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是横向的、架构性的建造,牧养是纵向的、系统的、阶段性的帮助信徒深化信仰和委身教会,这是目前中国教会非常缺乏的建造理念。不少的教会,并没有让信徒的成长变得很明晰,一个信徒进入教会,除了聚会,似乎就没有其他事情可以做了。当被委派参与事工时,就发现无论是在生命的预备还是在事工的技巧上,都非常的欠缺。作为教会牧者,我们不能一味地强调信徒要委身,却不给他们委身之道,否则这就有些强人所难了。
本篇是结合笔者自己服侍教会的实际经验,给一些小型教会同工一些参考,也欢迎许多牧养体系十分健全的教会,给予指正:
一、阶段性成长的圣经依据
许多教会牧者对于信徒成长的期望,就只是建立在每周一次的主日讲道之中。但是主日讲道很难满足各种信徒群体的需求。若是在主日讲道中以强调福音内容为主,或许会造就慕道友和初信者,但是很难兼顾一些对圣经有深度需求的人;但是若只是针对老信徒,初到教会的肢体就会觉得在听天方夜谭。
这个时候,阶段性的教育成长理念就可以完全解决这个问题了。忽略了阶段性的成长理念,就是忽略了上帝赋予的自然的天性,无法做到按需分配与教导。
阶段性的成长理念其实是一个基本常识,就是在不同阶段,人们的领受能力和思维方式、心态都是不一样的。优秀的教育不是一成不变,而是要因材施教。教会的使命不只是传福音,更是要使对方做基督耶稣的门徒,这将是一个长期教导和培育的过程。阶段性的成长,就是要帮助信徒不断地体认真理,在真理的道路上越发趋于成熟。
耶稣基督常常把自己称为“好牧人”,而教会的中的领袖被称为牧者,所做的工作被称为牧养,教会信徒被称为群羊。这一切都提及教会信徒成长必须要有技巧和规划,羊群才能生生不息。牧者们必须要有“心中的纯正和手中的巧妙”(诗78:72)。“凡只能吃奶的,都不熟练仁义的道理,因为他是婴孩。惟独长大成人的才能吃干粮,他们的心窍习练得通达,就能分辨好歹了。”(来5:13-14)吃奶的和吃干粮的,二者就是有所区分,我们不能给吃干粮的吃奶,也不能给吃奶的吃干粮。信徒成长也是如此,需要有合适的成长性课程,在生命的各方面得到指引和教导。
二、比较合理的阶段性划分
不同的教会,对于阶段性的划分也是不一样的。国际青少年事工(YMI)认为信徒成长其实有五个基本阶段:决志归主、加入教会、渴慕真道、怜悯迷羊和追求成长。但是华理克的理念却将之分为四个基本阶段:101委身群体,201委身成长,301委身侍奉,401委身见证。其中的划分大致相同,无论有怎样的阶段划分,阶段的划分要有效的达成教育的目的,就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质:
第一,简单明确:信徒阶段性成长的划分,不太适合复杂的结构,太过于复杂只能让许多信徒头晕脑胀,并不适合用以教育。很多教会精心的设计,但是成长的步骤复杂地像是工程结构图一样,这样只能是让人望而却步了。
第二,因时制宜:信徒在每个成长的阶段中所要关注的话题是不一样的,我们不能让一个婴孩吃干粮,整一堆的神学学术词汇;也不应该让成人喝母奶,乃是要促进对方的独立和成长。
第三,导向目标:基督的身量就是唯一的目标。在规划这一切之先,首先需要明确界定,一个成熟的基督徒该有的表现是怎样,他们的家庭、侍奉是怎样。如果这个图像不够明晰,整体的划分就会缺失动力和方向。如果没有目标,就是再好的阶段性培育课程,也不过是无的放矢。
三、地方教会文化间的差异
有人认为,直接援用其他教会的系统课程不就好了吗?何必大费周章的去编写或者整编呢?这中间区别大了,直接拿过来的意思是不管对方的神学背景、牧会理念、阶段性教育理解,就直接用。但是整编是结合地方处境,进行恰当的删减。不要小看地方教会信仰和文化的差异,直接拿过来往往是致命的。有些国内教会直接用西方教会的一些系统教程,最终的结果都是不了了之。因为有许多的地方文化处境西方教会根本是没有处理到的,例如可以祭祖吗?可以入党吗?我们可以参考,但是一味的照搬照抄,是非常不合适的。福音和教会信徒培育课程,都应该具有针对性,要有文化适切性。
结语
就此,笔者建议许多对此有意愿的牧者,可以学习华理克的内容,或者是双翼系统的课程。可以以他们的信徒教育理念为基础参照,涉及或者是编修合适自己教会神学和理念的信徒培育课程。并且中国地大物博,每个地方教会的文化都不一样,所以必须要加入或者编修适合自己的课程。一味的复制,只会导致水土不服。
许多教会其实也意识到类似的问题,但是他们的培育课程显得毫无系统,杂乱无章,甚至连主日信息的安排也毫无规划,讲道内容来回翻炒。狄马可在《迷人的共同体》一书中,更提到了教会的牧者不是要帮助信徒做好事工,而是要帮助促进信徒完成事工。真正的阶段性成长,不是一直将信徒定位为学生,不停地、没有休止的让他们参加学习课程,而是要帮助他们成为教导者,最终成为一个生命成熟的基督徒。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