就算结了婚,也很可能会遭丈夫抛弃)。至于另一位和她一同是患病的女性——会堂主管的女儿,她虽然同样没有健康,但她有的资源比这个患经血不止病的女人多得多了。她生在一个有社会地位的家庭,物质方面相对丰富,有爱她的父母,更有青春!
耶稣如何看待这女人呢?耶稣起初好像没有为她做甚么。她自己来到耶稣身后,没有问耶稣,摸了耶稣的衣服就好了。她好像是靠自己的能力和行动而得到医治。当然,她也知道是耶稣治好了她。
她希望隐藏自己,耶稣却刻意要把她找出来。四围的门徒却不明白,明明这么多人碰到耶稣,为甚么耶稣会问谁摸了他的衣服呢?人人都摸到他的衣服,所以没有人摸他的衣服。但耶稣的意思是谁“刻意”来摸他的衣服。
耶稣此时反客为主了。女人起初不知所措,她大概已经淮备离开现场,或是想继续安静地跟著。为甚么耶稣要这样做?耶稣医治的工作还没有在这女人身上完成:首先、在场的人中,也许有不少认识这女人,又知道她有甚么病,也许有人因而与她保持距离甚至看不起她、歧视她,耶稣要向众人宣告这女人的病好了,因为她的病是没有容易见到的病徵的,所以就算好了,都不是可以看出来的。因此,这女人当众讲一次她被医好的经历,而耶稣又当众肯定,大家就会知道她真的好了,而她有病和不洁的污名就可以除去。不单如此,耶稣更讚许女人的信心,纵然所有人都知道是耶稣医了她,但耶稣却说:“女儿,你的信救了你”,彷彿说是她的信心救了她或者使她好了。
耶稣说:“你的信救了你”,一方面是指女人因著信心得到医治,另一方面,「救」这个字,在原文里和23节叶鲁的请求(“使她痊癒”),以及28节女人的想法(“我⋯就会痊癒”)里所用的是同一个字,有医治和拯救的意思。而得“救」的结果就是有平安。反而34节中“你的疾病痊癒了”中的“痊癒”,在原文中是一个之前没有出现过的字,所指的是恢复健康。
我们不能忽略的,是耶稣称她为女儿,当时他们正在去叶鲁的家去救他的女儿。在这情况下,“女儿」这个称呼就显得特别有意义。会堂主管这位父亲,为了女儿甘愿俯伏在耶稣脚前,他是多么紧张多么爱他的女儿。而耶稣称这个穷苦的女人为女儿,更显出他多么爱她。她以为自己不配在耶稣面前出现,当自己是个不值一提的人,没有名字,只是众多人中的一个。因此她不想阻碍耶稣,何况当时耶稣要去帮助一位重要人物。但耶稣不单医好她,更为她停下来(当时是十万火急去救命的啊!),耐心地等她自己站出来。耶稣把她从众人中提升,称她这个好像受了咒诅了永不洁淨的人为女儿。她被耶稣称为女儿,其他人或会因此带着羡慕的目光看她,但耶稣发出的信息却是,任何人只要有信心,都可以成为上帝的儿女。
这样,耶稣不单清除了她的污名,更称她为女儿,又讚许她的信心,甚至说是她的信使她好了。在这一切的行动中,女人的价值得到肯定,她的残缺、自卑和因为长期受歧视而受伤的心灵,可以得到医治。耶稣自己也总结说,你好了,你有平安了。虽然这女人原本来只是寻求医好身体上的病(和除去这病带来的不便和歧视),但结果耶稣给了她平安,她得到了全人的医治。
会堂主管和他的女儿(下)
在这个女人得医治后,经文回到叶鲁女儿的事上。整伙人为了女人停下来,应该回到先前的行程上。我们吃过莲蓉馅,要吃剩下的包了。但是,经过了这女人的事,我们不能好像没有看过她的故事一样,去看接下来发生的事,当场的人不能,叶鲁更加不能。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他的女儿在这段期间死了,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已经见过这个女人的信心。福音书把这两个神蹟交织在一起,以致女人的信心可以对照会堂主管和其他人的信心。
来报告小女孩死讯的人说:“何必还劳驾(麻烦)老师呢?」意思是指现在人已死了,耶稣也不能做甚么。这是又一个人限制上帝作为的例子。
