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6日

蒋佩蓉:《下一代的竞争力》全稿连载(序)

作者: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1年10月13日 02:15 |
播放

蒋佩蓉,出生在台湾的传统大家庭,基督徒,11岁随父母移民加拿大,后就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麻省开放、合作、交流的治学理念对其影响深刻。婚后生育三个孩子,她放弃了IT行业,投身于教育,在社区和学校从事青少年辅导、父母培训有20多年的经验。在国内出版的《佩蓉姐教儿童礼仪》深受家长和孩子们的喜欢。

蒋佩蓉女士之前所著《下一代竞争力》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但因为此书已经缺货了很久,重印的可能也不大。为了不再耽误读者,蒋佩蓉女士将内容一章一章连载跟读者们分享,等到明年暑假再写成新书重新出版。

序言一: 给教育者以新的思考: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

值得所有教育工作者和父母读的书

一个偶然的、有趣的误解,使我连续读了蒋佩蓉女士的两本书。一本是已经出版的《佩蓉谈商务礼仪》,一本就是本书。如果说前一本书将我深深吸引的话,那么在读这本书时,我完全陷入其中,书中有趣的案例以及佩蓉女士个人的故事引发了我的许多思考,由此产生的共鸣久久不能平息。

鉴于书中两处提到我和北京四中,所以我有必要道明原委。去年10月,佩蓉女士来到北京四中,我们就教育问题进行了一些讨论。我们最具共识的一点,就是对教育的功利化倾向的担忧——确切地说,是鄙视。几个月后,她寄来了《商务礼仪》一书,并说希望我写点什么。我当时有些不解,因为该书已经出版。书的内容与其说是谈商务礼仪,倒不如说是佩蓉女士将自己的人生经验拿出来与读者分享,引导人去获得一种优雅的工作与生活的方式。我将这个想法用电话与她沟通。“您是说《下一代的竞争力》吗?还没有出版呀!”这时我才突然明白是我搞错了,于是我开始读这一本。这两本书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读起来有相得益彰之效,可以说我是第一个能够理解这种联系的读者。

经历过生活的起伏跌宕、接受过中外不同背景的良好教育,并积累了做母亲的经验,佩蓉女士自然对教育有着自己的理解。作为麻省理工学院的面试官,她接触过从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成绩优异的学生,所以,对价值观的讨论就成为贯穿本书的主线。在我看来,教育价值观的核心就是对成功的理解。

在许多人的观念中,成功是以那些显性的东西为标志的:财富、地位、名望等,其实,从生命的意义上讲,成功乃是获得幸福的感受,这往往与财富、地位、名望的取得不完全一致,常常也与职业无关。而幸福又是什么呢?我想借用本书的观点来进行诠释,幸福就是从“经过审视的生活”中获得满足。一位世界著名钢铁公司的总裁在38岁的盛年辞掉主席的职务去当大提琴演奏手;一位才华洋溢的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中途放弃其研究科学的硕士计划,却致力帮助最贫困的印度乡村女性获得教育机会,这些在许多人看来都是不可思议的,而她却很满足,说:“现在我做的就是我生来该做的。”他们都是从经过自己审视的生活中得到了满足,因而得到了幸福。

相反,那些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单,掌握了许多种技能,当问到未来和希望时却显得“一脸茫然,神情紧张”年轻人,尽管他的成绩足以保送上最好的大学,但我怀疑他是否真正有过对幸福的理解和体验。面对这样的场景,我完全能够理解佩蓉女士发自心底的感叹:“毫无羡慕之心,只剩下同情惋惜。拥有如此优秀的学习潜能,却不知道引导这种潜能去往何处,这实在太可惜了!拥有如此之多的知识,却几乎毫无自知,这实在太遗憾了!拥有如此高的成绩,却完全不懂得其他东西,这实在太不幸了!”如果这种现象还较为普遍的话,这就不能不使我们对今天的教育产生担忧。
 

