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袖训练及培训近年来受到华人教会更多关注。有牧者表示,比领袖培训更为重要的是帮助跟从者建立健康的教会领袖观。
在最新一期的《展望中华》中,作者吕庆雄以题《领袖培育始于跟随者的期望》撰文,特别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认为“领袖应当像圣人”的想法容易造成教会中出现“偶像”、“以领袖为中心”等不良风气,而且东方文化中还有“给人留面子“来维系彼此关系的陋习,因此在建立教会领袖之同时必须塑造跟从者的正确领袖观。
他分析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对今日的信徒仍旧有显著的影响。比如一些人认为爱和尊重是有等级之分的:辈份越高的人,越应受到尊重。
“跟从者对教会领袖的尊重,更是到了视他们为神圣的代表人物的程度,有时教会领袖甚至被视为‘超级属灵人’。虽然,今天没有人会认为领袖就是‘天子’,但跟随者心中仍对领袖有隐含的期望,认为领袖应像‘圣人’一般。”
中国文化中视领袖为“天”的代言人,往往使跟从者不知不觉地对领袖产生过大的期望,甚至制造出教会的“偶像”,他们愿意为领袖付出所有、全心全力支持领袖的每一个决定。这种情况在农村教会并不罕见,而且不少异端和极端教派很多时候都有着“以领袖为中心”的特点,领袖就是他们的“偶像”。
另一方面,这种想法也令牧者无法向信徒自然地表现出个人生命中的软弱,最后跟从者的期望反而让领袖身心灵耗尽。可以说,这些期望往往成为建立健康领袖观的障碍。
作者还指出,“东方文化是重视群体的文化。通过给人留面子来维系彼此关系的现象非常普遍。”因为公然拒绝会破坏双方关系,所以领袖们就得被迫迎合别人的期望。
作者呼吁,培育领袖的工作必须考虑到协助或教导领袖“调整”跟从者期望的问题,这样可以避免教会中出现无可挽回的尴尬局面。
针对如何调整跟从者的期望,吕庆雄建议,首先应使领袖充分认识跟从者的期望所产生的影响,这是为调整他们的期望所迈出的第一步;其次,寻找跟从者与领袖的共同期望;最后,则要以团队方式建立领袖,教会不能把所有期望放在唯一的领袖身上,期望领袖是“完美典范”,“这种想法实在很危险”。
他提醒说,在培训领袖时也要注意团队训练,“新一代的教会领袖不再是孤身一人接受训练,然后又孤身一人回到教会打拼。如果在训练领袖的模式上有所更新,强调领袖的培育是一个生命成长的过程,鼓励跟从者与领袖一同成长,对教会的发展肯定有很大帮助。”
文章来自:http://www.gospelherald.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