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1日

黄陈怡文亲子教育讲堂(系列二):父母可不可以“打骂”孩子?

作者: 胡艾茜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7年03月05日 09:00 |
播放

在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理念里,有着“不打不成器”、“棒下出孝子”等根深蒂固的观念。对孩子“打骂”并不是不爱,而是因为“爱”,正如一些家长所说:“我爱你才打你,别人的孩子我还不打了。”而对另一些父母而言,“打孩子”似乎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孩子太调皮,不打不服管教。

有教育方面的专家说:“打孩子”是最不被认同的教育方式。打孩子是落伍的,是伤害孩子。有知识,有教育的文明家长不会打孩子。在教育孩子的这条路上,家长们也开始犹豫:打还是不打?打,怕把孩子打坏了;不怕,孩子总难听话。特别是现在,就出现了当下“猫爸虎妈”的家庭:爸爸是猫爸,舍不得打;妈妈是虎妈,说不打不行。

“怎么教孩子才会听话?很多时候,我们形容‘亲子教育’时,这四个字的重点在孩子还是父母?我们要学习的是做一个好爸妈还是学习管教的技巧?”来自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的教育硕士、同时也是四个孩子的母亲黄陈怡文在杭州一场亲子教育课程上如此说到:“很多时候我们的重点是:这个孩子需要被管教,如果我有一个好方法,我就可以把孩子教好——重点在孩子身上。但在美国我开始去上家庭教育、为人父母的课时(讲到),重点完全在于父母——你怎么做一个好父母?而不是如何去管教你的孩子。”所以在教育孩子上父母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把这个观念打掉,“要从我们自己开始改变,学习如何为人父母。”

黄陈怡文提到“父母可不可以打孩子”的问题,她说:“可以打。”但要注意,是“可以”,而不是“要打”。很多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打孩子多了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容易把孩子打皮,越打越油皮;二是打了孩子孩子也会有暴力倾向,他会去打别人。所以其实孩子是不能打的,因为打了也没有用。但“为什么我说可以打?这要按‘不冷不热’的原则去解释。”

要按“不冷不热”原则来“打”孩子

第一个“不”:不随便动手,也就是当父母在气头上时,不能随便就动手打孩子。“我们有些家长一生气手就下来了,或者手边有皮带,一抽,工具就来了。”

第二个“冷”:当你冷酷无情、冷言冷语时不可以打孩子。黄陈怡文说:“有些家长会说‘你再动动看,我叫你不要过去你要过去,你敢过去,你是皮痒吗?等我准备好给你竹笋炒肉吃。’当我们准备讲一些风凉话的时候,我们的心里面没有爱,没有爱的时候,没有资格管教孩子。”

第三个“不”:不边骂边打。父母手上拿了“家法”时是有权威的,因此父母不能一边骂一边打,因为一边骂一边打是在对自己火上浇油,骂孩子的话语会让我们自己的情绪更加高涨,会让我们更加生气。通常这个情况下一边骂一边打会把孩子打伤的情况也比较多。

第四个“热”:热血沸腾、情绪激动时不可以打。我们情绪激动时,火气一上来,打下去的力度都不一样了。“打孩子的力度要必须能够控制得住,要在父母和子女都冷静,都心平气和的时候,才可以打孩子。”黄陈怡文强调:“家长在管教子女的时候,心情应该是平和的。”

但有的家长会说:“我就是生气时才想打他,不生气时我就不想打了”。然而这并不是打孩子的理由,父母必须要在脾气过去了不冷不热、情绪平稳的时候才能去“打”孩子。“我们不应该轻易发怒,不轻易发怒的人胜过勇士。能够制伏己心的,强如取城,”黄陈怡文引用圣经经文讲述:“你要战胜孩子的问题,你就要先能管住自己。”

在“不冷不热”的这个管教里需谨记的两个原则:“管住口、管住手”,这是父母制伏己心最重要的两件事。我们嘴巴说出来的话,有时候比用手打孩子还要伤他更深——我们骂孩子的时候,讲一句话,对孩子的心就是一道看不见的鞭伤。如果从小父母在孩子的心上用鞭子去打,十几年的时间累积下来,孩子的心可能都长茧了。所以有些家长会说,十几岁的孩子逆反的心特别严重,他根本听不进父母说的话。

孩子可以打 但绝对不可以随口责骂

大部分家长认为,孩子不可以打,但可以骂。为此,黄陈怡文表示:“可以打,但绝对不可以随口骂孩子。要随时说造就人的话。”黄陈怡文提到,她曾在1995年参加一个讲座,当时的讲员给她们的挑战就是,每年在一月的时候要立下一个志向:“在这年当中你要做什么样的改变?”一年的时间来努力朝这个方向去改变。当时黄陈怡文就选了“管理口舌”这一项。“因为很多时候我生气时嘴巴会说出很多不该说出的话,我就把这个选项作为我一年(的目标)来鼓励自己:任何时候任何坏话都不可说出口,而是要按着需要来说造就人的好话,使听到的人得益处。……你们也给自己定一个目标,让你去改进一个方面,”无论是跟孩子的关系还是配偶,都需要我们如此去做。

回过来看,上述讲到一些家长认为孩子不可以打,但可以骂。那么“责骂”的定义是什么呢?责骂是管教的一种方法吗?父母们常常会说“我爱你才骂你,你要是别人家的孩子我才不骂你”,那责骂是什么意思呢?新华字典里的基本解释说“用粗野或者是带恶意性质的话去侮辱一个人,就是责骂”。英语里面的定义是“用生气或者苛刻的方法来表达不满……”“骂”是一个形声字,两个口,马声旁。“你想想,马叫的声音多难听呢?”黄陈怡文感叹,“按照这些定义来看,我们要讲‘听到的人得益处的话’,那用责骂对方会得益处吗?对方听到后只会有更多反抗和不满。”

