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帕森斯(Rob Parsons)成为公众演说家已达半个世纪之久,但这并不是他与生俱来的恩赐。而是他逐渐学习和发展而来的技能。
他是“关爱家庭”组织(the Care for the Family)的创始人,已工作50年,如今正分享经验,以便让从事公共演讲的人——无论是牧师还是坐在教堂长凳上的人——与听众建立联系,并通过内容对听众产生深远的影响。
他向《Christian Today》(以下简称CT)讲述了新书《沟通的核心》(The Heart of Communication)的内容,以及他从多年的实践中收集到的演讲方法,以帮助所有的公共演讲者。
CT:您进行公众演讲已长达半个世纪。您会认为您是很好的沟通者,还是认为沟通是必须要学习的东西?
罗伯:这是我习得的。我之前从来不在课堂上举手; 我不是来自一个学术家庭; 我在学校的表现也不是很好。如果当时要选择班里的任何一个孩子来做我现在在做的事情,我肯定是最后一个被选中的!
一开始我只是和孩子们简单的交流,但从我16或17岁开始,我参加了一个青少年家庭小组,小组的负责人告诉我:“我认为上帝给了你公开演讲的恩赐。”
他教我如何给孩子们讲浪子回头的比喻,但讽刺的是,他就是我这辈子遇到的最差的演讲者之一!这表明,老师可以把徒弟带到比自己更高的位置上!
在我的人生中,有几个重要的时刻改变了我言行举止的方式并让我学到了功课,但青少年家庭小组,是这一切开始的地方。
CT:您站上台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噢,天呀,情况不妙!”这样的想法?
罗伯:当然有过!
CT:您是如何度过这些时刻的?你脑子里当时在想什么?
罗伯:我经常从各种活动中回到家,然后想,刚刚的演讲真是一场灾难!有时候我开车回家的时候也会想,刚刚的演讲真是太不可思议了!但这些年来,我发现,不管我的演讲是精彩绝伦还是一团糟,都没有我想象的那么伟大,也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糟糕。
有时站在讲坛上确实会感觉很辛苦,但要对自己演讲的材料建立切实际的信心,同时还得为此不断预备。
除了演讲者本人和演讲材料之外,还有很多因素会影响听众的反应。举个例子,倘若1500人的礼堂中只有250人出席,因为没有亲密感或笑声,那观众的反应就可能不那么好。但如果同样的250人挤在一个小厅或会议室里,可能会很闷热,但更可能会得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反应。
不管是哪一种情况,都必须有勇气继续演讲下去,保持对材料的信心。因为我发现,演讲结束时,当人们走上前来跟我说话,他们都会说“谢谢”。不管我觉得演讲成功与否,得到的反应都完全相同。不管我当时的感受如何,对于听众来说,这通常都是精彩的演讲。
CT:对于必须在公共场合演讲的人来说,您认为最重要的技能是什么?
罗伯:亚里斯多德说公开演讲是说服的艺术,本质上具有三个重要的要素:灵性——或说可信度;感性——同理心和理解力;和理性——合理的论点。
大学讲师更多需要理性,因为要了解所有材料。但对服侍来说,最大的恩赐是同理心。你会想理解听众,并让他们感觉与你同处一室。
作为公共演讲者,要想做到这一点,必须做的一件事就是,把演讲想象成对话。即使是在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Royal Albert Hall)对5000人演讲,也仍然是一次对话。这需要先行想象听众会问的问题。例如,有人会站起来说: 我相信上帝会回应祷告。但也有人可能会说: 上帝没有回应我的祷告; 我的孩子死了; 我的丈夫失业了; 我最好的朋友让我失望了。你不需要深究神学上细微的差别,但你必须这样说: 我知道一些人会在祷告中经历失望,所以当我说我相信上帝会回应祷告时,首先请让我阐明所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听众需要感觉到演讲者是理解他们的。所以在书中,我谈了很多如何与听众建立关系的方法——甚至是亲密的关系。我有时会对很多听众发表演讲,但我也会经常环顾四周,想知道这个人在想什么,或者那个人在想什么。若我感觉那个人已经心不在焉了,那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这样做,是因为我想和观众保持关系。
CT:我想我们都经历过这样的情况: 我们去听演讲,主题非常有趣,但演讲却让我们昏昏欲睡。除了你提到的缺乏联系之外,你认为演讲者在公共演讲中还会犯什么常见的错误呢?
罗伯:再次引用亚里斯多德的话:如果听众不是真的在听,那演讲毫无意义。
我曾经和一些非常杰出的人一起待在教学团队里,而我也时常将他们铭记于心。但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我的演讲也变得令人难以忘怀了。路易斯·斯密德斯(Lewis Smedes)教授曾说过,牧师要记住,他们是在和普通百姓说话,也许是一位患有癌症的妇女,或一对被儿子伤了心的夫妇。
演讲者常犯的错误是,自以为准备了很好的演讲。它包含所有要素:好的开端,好的过程,和好的结局;从神学角度来看也是合理的。但问题在于内容没有触及人心。不管是神学还是学术演讲,都需要用某种方式打动人心。
CT:您之前说过,有些重要的时刻改变了您的言行举止。最重要的是什么呢?
