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隔一段时间,社交媒体上就有一些东西会吸引你的注意力,并让你去思考一下:“嗯,这个我得想想。”
今天,吸引我的是“破碎”这个词。 我不确定它是否比平时更频繁地的被使用,但我偶尔用谷歌搜了一下它。 发现它几乎总是在基督教界被使用,而且总是一个褒义词:
我们是破碎的人。 上帝在我们的破碎时候爱我们。 我们必须承认我们的破碎。 耶稣在我们的破碎中拯救了我们。健康的教会由那些知道他们的破碎的人组成的。人们需要从被破碎的性生活上被治愈。等等这般。
但是,如果那不是真的呢? 或者——确切地说 ——如果它只是真相的一部分,但它被以管窥豹的引申为我们所有人都得“被破碎”。当我们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时候,如此笼统的提法难道不会变得不真实和无益吗?
以下是我的一些质疑。
1. 它暗示某人因为受到过度伤害而无法有所作为
真实的生活,确实非常伤人。有些人确实被现实伤的很深。如果玩具或工具被那样打碎了,多半会变成无用的,毫无价值的了。是的,是有些这样被压垮的人,他们所承受的已经超出了其个人能力能承担的极限。 但是,其他的大多数人也许还都没有遇到这样的境遇,如果一定要将他们的情况描述为已经被“破碎”, 是否是有点睁着眼睛说瞎话呢? 另外,境遇再恶劣,但是总有些人能够适应,那他们就是“幸存者”;而那些不能适应的人,才是“受害者”, 两者的感受程度还是不一样的。再者,如果我们滥用“破碎”这个词,是否也会让这个词所内涵的苦痛被淡化呢?- 当有人真正经历了毁灭性的悲剧,或精神上崩溃与意志的瓦解时,我们还有什么可形容那种非常悲惨的状态呢?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有被破碎的经历。 我们也许受过伤,有时感觉很糟糕,但大多只是有点淤青和疤痕。滥用这个包含丰富感情的词“破碎”, 来形容我们曾经的状态或者遭遇,是否真的对我们有益呢?
2. 这样的说法也在否定神的大能
事实是,我们并非都曾被完全破碎,因为上帝总是在治愈他的子民。 在一些基督教的圈子里,出于可以理解的但是容易误导的神学理论的原因,有一种过度使用“破碎”的倾向。我们本来强调的是上帝的恩典宽恕,让我们依靠他的力量,能做成自己本来无法完成的事情。但是,有一些神学理论却偏向于自我贬低,更喜欢强调我们的污秽不堪。 如以撒·华滋(译者:Isaac Watts,英国诗人,被英国教会推崇为“圣诗之父”)在赞美诗里所形容的,我称它为'蠕虫神学',诗里向耶稣问道:“他会否垂下那个神圣的头颅/ 看顾像我这样的蠕虫?”(Wouldhe devote that sacred head/ For such a worm as I?)这完全是出于人类固有天性的浅识短见而言。 如果我们不断地告诉人们,即使他们成为基督徒,并且正在进行快乐的门徒训练中,他们也会被破碎,那他们会如何看待福音?福音不应该有所帮助吗? 如果我们一直要被破碎(或者我们被不停地这样告知)---是否是让我们永远处于受害者的位置? 而事实上我们已经不是了。
3. 这个用法站不住脚
当我们听到“破碎”时,我们会感到同情。被破碎的人是受害者 ——没错,有时他们确实是。但用那个词语真的合适吗?如果他被破碎是由于其自己的问题 - 这可能是真实的而令人深感痛苦的 -——也许是当时最不合时宜的探究,是什么导致了“破碎”,是罪吗?这很重要,因为破碎的人只需要得到医治,但有罪的人更需要先悔改。
总而言之,我认为“破碎”对于基督徒的灵性培养或门徒训练来说并不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概念。我认为,我们在生活中会度过一些痛苦的时光,其中部分是我们自己的过犯。有时我们会经历创伤,但我们会经历上帝的恩典,经常是通过其他人的存在来帮助我们。而有时候我们会犯罪,教会应该是罪人得到新生的宽恕之地。
门徒训练的目的是让我们成为基督徒,让我们对信仰充满信心,认识到我们的弱点,并能够抵抗罪恶的伤害。我们要成为别人眼中的标杆,为基督做光做盐。是的,也许曾经被破裂过,但现在已经被修复 ——或者在真正被修复的过程中。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