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

90后姑娘拍摄60秒短片纪念南京大屠杀致敬传教士明妮·魏特琳

作者: 王新毅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7年12月13日 17:18 |
播放

在美留学的南京90后女孩骆翼云,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后代,她的外婆被当时的志愿者魏特林所救。今年,她用手机、自拍杆和100多美元拍了部60秒短片,以志愿者视角纪念拯救南京万名难民的“华小姐”传教士明妮·魏特琳,用短短的“一分钟”打动了评委而获美国电视业最高奖项国际爱美奖。

骆翼云说:“忘记历史就是背叛,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应该告诉全世界。”

该短片名为《金陵止戈人》,英文是The Peacemaker From Nanking,内容是作为一位曾经被当年的志愿者魏特林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后人,她也愿意今天继续这样的脚步,去到伊朗等这些地区,成为一名传递和平的志愿者。

该片今年11月22日入围国际艾美奖青年创意组评奖,并最终在两百多部入围短片中突围,获得“女性和平使者”单元最高奖。

《金陵止戈人》在片尾的画面是“纪念在二战中解救上万南京人的明妮·魏特琳”。

这个短片的导演骆翼云1991年出生于南京,留美已经是第7年。骆翼云说,短片拍摄灵感,来自外婆的长期熏陶。“魏特琳所救中国难民中,就有我的外婆。”在短片中,骆翼云使用了南京人更为熟悉的名字“华小姐”。她也希望通过拍摄类似短片,发出属于中国人的声音。

<iframe frameborder="0" width="640" height="498" src="https://v.qq.com/iframe/player.html?vid=y0518j0ude4&tiny=0&auto=0" allowfullscreen></iframe>

魏特琳(Minnie Vantrin):被尊称为“南京守护神”

骆翼云短片中的主人公“华小姐”,是指很多老一辈南京人心目中的救命恩人魏特琳。

魏特琳(万特琳、沃特琳),中国名字叫“华群”,美国传教士。1886年出生在美国,1912年来中国,应金陵女子大学之聘,任教育学系主任兼教导主任。1919年至1940年5月在南京金陵女子大学任教,两度代理金陵女子大学院长。在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期间,她毅然选择留守,作为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委员会委员和金陵女子大学难民所的负责人,收留和保护了一万名以上的妇女儿童。

与此同时,《魏特琳日记》是重要的史料,从1937年8月12日到1940年4月,魏特琳几乎每天以日记的方式记述在南京生活的所见所闻。“1937年12月15日,从早上8时30分到晚上6时,我一直站在校门口,看着难民们源源不断地涌入校园。昨夜是恐怖之夜,许多年轻妇女被日本兵从家中抓走。昨天和今天,日本人进行了大规模的抢劫,摧毁学校、杀害难民、强奸妇女……”“12月19日,我又被急呼到教工楼,据说那里有两个日本兵上了楼。在楼上538房间里,我看见一个家伙站在门口,另一个正在强奸一名姑娘。我的出现使他们慌忙逃走。在我内心深处,我真希望自己有力量把他们揍扁。”

1938年,国民政府也因此授予她奖励外侨的最高荣誉———蓝、白、红三色襟绶采玉勋章。在南京大屠杀那段黑暗的日子里,魏特琳成了南京难民眼中的“守护神”,被南京人民尊称为“活菩萨”。即便是在大屠杀最黑暗的日子里,魏特琳也没有流露过一丝放弃或绝望的情绪。但目睹和耳闻的那些残酷和苦难,却在以后的日子里不断激荡、发酵,渐渐压垮了她的神经。她患上了严重的忧郁症,在1940年5月14日离开南京回美国治病,1941年5月14日,也就是她离开中国一周年的日子,明妮打开公寓厨房的煤气自杀了,当时才55岁。她临终前说:“我有两个生命的话,仍愿为华人服务。”

魏特琳去世后,墓碑上雕刻金陵女大平面图,并用中国隶书加刻 “金陵永生”四个字。其雕像至今仍矗立南京师范大学校园内。

骆翼云:魏特琳是南京人心中真正的“女性和平使者”

在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前夕,《新京报》采访了《金陵止戈人》的导演骆翼云。

她分享说,拍摄这样一段短片,希望唤起更多人的历史记忆,通过文艺作品表现中国人在二战中所受的苦难,而这次看到国际艾美奖青年创意组评奖的主题是“女性和平使者”,“一下子就想起小时候常听外婆提到,救了很多南京人的‘华小姐’(魏特琳)。”

“在我心目中,拍摄一部与魏特琳相关的短片,与主题是最合适的...魏特琳是南京人心中,真正的‘女性和平使者’。我从小在南京长大,精神上也受到‘华小姐’故事的感染。在拍摄短片时,采用了一种类似类比手法。片中的中国女生年龄设定在20出头,要去伊拉克做志愿者。实际上,‘华小姐’也是20多岁在美国读书时,来到中国做志愿者,有一层隐喻的含义,表现出这种国际志愿者精神在延续。”

而在整个短片中,最后才点出“华小姐”,也主要考虑到电影的表现手法问题,采取了国外观众更熟悉的叙事模式,从当下发生的故事入手,一点点代入情境中。

关于此片的价值,骆翼云说到,“对于一个青年来说,思考更多的是,当年的这场战争,给现代社会,给当代青年留下了什么印记。实际上,在当今社会,不仅仅是美国人,包括在美的中国人也不知道‘华小姐’,对南京大屠杀这个历史事件也不十分了解。很多人一说起二战的苦难,就会想起犹太人,甚至会想起那些解救了犹太人的人。为什么?比如像《辛德勒的名单》这些文艺作品,在反复叙述,一直在提醒世人。相比之下,中国人在二战间所受苦难的历史,在文艺作品领域是有缺失的。”而她也希望这次的短片只是一个开始,“这部短片获奖,只是一小步,中国人向全世界宣讲历史、传递对和平的向往,以及奋斗价值观的很小一步。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年走到世界舞台上去,我们从上一代传承历史,走出历史的伤痛,最终回馈历史,以更积极的姿态,去介入到国际事务中。”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