耶稣却对会堂主管说: “不要怕,只要信!”其实耶稣在第4章平静风浪之后,也说过差不多一样的说话。当时他问门徒:“为什么怕?你们还没有信心吗?”,用了差不多一样的字眼。这里耶稣不一定有责备的意思,但强调了主管和门徒都欠缺信心。这段说话放在称许女人的信心之后,对比就很明显了。
特别的是,耶稣从这儿开始,就不许人跟着他。只有他的几个门徒和女孩的父母,可以看到耶稣之后所行的神蹟。当时耶稣说,小女孩不是死了,是睡了,人们嘲笑他,可见信心是罕有的(我们也许更能明白为何耶稣常常讚许那些有信心的人,有时更有点惊讶)。耶稣和女孩的父母以及几个门徒进入女孩的房间,进入之后,耶稣拉著孩子的手,叫她起来,她便活过来了。耶稣还叫他们不要让人知道这件事。
相对于会堂主管在经文开始时的公开和高调的请求,耶稣的拯救却在一个私密的环境中实现。相反患经血不止的女人私下隐秘的行动,却被耶稣公开和讚许。
刚才我说过,会堂主管请求(或者要求)耶稣所做的事之中,只发生了第一项:耶稣到他家,和最后一项:他的女儿活了。我们看到,耶稣没有按手(虽然耶稣有时会按手医人),甚至严格来说没有医治她女儿的病(「只是」叫她再活过来),但最后女孩子存活。上帝做事出人意表,人所想像的有时反而限制了可能性。很难说如果叶鲁没有看到那女人的信心,他还会不会让耶稣在女儿死后到他的家里。但可以知道的是我们的限制不会真的限制到上帝,只要我们还有一点信心。接下来福音书记载耶稣到自己的家乡,就因为人的不信,不能行甚么神蹟。就算是不完全的信心,带着惧怕的信心,上帝都会工作,只是有时我们需要经过一个学习的过程,才会见到上帝成就上帝的工作。
两个女性
今天看到的两个患病的女性,一个是会堂主管的女儿,另一个是患长期病,但耶稣称她为女儿的女人,谁的资源较丰富?
那个患经血不止病的女人,明显是贫穷的,她物质上不富有,她所有的,都用了来医病。但更困难的,是由于她这个病使她难以建立家庭,又会使人不敢和她接近(碰到她会成为不洁,不能参与宗教活动),她也缺乏人脉关系(有时我们称之为社会资本),这些也是重要,甚至可能是更重要的资本,正如俗语说:“识人好过识字”。相反,会堂主管一家有着丰富的社会和物质资源。但是,原来这个贫困的女人,有著非常丰富的另类资源,是会堂主管一家十分需要却得来不易的,就是对上帝的信心。
然而,两个患病的女性,她们也有相似的地方。她们除了都是患病,都是女性外,她们都是“女儿”。叶鲁求耶稣说:“我的小女儿病了!”当女人在众人面前说出在她身上的医治后,耶稣也称她为“女儿”。福音书的作者更安插了“十二年」这个看似不重要的连结:小女孩出生之时,就是这个女人苦难的开始。虽然作者没有直接比较这两位女性,但是透过巧妙的文笔,把她们拉在一起,让读者看到她们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若果说,作者在故事的前半把女人和叶鲁作对比,显出女人的信心,后半则可以说是女人和小女孩对比,显出两人在有的资源上的分别。
她们在资源上有分别,主耶稣也以不同的方式救了她们:一个经历了死亡,一个经历十二年的痛苦和羞辱。这分别也许是因为她们有不同的需要。年轻人经历死亡会更珍惜生命和身边的人,而患经血不止病的女人所需要的不单是肉体上的医治,而是需要“好返(读“番”,意为好透」。“好返」比“痊癒」更能传达经文的意思。耶稣叫那女人“平安”的去吧,对犹太人来说,平安(希伯来文是shalom),是整体生命各方面都安好的意思,而「好返」就是人得回他的shalom。耶稣这样在众人面前,一方面公开宣告她的病医好了,除去了她的羞辱,更在众人(包括叶鲁)面前,赞许肯定她的信心,甚至说是她自己的信心治好她的!(反而后来对会堂主管说:不要怕,只要信!)
