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申命记六章记载说:“日后,你的儿子问你说:‘耶和华我们 神吩咐你们的这些法度、律例、典章是什么意思呢?’你就告诉你的儿子说:‘我们在埃及作过法老的奴仆,耶和华用大能的手将我们从埃及领出来,在我们眼前,将重大可怕的神迹奇事,施行在埃及地和法老并他全家的身上,将我们从那里领出来,要领我们进入他向我们列祖起誓应许之地,把这地赐给我们。”
当以色列人出埃及进入迦南地以后,神特意吩咐百姓,要将神的在他们生命中所做成的工作,以及他们所经历的恩典诉说给他们的子孙。为什么要这样呢?目的就是担心他们的后代忘记神的恩典,以至于不知道耶和华是谁。
然而我们不难发现,当约书亚以及老一代人过去的时候,以色列人新生的一代人就忘记了耶和华神,随从当地的百姓开始拜偶像。
其实透过这些历史我就不断的在思想,数算神恩典的重要。
就像有人说:“越会感恩的人,就越有恩典”。不是神偏心待人,让会感恩的人经历更多美好的事情,让不感恩的人多经历一些坏事,上帝不会这样做。乃是因为那些愿意感恩的人,处处都会发现神的恩典,而不会感恩的人处处看见的都是愁苦。
就像遇见一位阿姨,她常常会将“感谢神”这句话放在嘴边,生活在他身边的人甚至都听得生厌了,但是她依然常常说。
在忙碌过后喝一口水,会说“感谢神让我有水喝”;打扫完卫生,会说“感谢神让我身体健康”;吃饭之前会说“感谢神让我有饭吃”;甚至面对被无理对待的时候,也会说“感谢神,让我可以背十字架”......和这位阿姨生活在一起,总会被她的喜乐所感染,因为仿佛在她生命中没有愁烦,都是感恩。
只要我们愿意感恩,就一定会有感恩的理由,就一定会发现神在我们生命中所做成的工作。我们气息依然存留、心脏可以正常跳动、可以有家人相伴,每一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儿,在认识神的人眼中,都是宝贵的恩典。
越会感恩,越明白感恩,生命中就越有活力,生活也就越有盼望。但是今天却越来越多的人失去了感恩的能力,从而导致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愁苦中。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越来越多的人被世界的王弄瞎了心眼,以至于眼睛看见的不是神的恩典,而是求之不得的事物,心中不是以自己所拥有的为满足,是为自己没有的而愁苦。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了欲望的囚徒、被贪婪吞吃连骨头都没留下。
世界用各样的谎言迷惑人心,仿佛穿上某些品牌的衣服,得到多少存款,获得多少称赞才会是一个完美的人生,人就开始以世界的标准衡量自己,不断地追求。其实不是神不给我们需用的一切,只是总认为神给之物不符合自己的标准。所以这样的状态中人怎能不愁苦呢?治疗这种愁苦的良方,就是学会感恩,明白知足加上敬虔才是一个人获得幸福感的关键因素。
感恩不仅仅会让自己的生命中提升活力、充满盼望,更会影响身边的人一起有感恩的行动。就像上面谈到的老姨,她在生活中能不断的数算神的恩典,自然而然的就让她的子女认识神,明白神工作的原则。
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现今不仅仅个人感恩之心缺失,甚至于感恩节在社会中也流于形式化。当然就连圣诞节、平安夜等等原本有着浓重基督教信仰的节期都被商业所浸透。如果我们在家庭中不能向孩子以及亲人见证出信仰的真实性,用亲身的经历告诉他人神的恩典是多么的丰富,那么将来会有更多的人信仰流于形式,失去信仰的实质。
每一次想到以色列在士师时期的荒凉景象,心里就感触万千。在士师记21:25说:“那时以色列中没有王,个人任意而行。”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呢?没有人引导他们归向神,他们也不知道神在他们列祖中间所做成的事情,他们在蒙昧中、无知中、任意妄为中得罪上帝。
而今天,我们作为老一辈的基督徒,如果不将神在我们生命中的工作,不将神如何带我们到丰富之地的经历传递给我们的孩子以及年轻一代基督徒的话,那么他们是否也会像以色列新生的一代一样忘记耶和华是谁呢?
感恩实际上不仅仅关乎自己,更关乎身边的人,说的严重一些,甚至关乎一个时代。如果这个时代的基督徒都能学习感恩,都能常常向上帝感恩,那么这种感恩所带下的能力,就会让个人拥有积极的盼望,也会将信仰传递给下一代基督徒,同时也会让没有归向基督的人感受到基督徒身上所散发出来的喜乐和盼望,从而归向基督。
圣经说“你以恩典为年岁的冠冕;你的路径都滴下脂油”,回想在信仰道路上走过的二十多年,我深知道神在默默的保守者着我。几次命悬一线,耶稣将我救回;几次放弃了侍奉,耶稣亲自的找寻;几次迷茫、几次彷徨、几次泪满衣襟,耶稣总是亲自的安慰与担当。正是因为耶稣这一份永不改变的恩典,让我这个漂泊的灵魂找到了永恒的归宿。
“如果没有主的爱,我的生命早已不存在,如果没有主的应许,哪有我盼望的今天”这一句歌词正是我生命中的写照。
回顾过往,我所能做的除了感恩之外或许并无其他。
我想感恩,不仅仅属于感恩节这一天,更属于生活中的每一天。或许每一天都能长存感恩之心活在上帝面前,这本身就是一种侍奉吧!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