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2日

在美国出生的孩子中,有接近一半的父母是非婚夫妇

作者: S.I.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8年10月24日 09:47 |
播放

联合国人口基金(U.N.'s Population Fund)发表一份最新报告,称在美国出生的儿童中,有接近一半的父母是非婚夫妇。据悉,联合国人口基金是国际上最大的性健康和生殖健康服务提供机构。

上周三,该报告获得公布。报告不仅援引了美国的数据,也同时援引了部分欧洲和亚洲发达国家的数据。据悉,在所援引数据的国家中,都开始出现女性推迟怀孕年龄以及非婚生育的趋势。有专家表示,这一现象可部分归咎于有关婚姻的宗教观念发生了改变,这一趋势的产生也与出生率下降有关。

联合国人口基金的研究人员表示:“1970年至2000年的人口出生率下降,是与晚婚的趋势以及更多的同居、离婚和非婚生子现象所息息相关的。”

“这些趋势虽然在瑞典、美国以及俄罗斯等一些国家一路高歌猛进,但到了2004年,情况在这些国家中又发生了逆转(见下图)。在欧盟,2014年的非婚生育率到达了42%,是1994年时的两倍水平。”

今年早些时候,美国疾病管制与预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也有报告称,2017年时,几乎每个适孕年龄组的妇女的生产率都出现了下降。这一结果也意味着,2017年是美国自1987年以来新生儿出生最少的一年。

 

“需要强调的是,绝大多数的非婚生子女都是共同生活的非婚夫妇所产生的,而不是人们所想象的单亲母亲。2010年左右,在欧洲2岁以下儿童中,每10个中就有1个是与单亲母亲共同生活的。与之对照的是,在这些孩子中,每10个就有4个是与非婚夫妇共同生活的。”

1970年时,美国非婚生育的儿童约有10%。但到了2016年,非婚夫妇所生育子女的数量翻了两番,达到了40%。

联合国人口基金经济和人口学高级顾问迈克尔·赫尔曼(Michael Hermann)向彭博社(Bloomberg)表示,欧盟可能会看到更多的非婚生子女,因为欧盟很多成员国都有支持性别平等的儿童保育福利制度。此外,公共卫生保健系统、带薪父母假期、早期教育计划和税收优惠都可以为非婚夫妇提供支持,而这些支持大大超过了伴侣所能提供的一切。

赫尔曼也指出,如果新生儿不是非婚生子女的话,则一些国家生育水平下降的形势“会更加严峻”。

“毫无疑问,这种趋势会持续下去。我们不可能回到上世纪50年代。”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邮差公共卫生学院(Columbia's Mailma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人口、家庭健康和儿童学教授约翰·桑特利(John Santelli)也向彭博社表示,同居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的一个长期趋势。

妇女政策研究学院(Institute for Women's Policy Research)下属的生殖健康经济中心(Center on the Economics of Reproductive Health)负责人凯莉·琼斯(Kelly Jones)表示,更多的女性追求事业而选择推迟当母亲,这也是造成非婚生子女数量增加的一个因素。

“女性正在宣扬自己的职业立场。当你考虑到生育对自己职业生涯可能产生的影响时,推迟做母亲是一个非常理性的决定,而这正是导致这一趋势的原因。”

2016年,巴纳研究的一项研究表明,由于性别角色和期望的转变、婚龄推迟和世俗文化的压力,大多数美国人开始相信同居行为。

最近,德克萨斯州卡罗尔顿曲树圣经团契教会(Bent Tree Bible Fellowship church in Carrollton, Texas)的高级牧师彼得·布里斯科(Pete Briscoe)在进行反对同居行为的宣传,尤其针对基督徒。

布里斯科称:“当你进行同居时,你是在假装结婚,实际上你还是单身。你并没有真正经历过这两种奇妙的生活方式(单身或结婚),于是你就丧失了这两者所带来的好处。所以同居行为只是真实生活的廉价幻影。”

弗吉尼亚大学社会学教授布拉德福德·威尔考克斯(Bradford Wilcox)与同事们写过一份研究报告,名为《绵延不绝的同居行为:全球性的同居和家庭不稳定》(The Cohabitation-Go-Round: Cohabitation and Family Instability Across the Globe)。该报告指出,在所有新生儿出生率中,同居夫妇的婴儿出生率在增加,而在全球68个国家中,孩子至少会与一个生理上的父母共同生活的比例也在上升。前后两者是存在联系的。

威尔考克斯也在《外交》(Foreign Affairs)上发文指出,如果同为12岁,则与已婚夫妇所生子女相比,同居夫妇所生子女看到父母分离的可能性是前者的两倍。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