在什么情况下我们会骂人?第一个是我们情绪失控时。例如孩子被欺负时我们很着急,我们会说:“你怎么这么笨啊?怎么不会打回去啊?”,然而这样的话说出来并不会帮助到孩子。第二个是着急的时候。例如我们说“你快点快点,都是你害的,要迟到了”,但都是孩子的错吗?他并不懂,所以他成了代罪羔羊。第三是心情不好时。可能这时孩子正好撞在了枪口上,父母会说:“做作业你总是磨蹭”,孩子放假时作业从早做到晚,你会说:“怎么一个作业做这么久?”小的时候孩子不会反嘴,他以为是他的错,但我们会发现这些孩子到了青春期时十岁或十几岁时他会开始跟我们反驳。所以一些家长很害怕,孩子越来越难带,就怕到了青春期他会开始辩论不听话。

黄陈怡文强调,责骂并非好的教育方式,责骂式教育也会给孩子带来严重的影响。

责骂的教育会对孩子造成什么影响?

一,会迫使孩子成为一个阳奉阴违的人。因为他怕被父母骂,所以父母说的话他不敢忤逆。当父母在的时候孩子会很听话,但是只要父母不在或孩子在另一个范围里,他就不是我们所认识的那个孩子。很多家长有苦恼:“我们的孩子在家里很乖,但是一出门或者我不在,他就跟变了一个人一样,有没有什么办法把这个改过来?”这样的孩子是常常被责骂的孩子。

二,常常骂孩子时,孩子会把我们说的话当成耳边风。第一类孩子是表面服从,第二类是孩子当做没听见,不痛不痒,父母虽然骂,但他照做他的事情,然后父母就讲:“我跟你讲话你听见了吗?”过一会儿父母看见了,又说:“你怎么还在做这个?我不是说了吗?你到底听见了吗?”孩子当做没听见,我们还以为他耳朵有问题。因为他被骂的次数多,我们要说什么、这句话下面要接什么他都能背了,所以讲什么他都不听,依然我行我素。

三,培养出懦弱、没有自信的孩子。因为常常被骂,他怕被骂,所以他常常无所为,无所为就无所谓。黄陈怡文以真实例子讲述:“有一次我在一个幼儿园,跟家长们做讲座,事后有个家长问我:‘我家的孩子特别懦弱没有自信,被欺负了也不说话,我要怎么改变呢?’我让她举个例子。她说:‘昨天在学校被小朋友推了,他摔了磕了头,回到家也没有跟我说。到了晚上睡觉这个头放着都不对,这么放那么放都痛。我就问他:你怎么了?我一摸他的头,一个大包。他就说小朋友推了他,摔跤磕了头。我问你跟老师说了吗?他说没有。为什么不说?他说怕老师骂。我就说那你回来怎么不赶紧告诉妈妈呢?他说怕你骂。’这样一个(长期被骂的)孩子,他能够不懦弱,他能够有自信吗?”

四,孩子变得消极,不在乎,做事情没有热情。如果他们做什么都是被骂着去做,他还有什么学习的热情呢?他要做作业不是因为他觉得要做,而是因为他不做一会儿要挨骂挨罚甚至是挨打。更糟糕的是,这些习惯用责骂方式来管教孩子的父母,看不到效果时会变得更加焦虑。很多家长说不知道孩子出了什么问题,怎么教怎么讲都没有用。

黄陈怡文认为,骂人并不能解决问题,不但是我们骂了没有效果,还可能孩子学会了你骂人的技巧。她用“一个孩子将作业落在学校”的例子来详细说明:曾有个家长说,他的孩子总是落东西在学校,这个家长就对孩子说:“你是少了一根筋吗?你看你又不记得了。”却不想这个孩子不但没有反省,反而对父母说:“你上次答应给我买的东西,不也落在公交车上。”遇到这种情况时怎么教?孩子越大反驳能力越强,学的也越好。他也学会父母用骂人的方式反驳,没有学会用正确的方式表达。

遇到孩子犯错,我们不要责骂,要教导孩子用正确的方式去表达。“如果我们觉得他老是忘记东西,不要用批评的方式,而是要告诉他:‘你是不是作业落在哪里了?你想想看?’他就会想他是不是落在了学校,是不是收书包的时候没看到……”,这个时候,父母要引导孩子去思考:“你想想看,如果你没有把作业带回来,你怎么写作业?”然后父母可以给与帮助,例如想个办法,打电话给孩子的同学,请他用手机拍几张照片把作业传过来。作业没有带不表示孩子不用做作业。

所以在这件事上父母要让孩子意识到两点,一:“不要想逃避责任,我照样有办法把作业拿回来让你写”。二:“你现在有了作业可以写,但因为你没有作业本,所以你要多花点心思(把题目)抄下来”。黄陈怡文表示:“这是有后果的。不能说因为(作业)落在学校就不用做了。(家长要明示),我有办法帮你找到,找到后你还是要写。可能你比较辛苦一点,这就是你要付出的代价,因为你忘记了。”作业照样做、照样交,但父母不需要责骂孩子,而是要告诉他,帮助他,看看有没有什么办法让你下次把落下的东西带回来。

“如果他经历了几次类似这样的‘折磨’,他(会知道)直接把功课带回家会比较省心,孩子也会从这些经历当中来学到功课——下次他就记得把作业带回家避免这些问题。”黄陈怡文如此总结:“我们要想办法帮助他学会解决问题,用正面的方式去表达,而不是只是去批评他,又不给与解决的方案。责骂并不能达到我们想要的效益。”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