佩蓉女士关于时间、休息、激情、深度、自我认知等方面的论述,值得包括父母在内的每一个教育者思考,因为这与我们的许多传统观念相悖。这里涉及到了价值观的差异。差异在哪里?我认为在眼光。做事情不能没有目标,但目标锁定在哪里,这就是价值观的问题。我常听家长这样说,要是我的孩子不能考进某某学校,那他这辈子就完了!我们的孩子决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每当听到这话,我就想到马拉松比赛的场景。在这场决心与持久力的较量中,起跑的先后其实并不重要,而我们却总希望孩子能通过“抢跑”而领先——孩子上幼儿园时学小学知识、上小学时学初中知识、上初中时学高中知识,而进入大学后又不得不去培养本应在幼年时养成的习惯,如此错位的循环。我们的中学生成绩如此优秀,是因为我们将目标锁定在这里;而国外的学生之所以具有后劲,是因为教育的眼光较之我们更加长远。这就如同马拉松比赛,如果运动员为了赢得一万米处拉拉队的喝彩而拼尽了体力,那他就彻底与冠军无缘。教育需要长远的甚至终生的规划,当你有了更长远的目标和眼光时,你就能够理解佩蓉女士所谈的培养激情、谦卑、自我认知、深度、想象力、服务与冒险精神等对中学生的意义,也就自然能理解为什么名牌大学会将兴趣与激情看得比成绩更加重要。

不久前我参加了世界名中学校长论坛,其中有这样一个情景:一位英国的中学校长问几个年轻人,你认为什么是最重要的?国内中学生的回答是知识、能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创造力;而有留学或工作经历的年轻人则认为是沟通、合作、团队精神和坚持力。这不能不说是由不同的人生经历所造成的差异。如果我们将教育的目标或眼光投向学生离开学校之后的生活,这些基本素养和品质的培养,就应该成为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任务。

说到教育,就不能不涉及考试、升学等话题。我总认为,如何选拔学生,突显出来的是教育的价值观念。总体上讲,中国的大学所挑选的是当下学业成绩最优的学生,而美国的大学是选拔最具有培养价值、最有可能未来成为杰出人物的学生。难道最有希望成为杰出人物的不是当下成绩最优的学生吗?两者之间当然是有差异的。我们最好还是举马拉松的例子:如果在10000米处来分析每个运动员,我们一定都会相信,最有可能成为冠军的绝不是那些气喘吁吁、精疲力竭的暂时领先者,而是那些哪怕位置稍后、但仍保持有旺盛体力、充满乐观与具有坚韧精神的运动员。这就是佩蓉女士在书中强调的一个重要的观点:激情胜过才智。激情就是动力,没有激情就不可能有成功。

然而今天,我们的教育对于如何激发、培养和保护青少年的激情,研究的还远远不够,甚至我们还在不断的扼杀和泯灭学生的激情,尽管我们往往并不是出于恶意。我们今天的体制常常不能容忍那些专注于或痴迷于某一事物达到忘我的境界而偏离常态发展模式的学生。其实,大量的事实早已经告诉我们,那些自觉地热心于社会公共事务的学生,将来最有可能成为卓越的社会管理者;那些对未知现象有着强烈好奇并表现出良好的禀赋与执著精神的学生,将来最有可能成为杰出的科学家和工程师;那些醉心于某些事物并具有超常的热情与天赋的学生,最有可能成为某个领域的大师,等等,但遗憾的是这样的学生常常在我们的体制中无法生存,他们常常会被关在高等学府的大门之外,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也许,要将阅读本书所引发的所有思考都表达出来,会成为一篇很长的文章。我确信,每一位读者都会有自己的思考,都会从自己的角度去分析今天的教育现象,从而找出更加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这正是本书的价值。广泛地关注世界各国的教育,冷静地分析我们的教育,我们会发现,我们今天的教育中的确存在着不少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要改变这些状况,需要勇气,用佩蓉女士的话讲,需要“逆流行文化潮流而上”的勇气,我认为这就是一种教育创新的精神。这种精神在今天的时代是极其可贵的。