其实,这女人不敢正面来找耶稣,是可以理解的。社会上的穷人,缺乏物质资源的人,通常不受重视,久而久之,就连自己也真的觉得自己没有其他人那么重要,尤其是比自己富有得多的人。但她就是因著对上帝的信心,就算不敢正面来找耶稣,也可以凭藉小小的信心,不完全但单纯的信心,得到医治。她没有周详地计划过耶稣可以怎样做来帮她,但她不但身体的病好了,还得著全人的医治,自我的价值得到主的肯定。简单地说就是得到主所赐的平安,不限于心灵也不限于身体的平安,她的生命中有了平安。她甚至当时就立刻以自身的见证来鼓励其他人(叶鲁)信靠上主,以生命见证主的大能和信实,这我想是那位拥有丰富资源的千金小姐不容易做到的。
贫穷人的资源
今日读经的主题是“享丰盛献社群”。我们常以为贫穷人没有资源,谈不上“丰盛”,更没有甚么可以“献社群”。但是从马可福音这段经文看出,我们不应小看自己是缺少资源的人,是穷人,不能贡献教会和社会。相反,贫穷人可以有的,正是教会和社会缺乏和最需要的,就是对上帝单纯的信心。当然,信心能成为我们的资源是因为我们信的是耶稣基督,但我们的信心会使我们成为上帝能力的流通管道。当上主的呼召你时,你也可以像那个女人一样,站在众人面前见证上主在你生命中所作的。上帝可以透过我们的生命见证,透过在我们生命上作工,把祝福带给其他人——看来比我们富有的人。他们的生命也会因为我们的信心而改变,同样成为上帝的儿女,享受上帝所赐的平安。
今天,如果你和当时跟著耶稣,甚至摸到耶稣的人一样,仍然在观望,等一些事情发生,我劝你不要再做旁观者了,你想得到生命中的平安吗?如果你想,请你凭信心来到,让耶稣帮助你,你也可以经历全人的医治,有平安的生命。
信心是穷人的资源,是过丰盛生命的秘诀。如果你自问不算穷,又有不少资源,你便应该更接近穷人,从穷人身上,并和穷人一起学习对上主的倚靠,以致你也可以经历上帝改变你的生命。正如来找耶稣帮助的女人和叶鲁,因著他们愿意耶稣改变他们生命,他们都得著从上主而来出人意外的平安。
愿圣灵帮助我们,不因自己的贫穷或社会地位小看自己,愿意与人分享我们的信心,在教会内彼此鼓励,互相学习信心的功课。
作者:张名扬(Ming Yeung Cheung)
作者简介在香港出生成长,自小在教会长大,为人好奇,喜爱读书,兴趣(太)广泛。曾任职电子工程师多年。比利时天主教鲁汶大学神学博士,专研诠释学及基督徒社会行动,现于澳门圣若瑟大学人文学院任教。
原文文章刊登于“信仰百川faith100.org”,标题为《享丰盛献社群:虽贫穷却丰富 信心是穷人的资源》 有关段落有所编辑。
基督时报蒙允转载,不拥有版权。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基督时报保持中立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