罗伯:三十年前,我曾在一个大型基督教会议上发表演讲,而另一位演讲者则在下午举办了名为“提高公众演讲力”的研讨会。我就告诉我的朋友说我要参加,但他对我说:“你今晚要在庆典中向4000人发表演讲,你为什么要参加呢?”我就说,相信我,这是值得的。事实也证明的确如此。
演讲者说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见解,其中之一是: 如果一些观众心不在焉了,则出于两个原因之一。要么是因为演讲者很无聊,要么是因为很有趣。任何人肯定都能理解演讲者很无聊的话会怎样让听众心不在焉。但为什么很有趣也还是会这样呢?!
他说: 演讲者可以说一些吸引听众的话,让他们的头脑失去理智。还可以改变演讲的节奏,说一个小故事,脱掉身上的外套,或者做任何事情。但如果想让他们长期保持这种状态,就必须时不时地把他们带回到这种状态中。
换句话说,仅仅在内容上精彩绝伦的演讲是不够的。演讲者的演讲内容可以兼具深度和广度,但也能让人们深感无趣,内心毫无波澜。作为公众演讲者,真正的目标是让听众产生真正的理解。
在这本书中,我阐述了两种方法,使大多数人可以在6个月内提高50% 左右的公共演讲水平。第一,有时候应该注意简洁凝练——虽然不总是这样,但有时需要这样。很多教堂的讲道标准时间都是30分钟。为什么要这么做?如果需要花40分钟,请花40分钟。但为什么不试试15分钟或20分钟呢?
演讲者能做的第二件事,就是讲故事。这就是为什么有人说耶稣只用小故事跟别人讲道。故事能触动头脑,也能触动心灵。
CT:电视或电影中常常会出现,牧师无聊的布道让会众睡着的画面。对于每周都需要布道的牧师,您有什么建议吗?
罗伯:一位经验丰富的演讲者,曾在主要的基督教会议上发表过演讲。他刚参加了我关于沟通核心的研讨会,他对我说,你知道吗,罗伯,当我听你的演讲时,我突然想到,我读过神学院,被教导如何讲道,被教导如何预备,但却没有人教导我如何建立关系。
约翰·麦克斯韦(John Maxwell)说过,每个人都能交流,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沟通。所以仅仅讲道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产生联系。有些事情如果做到了,就会产生巨大的不同。
许多传道人在会众面前布道。他们的思想境界确实比会众要高深,但却没有办法和会众建立关系。演讲者必须直视听众的眼睛。我在书中就谈到这一点。如何进行眼神交流?如何适当展示自己的软弱?
前几天的演讲中,我就提到,我不认为自己擅长祷告。每天早上我跪在书房里祷告,是因为耶稣也这么做过。但当停止祷告时,我经历了一段低谷。我仍然写书和发表演讲,但我并没有真正地祷告,于是我到了极度渴望重新开始的地步。因此,我读了耶稣的话,祂说:进入安静的内室,关上门——现代的说法则是“关掉手机”——不要担心祷告需要说太多的话,只需要简单地重新开始: 我们在天上的父... ... 当我开始这么做之后,一切也都开始发生了。
如果我在讲坛上分享这个见证,有人会说,如果一位牧者祷告的时间不能比主祷文更长,就无权传道。但你知道观众还会说些什么吗?他们会觉得,我也是这样的,那我可以再试一次,我可以做到的。
适当显露自身的软弱是可以的,但不必让每个人都为之忧心。尽管这对于本地教会的牧者来说这会比较困难,但仍然可以讲一些自身的见证。
我想说的另一件事是: 制造惊喜。大多数人愿意走进教堂,坐下来,听25分钟的布道,那为什么不给他们一个惊喜呢!我一生中听到的最有效的布道,是在我大约25岁的时候。这个特别的教堂仪式将于下午6:30举行,而其中的布道者则是我遇到的最伟大的传道者之一。他将在下午7:10开始讲道,而整个仪式在7:45结束。但有一次,他采访了三位年轻的护士,她们即将离开稳定的工作,前往非洲一个饱受战争蹂躏的地区。采访一直进行着,所以直到晚上7:30他才站起来讲道。当时我们都以为直到深夜都还需要待在那里!
但他接着说:“今晚我们将继续学习十诫,要遵守诫命,'不可贪图'。听过这三位年轻女子的消息,怎么敢再贪图什么?最后一首赞美诗是……”说完,他就走了,讲道结束了。
这场讲道只花费了30秒。我一生曾听过数百次的讲道,有些我都不记得了!但我至今还记得那场讲道。
CT:受到新冠病毒的影响,牧师和演讲者不得不通过网络布道,为了与不在同一个房间里的听众建立融洽的关系,是否需要调整沟通技巧,或采用前文提到的原则?
罗伯: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许多牧师发现,网上听道的人数比在教堂要多得多!他们可能要有勇气才能回到过去的讲道方式了!
过去的原则仍然适用,但也有所不同。比如,要是直视别人的眼睛,就得对着镜头讲话,但问题是,一不小心就只会盯着屏幕上自己的图像了!这是绝对不能做的,必须只盯着摄像机。说到这里,还有一个问题是,正看着人的脸会显得太严肃,所以需要把头稍微向左或向右转一点。
然后还要做一些事,比如调好灯光。一部标准的智能手机可以做很多不可思议的事,但仍需要得到正确的处理。
也许讲道时长要比平时短一些。正常讲道时间是30分钟,但人们不习惯长时间收听网上的内容。
我最后再强调一次,要尝试建立联系。从某方面来说,这更容易,因为只要盯着一台摄像机,就可以做到直视每个人的眼睛; 这相当于在10000座位的礼堂里还能做到直视每个人。你可以对着镜头说: “明天不一定要像昨天一样。”而对于听众,就好像演讲者只是在对他们说话一样。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