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有着近340万个非政府组织,它们的工作范围从救灾到为边缘化人群及和弱势群体发声。这些非政府组织是公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印度带来了快速变化和社会转型。
非政府组织被认为是独立于国家之外的自愿性组织。它们的运作取决于个人捐款、外国资金、以及不同政府机构和私人捐助者的援助。印度这些非政府组织的工作也有助于使印度摆脱偏见、腐败、文盲和贫穷。
但是,在近几十年来,对于很多非政府组织来说,印度都存在一个艰难的环境 – 尤其是对那些致力于使人民免遭政府不公平政策影响,质疑印度结构性歧视,以及为达利特(Dalit,及贱民阶层)、部落民和其他贫困群体权利而发声的组织来说,印度政府所采取的一贯政策就是试图遏制他们的活动。
2010年,为了对非政府组织进行最严厉的管控,印度时任总理曼莫汉·辛格(Manmohan Singh)所领导的政府对《外国捐助监管法案》(ForeignContribution Regulatory Act)进行了修订。据悉,1976年,为了抑制外国对印度政治进行干涉,当时的印度政府首次颁布了《外国捐助监管法案》,禁止在政治活动中使用外国资金。但2010年的修正案则称“任何带有政治性的组织”都禁止获得外国资金。于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些非政府组织的的资金来源,政府可以利用这个模糊的定义而向他们提出要求。
2014年5月,即纳伦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当选印度总理后的不久,印度情报局(India'sIntelligence Bureau)的一份报告流出。在这份报告中,情报局指责绿色和平组织、天主教慈善机构Cordaid、国际特赦组织(Amnesty and Action Aid)等非政府组织每年都会将印度的国内生产总值降低2至3%。报告还建议政府将针对非政府组织的行为合法化。
2018年下半年,有报道称,根据《外国捐助监管法案》,莫迪政府就已经吊销了近20000个接受外国资金的非政府组织的执照。而根据贝恩咨询(Bain andCompany)一份有关印度慈善事业的报告,2015年至2018年,外国资金的注入已经减少了约40%。
印度公共卫生基金会(Public Health Foundation of India)专长于公共卫生政策方面,而Navsarjan则是工作于保护达利特权利,但就算是像他们这样的非政府组织,也因为接受外国资金而被政府吊销执照。
2015年,为了向相关人士介绍印度煤炭勘探许可证分配及其对部落民的影响,绿色和平组织的成员普里娅·皮莱(Priya Pillai)打算前往英国出席会议,但印度政府禁止她出境。
2018年,印度政府逮捕了为数不少权利相关非政府组织的活动家。在这些被逮捕的人当中,包括恰蒂斯加尔邦公民自由联盟(Chhattisgarh People's Union for Civil Liberties)的秘书长苏德哈·巴哈尔德瓦加(Sudha Bhardwaj)。据悉,巴哈尔德瓦加在恰蒂斯加尔邦弱势无声的部落民地区工作了数十年。
政府对非政府组织的消声化
这样的压制行为并不是全新的,也不是莫迪所代表的印度人民党(BhartiyaJanata Party,简称BJP)政权意识形态的结果。它们所反应的的是,无论政治意识形态如何,印度几十年以来的各届政府都试图对非政府组织的工作进行削弱。
2012年,在没有认识到非政府组织是代表并支持人们安全及环境问题的情况下,辛格政府对抗议库丹库拉姆(Kudankulum)核电站项目的非政府组织进行打压。当时,辛格批评非政府组织:“有些非政府组织经常接受美国和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资金资助,但这些组织并不完全了解我们国家所面临的发展挑战。”于是,有三家非政府组织被吊销执照。
莫迪也利用自己的政治平台发表针对非政府组织的讲话,试图加剧人们对他们活动的不信任感。2016年年初,莫迪宣称自己是非政府组织阴谋的受害者,称后者试图对他进行刺杀,还要搬倒他的政府。
但事实却是,近几十年来,印度很多非政府组织通过推动包括信息权利、粮食安全和农村就业在内的法律,协助国家为其公民服务。
但同时,印度非政府组织的数量不成比例,而且缺乏透明度和问责机制,这一现象显然需要进行改革。对非政府组织的腐败指控也不容忽视。2009年,在发现经常性挪用资金之后,有883家非政府组织被政府列入黑名单。在这样的情况下,非政府组织确实需要坚持工作诚信,但为了对那些为权利而奔走的非政府组织进行打压,政府采取模糊立法的策略,这违背了正义的理念。
针对达利特的暴力行为和印度各邦的土地争夺等问题,为非政府组织提供了机遇,让他们可以向政府提出这些令人不安的问题。在不认同国家的人的权利也需要得到保护的时候,非政府组织至关重要。
作者苏杰特·库马而(Sujeet Kumar),为印度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大学(Jawaharlal Nehru University)法律与治理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本文原发于The Conversation,根据知识共享许可(Creative Commonslicense)进行转载。原文见此。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