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0日

​张远来:教会生态系统的健康需要打破传道人的恶性循环

作者: 张远来 | 来源:基督时报蒙允转载 | 2016年11月24日 11:41 |
播放

喊了很多年的中国传道人待遇的问题,迄今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包括有中国耶路撒冷美誉的温州教会,传道人的待遇也照样不及当地小学教师的一半。在笔者的家乡一直流传着一个关于传道人的调侃:远看像乞丐,近看像农民,走到跟前一看,才发现是我们教会的传道人。这看似诙谐幽默的调侃,背后反映的却是传道人的无奈和教会的危机。就教会的健康发展看,传道人待遇低下是一种恶性循环,其已经也将持续影响教会的自身形象和社会影响力。兹分述如下:

传道人待遇地会造成多方面的危机,比如:

1、传道人无法委身教会,他需要花更多时间去赚钱以养家糊口。因而,信徒就得不到合适的牧养,带来教会诸多本该避免的问题,传道人自身的传道专业水平也就得不到更多操练和提升。另外,传道人做生意也有意无意地影响到其在信众中的形象。

2、传道人需要接受,甚至寻求信徒的私人奉献。这样,有些传道人变得很富有,有些踏实的传道人不一定得到信徒的私人帮助。造成传道人的严重贫富不均。而且,传道人随意接受信徒的资助,就涉嫌被个别信徒的热心左右。而且,一个传道人是否接受私人资助,在信徒中的形象也是不一样的。有些因此变得贪心失去创造力,有些因此被信徒诟病。

传道人待遇问题会造成一个可怕的恶性循环:

因为传道人待遇低,造成了传道人素质低下的危机。很多高端人才因为传道收入不足以养家糊口,更因为教会对传道职份的藐视(你无法否认,教会给传道人待遇的多寡层次反映了教会对传道事工和传道职份重要性的认知),因而无法奉献自己,委身做一个专职传道人。相反,有些低端信徒,或许是走投无路,或许是找不到工作,或许是考不上大学,他们干脆就勉强以读神学为谋生的手段,而丝毫没有奉献的意识和侍奉的责任感,也更谈不上神的呼召了。这些人对侍奉没有丝毫侍奉的神圣意识,一旦进入教会,不光不能提升教会的价值,反而拖累教会的发展,拦阻教会的事工,甚至会做出出格的事情。对于这些无法提升教会价值,不能给信徒带去有效的牧养,也不能提振教会属灵空气的传道人,信徒当然会产生更多格外的怨气,也就不可能希翼改善传道人的待遇。

实际上,教会是否能彰显其优雅的气质,抑或者低俗(请原谅笔者用语的粗俗),跟传道人自身的素质密不可分。即,传道人优秀,往往能建立优质的教会,反之也是则相反。由此传道人待遇问题造成了教会发展的一个恶性循环:

因为教会看不起传道职份,故传道人待遇低-所以无法吸引高端的专业人才奉献自己,全职侍奉做专职传道人-因此造成教会牧养水平低下,教会管理混乱,因此教会自身形象和素质都大打折扣-教会更加不愿改善传道人的待遇-传道人更加辛苦抱怨和素质低下-教会也就受累而不能提升自己的社会影响力-培养不出优秀的传道人……

在我们可见的当下和未来,我们都能看到,这一恶行循环将在一个可以预见的未来,影响到中国教会的未来,甚至是文化适应性。无论是体制内教会提出的中国化,还是体制外教会倡导的福音化,传道人待遇和教会体制的问题,都将是一个严重的掣肘。

职场传道人的可能性

当然,当代教会,特别是城市教会,开始逐渐兴起一些职场上有一定建树的平信徒领袖去读神学,他们开始在教会做义工传道人,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某些教会,这些有职场和牧职双重身份的传道人,取代了专职传道人的侍奉地位,或者他们干脆聘用几个傀儡传道人做自己的私人助手式的传道人,勉强维持教会的牧养。有些看似在教会事工的开展上推动了教会的发展,有些也因此陷入更大的混乱。这一现象到底有助于教会就其教会性而言的健康发展?而是有损于教会之教会性的发展?目前看来,还有待商榷和需要进一步观察。对此,有几个我们无法忽视的问题,诸如:

第一、这些职场兴起的读神学的传道人,他们自我的定位是什么身份?他们是定位为全职的传道人?还是教会的行政负责人?是职场的老板?还是教会的牧者?孰重孰轻?一般都是比较模糊的。

第二、这些职场老板传道人,或者牧师长老与教会全职牧者的关系为何?是他们就代表了传道人?还是他们领导传道人?还是他们接受传道人的牧养?虽然,有些神学院给这些老板级的传道人镀金而取得某种文凭,符合了一定程度上的职务需要,但他们到底裨益了全职传道?成全了全职传道?还是相反?