序言二:重新定义教育的含义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廖理;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学工程博士,北京立思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唐华 夫妇

每一位深爱孩子的父母都会反复求问:我应怎样去养育我的孩子,给他提供怎样的教育才能确保他将来能够成功?佩蓉女士从对东西方教育体制特点的比较,以及对一所世界著名的高等学府的择优录取原则的讨论出发,给我们提出了一些宝贵的参考。本书一个最重要的并且是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就是给教育重新定义,特别强调了家教的重要性,即父母在孩子生命中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选择什么学校则是第二位的。有的父母认为,好的教育就是需要花更多钱来支持的教育,比如国际学校一定优于本地学校,或者认为花费巨资送孩子上私立寄宿学校就一定能够培养出一流的人才。在这些观念的驱使下,很多父母忙于挣钱和打理自己的事业,将孩子的教育打包托付给祖父母或阿姨,或者干脆把孩子送往一个“更先进的文化”接受教育。这样的做法无异于将一把宝贵的花种子横空撒向窗外的院子,然后期待数月之后,院子里能够开出整齐茂盛的花朵,其不确定性和危险性可想而知。

所以本书在物质主义文化流行的当今社会,重新倡导恢复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家教传统,让我们认识到做父母的使命,即培养成功的孩子的关键不在于我们是否给孩子提供了最丰厚的物质资源,而是父母要委身,要投入自己的时间,耕耘栽种,并且要思考如何留给我们的孩子精神遗产和传统,这一点别具意义。

佩蓉女士本人的成长求学经历,使得她对中西方两种文化的教育体系和理念有最切身的体会。作为现在生活在北京的三个男孩子的母亲,她对中西方两种教育体制的比较和分析,也是本书的一大看点。相信很多对于如何选择孩子的教育方式感到困惑的父母,会发现本书的第一章至第四章很有助益。是快乐教育更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还是传统的注重基础训练的中国式教育更能发挥孩子的潜能?这些令很多家长倍感矛盾的问题,佩蓉女士都有精彩的阐述。她提出的“国际学校的自由是一柄双刃剑”,以及关于过度安排时间是否等于勤奋的反思对于中国父母非常具有启发意义。

基于自己逾15年来为麻省理工学院面试考生的经验,佩蓉女士在本书中深入阐述了情商和品格教育的重要性。众所周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以培养在自然科学、工程及金融和管理等各个领域的顶尖人才而著称,那么这座以注重研究和创新而闻名的学府对于申请它的学生都有哪些要求呢?激情、冒险精神、合作精神及对他人的关爱和服务精神。粗看这些方面,我们可能会不由得发问,这些品质与智商、考试成绩相比,哪一个更重要呢?是不是麻省理工学院是个注重科学研究的学府,所以对于智商的重视程度应该比较高呢?答案是不尽然。

如本书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好的品格和情商是成功的基础,抛开情商和品格的高智商,是没有潜力和深度的智商,是不可能“为造福人类”而发挥影响力的(见第十一章中麻省理工学院的使命宣言)。正如上一流的小学和中学并不等于孩子已经得到了最好的教育,好的成绩单也并不等于一切。

佩蓉女士邀请我们每一位父母现在从结果开始思考,想一想我们期望抚养一个怎样的孩子。除了不可改变的自然基因遗传的特征(智商属于这个范畴),还有什么品格是我们能够帮助塑造或培养的?这些品格不能仅仅依靠学校教育得来,也不能依靠给孩子报名参加各样的兴趣班和课后补习班得来,很大程度上要靠我们自己的心血。这些品格将决定我们的孩子未来是否能够成功,是否能够用他们“平衡的头脑、心灵和精神”,使世界变得越来越美好。

