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公交站感受着炎炎烈日的温度,我不断回想去年冬天的寒冷是什么感觉,却怎么都想不起来。也许这就是人的可悲之处吧,生病的时候总告诉自己要保重身体,但是稍微好一点又开始无尽的熬夜和消耗自己。
也许这就是人性的本来状态,容易遗忘历史,也容易重蹈覆辙。在默想的时候总会想到以色列人出埃及的画面,前面云柱指引道路,后面火柱保护,渴了上帝吩咐磐石中流出水来,饿了天上降吗哪供应需要,想吃肉了就有鹌鹑飞过来,甚至穿的衣服和鞋子四十年的时间都没有破。仔细想的时候,发现这一切都是神丰满的恩典,其实有很多时候我特别羡慕他们,因为衣食无忧,还享受上帝一切的供应。
但是他们并没有满足,反而不断地向上帝发怨言,甚至要用石头打死摩西,还眷恋着埃及的韭菜和大蒜。其实这就是人性,如果说是“记吃不记打”也许太浅白,但是以色列人确实只是记住了吃,却忘记了自己曾经在埃及被鞭打的情形。
不是上帝的恩典少,只是我们人想要的太多。
这段时间网上说某某人离婚了,其实我心中有很多惋惜,因为曾经的“且行且珍惜”终究抵不过时间中的伤痕。当看到这条新闻的时候,我就在想基督徒的婚姻,现在很多基督徒也不断的在闹离婚,甚至在婚姻中大大出手。
我亲自见证过一对夫妻,没有找到彼此的时候苦苦祷告,甚至不断的找负责婚姻的牧者沟通,经过热恋进入婚姻之后,就开始各种争吵,又开始和负责婚姻的牧者沟通,又开始在神面前哭泣觉得找错了。
其实很多时候不是神错了,也不是神恩典缺少了,而是人心里面的欲望和贪婪太大,总是希望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自己感受去处理事情,当现实无法满足自己欲求的时候,就觉得痛苦。婚姻本身就是神的恩典,但是这个恩典是需要付代价才能享受的,因为神在婚姻中隐藏了一个大的奥秘,乃是基督与教会的关系,这种关系乃是“死”与“活”的关系,只有付出生命的代价才能享受着美好的关系。
就像保罗在歌林多书信里面写关于爱的教导一样,乃是不求自己的益处,单单为了对方付出自己。
神的恩典从没有减少过,他不仅仅为了我们预备另一半,同时让我们在这种相处的关系中更认识神、更经历上帝自己,同时他还通过圣经在教导我们,付出我们的婚姻关系。只是在现实中,因为我们不愿顺服,才会觉得恩典减少而已。
也许走在沙漠中的时候,才会觉得一碗水可贵;也许走在黑暗中,才会觉得火柴的宝贵。只是享受的恩典太多,以至于我们失去了珍惜的态度。
如果我们只是看自己没有得到的东西,我们内心中总也不会满足,生命中也永远不会有幸福感。
就像很多年轻人在埋怨:“为什么我的原生家庭不够富有”、“为什么我长得不够帅气”、“为什么我不能成为影视明星”、……当面对这样声音的时候我常会说:“至少你还有父母”、“至少你身体健康”、“至少你还有一技之长可以养活自己”……
其实圣经中不断教导圣徒要学会知足,因为知足和珍惜,生活中才能拥有幸福感。当我们能珍惜家人,也许我们不是最富有的,但是一家人在一起就一定是最快乐的;当我们可以珍惜身体的时候,也许不是最帅气的,但一定是最阳光的;当我们珍惜手中的工作,也许不会被万人瞩目,但是一定会无愧于心……
其实,上帝的恩典从没减少,他确确实实的在祝福着他的百姓。只是很多时候因为我们原有的罪性和贪婪遮蔽了智慧的目光。
也许我们正在苦难中、也许我们正在贫穷中、也许我们走错了路正在彷徨中,但是不要恐惧和忧伤,要珍惜现在的艰难,因为这份艰难将是我们生命中宝贵的财富之一。
很多人问过一个问题:“基督徒为什么还会经历痛苦”。只有经历过后的然才发现,苦难背后所隐藏的乃是莫大的祝福。
历代的圣徒向我们证明了这件事,在狮子坑中的但以理,在监狱中约瑟,在地牢中的保罗,倒钉十字架的彼得无不向我们证明了这件事。唯有在我们不喜欢的环境中,我们才能看清生命的本来情形,也唯有在艰难的环境中我们才能更坚定的依靠神,更能将自己交在他的手中让神管理我们的生命。
诗歌中曾说:“行路的人不能定自己的脚步”圣经中曾说:“签放在怀里,定事由耶和华”。人都在为自己编制美好的梦,但是现实中却有太多无奈。但是无论生活到什么地步,只要交给神,让他掌管,上帝都会将我们生命重新调整,使我们发出感恩和赞美。
我不是一个会珍惜和会感恩的人,有一段时间我将自己生活搞得一团糟,生活、侍奉、家庭,如同一团乱麻,剪不断、理还乱。当时我就向上帝有一个祷告说:“主啊,我的生活已经让我搞的一塌糊涂,剩下的交给你了,求你帮助我”。在这个祷告之后,我就按部就班的祷告读经做该做的事情,也不知道过了多久,曾经如同乱麻的事情早已经不见了。
生活中我们总要遗忘一些事,这样才能轻装前行,当然也要记住一些事才能奋勇前行。而记住与遗忘之间,更要懂得珍惜上帝所赐福的当下时光,因为未来已过,前途未知,唯有感恩当下方能无愧于上帝的恩典。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