第三、毫无疑问,教会需要这些职场的精英人士参与改善管理,但教会的重心依旧是牧养与传道。职场精英对传道的转化,需要自我身份的确认,以及相应边际的把握。就像后使徒时代的教会护教士们的出现那样,良好的定位和信仰体悟可以裨益教会,否则,一旦掺杂了人意的血气,就将是教会难以自拔的泥沼。

传道人待遇难的根本原因:

谈及此,你不难发现,改善传道人的问题,比如培育机制和待遇问题已经是横在我们面前的当务之急,也是必由出路。但为何有着庞大信徒群和有着一定教会收入的教会,依旧无法解决传道人的培养和待遇问题呢?背后有错综复杂的原因,笔者只谈其中的三个方面:

第一、教会观念的掣肘

当代中国教会传道人待遇问题的困境有限出在教会的观念上。中国教会历来就有吃苦属灵的意识。老一代很多优秀的传道人在一个非经济主道的社会,他们很多是义工,甚至自己带口粮去传道。他们有些很优秀,也被上帝大大使用。他们伟大的是否留给信徒的另一个观念就是,传道人不该有体面的收入。这是不属灵的。

第二、教会管理组织,如两会、牧区,区会,团队等的不作为

应该说,为了改善传道人的待遇,教会的各种管理组织都做过不少努力。但并不一定都尽心尽意尽力尽职地推动过这一事工。也没有给出接地气的,具体的建议、管理和监督制度。有些组织本身也没有领导力。因此,这些推动多半形同虚设,没能根本解决传道人的待遇问题。而作为传道人自己,为自己争取待遇,似乎总不释然,也不一定有说服力。

第三、传道人被认为配不上更好的待遇

这其实是过去谈及传道人待遇问题时常被忽略的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信徒认为传道人水平一般,配不上更好的待遇。事实上,这个观感也并非毫无道理。我们的神学生也许水平普遍落后于一般高校的学生,某些牧师的常识性知识水平落后于当地的中学教师的水平。某神学院老师就痛斥过那所被认为是最高学府的神学的学生“心比天高,才比纸薄”,已故汪维藩教授就跟笔者谈过对神学生的失望:“一代不如一代另外!”因此,信徒不希望低水平的传道人拿享受高福利。

另外,传道的工作是看不见绩效的工作,是一个容易被信徒视为理所当然而又看不到可量化的绩效的侍奉。比如经济价值。因此,传道人被视为不配得公平的待遇。

第四、信徒的普遍收入水平偏低

不少地区信徒的平均收入低于当地的人均水准,信徒穷,他们当然也不希望传道人有更好的待遇。

从圣经的价值观看,这一点在教牧书信有明确的教导,传道人的待遇至少可以参照当地国家教师水平,以及教会管理人员,比如长执和堂委的平均水平。如果按照圣经教牧书信的教导,是应该得到“加倍”double敬奉的。

改善传道人生态系统的根本出路

但不管是何种原因造成了传道人待遇问题的死结。我们都必须去解开,去面对,方能从根本改善教会的生态系统。换句话说,当今中国教会的死结就在于传道人待遇寒酸,对传道执事的心理蔑视和信徒信仰自卑感的症结(中国教会对自身的信仰存在先天性的自卑感),其实主要来自传道人自身的素养。而传道人素养问题的症结与传道人的待遇和培育途径息息相关。改善传道人生态系统的根本出路在于改善传道人的培养机制及待遇问题。

首先,传道人素质先天不足已成既定事实,对此我们需要两条出路:第一是传道人再培训,第二是重塑传道人的培养机制及解决待遇问题。

在传道人的再培训方面,教会不是放弃和淘汰传道人,而是给予一定的机会培养和提升“有潜质”,有责任心,有蒙召经历的传道人。让传道人的视野,素养,常识性知识,技术性牧会哲学等等都能得以提升。

在传道人的培养机制上,我们需要改变对待传道人的观念,回归圣经对传道执事的定位,从改善待遇,重视传道职份入手,选拔已经在职场,至少是教会侍奉上有建树,有美好口碑与见证的义工领袖去读神学,而奉献为专职传道人。而不是找一个科班的应届学生去读神学,以代替教会自身培养传道人的责任。

当代传道人的问题就出在传道人的培育机制上,原本,传道人的培养工作是教会领袖的事,是教会自己的责任,现在一般都外包给了多半没有牧会经验的神学院老师组成的神学院了。因而,这对神学生不公平,也是对教会自身的不负责任。由此,必然造成诸多问题。

在圣经和健康的教会体制中,我们看到传道人的培育基本是源自门徒训练式的,教会牧者对新生代的培养。而非送交给神学院,像是来料加工一样地从神学院进口教会领袖。我们在圣经中看到,是保罗培养了提摩太,是彼得和巴拿巴等培养了马可。甚至是几个属灵的导师培养了一个新生代的教会牧者,并把福音的执事和使命托付给他们的门徒,这个就叫传承,就叫统绪。中国教会从某个角度看,目前缺少的正是这个统绪。

 

笔者以为,当代中国教会健康的关键点是在传道人的养育、侍奉及待遇机制,而建立教会健康的生态系统首先要打破传道人待遇而养育机制中的恶性循环,进入一个良性的教会传道人的养育机制。一般而言,对传道人的培养机制:生养的比领养的好(本会培养的教会领袖比招聘的更容易适应本会文化),门徒制比科班制好,本堂训练比外聘好,培养有职场经验的传道人比空白经历的好,有侍奉经历比没有侍奉经历好,有良好的家庭背景比不健全家庭的好。选拔有好名声、智慧充足、圣灵充满,能以委以重任和有丰富职场成功经历的蒙召的义工领袖做传道人候选人-让教会自身担负起传道人的训练机制-再到神学院再进修,到传道人的待遇提升,如此,传道人的产生机制方能健全,如此,中国教会的形象才能改善,如此,中国教会的复兴梦方能实现。

 

 

2016年11月19日星期六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