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2日

四川基督徒来稿:对灾难的消费,正显出你的愚昧

作者: 康晓蓉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7年08月12日 11:26 |
播放

前天四川、新疆相继发生地震,一些基督徒快手笔很快出手——可惜既不是出手相救,也不是伸手呼天,而是站在某种道德制高点上伸出审判的手,指点道:上帝的忿怒、末世的将临,赶紧为罪悔改,不再拜偶像,速速归向真神。

听上去很属灵,有道理吧,可为什么让人总觉得不对劲,尤其是未信主的闻之嗤笑:什么时代了,还这么迷信而愚昧。由此莫名增加一份对基督教的恶感。弟兄姐妹们,当我们定罪这些人顽梗不听的时候,是否可以先安静地求圣灵光照:我是否真的迷信、愚昧,好心办坏事,没能彰显出上帝的荣耀。

词典上
迷信:看到了神奇的现象而生信,但又不懂内在的深奥道理谓之迷信;更指盲目的相信、不理解的相信。
愚昧:缺乏知识;愚蠢而不明事理。
这两个词的解释表明两者共通处:无知识,不明道。圣经上说:“我的民因无知识而灭亡。你弃掉知识,我也必弃掉你,使你不再给我作祭司。”(何西阿书4:6)小心啊,不要站着说话不腰疼——因拜偶像而遭灾。反要警醒:我是否可能因无知识而灭亡。有哪些无知呢?这种对灾难的消费至少包含了以下的元素:

一、对骄傲的无知
骄傲,潜在的盲目的骄傲。圣经箴言九章十节“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认识至圣者便是聪明。”如此突发的地震,美轮美奂的九寨沟发生地震,上帝啊,为何如此?是的,不仅灾难,所遇之事都当先问问上帝,或许我们问过,仍不明白,那不更当敬畏吗!可对此看作上帝的某种提醒,但绝不是一步就跨入结论。这般简单而大胆的跨越,非骄傲谁敢为。

二、对理解的无知
从杰出的奥古斯丁而第一个经院哲学家安瑟伦,再到加尔文等,无一不表明而强调:信仰寻求理解。正是这样对真理之道的追寻,无论在情感上更深地经历上帝,在理性上也有了更多的认识。虽然在认识上有不同的进路,不同的角度……人类对地震的理解逐渐脱离某位神在发怒,而是因着地壳的运动,在某些脆弱地带,发生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诱发地震、人工地震等,有了地质学、地震学、以及相应而起的地震预测等。

三、对恶的无知
难怪有人由此认为基督徒迷信无知,还在翻老黄历,说梦语,强辞夺理对曰:主耶稣不是说末后的世代多处必有饥荒、地震等。却不同样看到有应许说:“在我圣山的遍处,这一切都不伤人、不害物,因为认识耶和华的知识要充满遍地,好像水充满洋海一般。”(以赛亚书11:9)更多的认识上帝,历世历代多少神学家和忠心爱主的人在追问,灾难在人是恶的,那么恶从何而来?也因此将恶分为环境的恶和道德的恶,从而对这两种恶有不同的认识和寻求解决之道。那种消费灾难的,有意无意忽略或制造一个逻辑陷阱:将环境的恶轻率地等同于道德的恶。这不是愚昧是什么?

四、对罪的无知
犹太裔著名政治思想家汉娜·阿伦特提出的关于罪恶的一种哲学思考,与“极端之恶”不同的,平庸的邪恶往往不易被人察觉,更容易被人忽视——就是因不思想、无判断、盲目服从而犯下的罪恶。它让人们看到,恶可以发生每一个像艾希曼这样平凡普通的加害人身上。若以为“平庸的恶”与我无关,基督徒就忘记了自己的位份——蒙恩的罪人。不要以为籍着消费灾难在传福音,谨慎主耶稣的那句话:“我从来不认识你们,你们这些作恶的人,离开我去吧”(马太福音7:23)。

五、对爱的无知
“我若将所有的周济穷人,又舍己身叫人焚烧,却没有爱,仍然与我无益。”(哥林多前书13:3)消费灾难的人哪,你的爱心在哪里呢?虽然你提出为受灾的人和地区祷告,但你的怜悯、忍耐、恩慈在哪里呢?你在祷告里在怎样计算人的恶,并加入一种盲目的希望呢。刘小枫的《普罗米修斯之罪》里,海洋少女们听了普罗米修斯的回答后,预知死亡是凡人的一种精神性而非身体性“疾病”,这类疾病很难医治,于是好奇普罗米修斯用了什么“药”,普罗米修斯回答说:给凡人身上注入“盲目的希望”。不要做普罗米修斯那样的“盗火者”,耶稣基督才是救主。

六、对传福音的无知
消费灾难的基督徒对自己的言行有一种冠冕:抓住时机传福音。传福音不是靠灾难威吓,也不是乘人之危,也不是“勾引人入教”。那种异教的手段,与偶像做交易式的方法岂可用在真正的信仰上。若非圣灵感动,谁能称耶稣为主呢。也许是一个传福音的时间,但求圣灵的工作吧,而不是自义的方法。

末了的话:圣经上明明说“审判要从神的家起首”(彼得前书5:17)。神要先审判教会,然后审判整个世界。什么时候变成“我”去审判世界了。主啊,我唯有在你面前自卑、悔改、转离自己的恶行,求你医治这地!


2017年8月10日  成都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