序言三:什么才是最好的教育

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软件与微电子学院院长:陈钟

美国甲骨文(中国)软件系统有限公司 高级工程师:郭颖忠  夫妇

子女是人类生命的延续,每位父母都会希望自己的子女成龙、成凤。特别是现在的中国,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孩子成才是家长们人生其他方面的成就不能替代的。每位父母都在子女身上寄托了无限的希望、都想把最美好的东西给子女,他们总想着让孩子上最好的学校、受到最好的教育。特别是在当今应试教育体制下,许多家长一味追求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学习之外还有许多重要的教育内容,造成部分孩子“高分低能”;还有一些家长迫于高考压力或盲目地认为西方的教育一定比中国的好,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送他们到海外读书,让孩子成为远离父母的“小留学生”,同样造成许多成长的烦恼。

现在,人们对教育的理解越来越功利化,在教育中没有了形式上的追求,没有了灵魂的升华,没有了对知识的渴望,有的只是成绩、实用和就业。这些都促使我们思考:什么是最好的教育?家庭和家长在其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佩蓉女士的《下一代的竞争力》以其自身的成长历程、三个活泼的儿子的教育经历及长达15年之久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面试新生的经历,从多个角度分享其宝贵的经验与心得,并通过各种事实来说明父母在其孩子生活中的作用,建议忙碌的父母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能开始不断反思,为把孩子培养成为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早作努力。本书通过大量的事例、切身体会和热点问题的评述涵盖了诸多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面对的问题,从中能够感悟出许多真知灼见,也能够感受到作者对教育思考和实践的深度。作为一个活泼、有个性的高二女孩的家长,我们在很多方面与佩容女士颇有同感,而且非常认同她的理念。

不管我们每一个家长的教育背景和阅历如何,读完此书我们都能够感觉到佩蓉女士在以下几个方面给予启迪:
(1)家长应该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家长毫无疑问地成为孩子的第一老师,但是否能成为“良师”则需要付出许多努力;成为孩子的“益友”则是更高的境界了,本书和作者的实践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
(2)应该综合东西方教育各自的优势,促进智商与情商的平衡发展。品格和价值观的形成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通过许许多多遇到的各种具体的事情以及如何解决的过程中决定的,而不是通过一门课程的学习得到,这或许是书中倡导的“父母指导学习”的理念更耐人寻味的原因;
(3)应该充分认识家庭的意义和责任,树立良好的家庭价值观和传承。这一点对于当今充满竞争的商品经济社会具有更深的意义。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单位,和谐社会与和谐家庭是分不开的。如果每一个家充满爱、每一位父母都能够懂得为人父母之道,世界会更美好;
(4)对孩子的培养与教育一定要从小就开始,特别是道德观与价值观的培养。为此,家长需要付出时间、耐心等,甚至更多的代价,但从对于孩子和家庭的长远目标来讲,那一定是很值得的。

让我们每一个父母和孩子,通过这本书对我们的家和家教重新认识一下吧,相信对于今天的社会进步和美好生活都会有更加深切的体味

自序

时下,人们对获得知识和教育之间的区别存在诸多困惑。如果对这两个概念缺乏清晰的理解,那么,在孩子们的整个受教育期间,家庭教育不知不觉地被学校所取代,从而掉入这样一个陷阱:产生一代幼稚的成年人,他们的头脑被各种知识塞得满满当当,而个性和品格却未得到充分地培养和开发。美国对此有一个专用名词“kidult”(香港译作“杰斗”),它表示一个人有着成人的外表,但实际上缺乏像成年人那样为人处世的成熟心志,因此就其实质而言,还是一个藏在成年人躯体里的孩子。甚至当成年后,他们获得了所有外在成功,生活得好像很幸福,其中很多人当真实面对自我时,却发现自己内心空虚,精神破产,感觉孤独,过着痛苦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看起来“时髦”而聪明,实则毫无智慧可言。

随着全球经济危机席卷美国,中国充当了“经济发电站”。很多言论认为,中国将像电视系列片“大国崛起”中所暗示的那样,成为下一个超级大国。经历了数十年的抵制外国文化,到盲目地跟随西方的物质主义,现在,民族主义又重新高涨,于是,认为中国即将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的言论和论调大量出现。

在这种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中,我们的下一代,这个伟大国家未来的领袖们,将给世界的舞台带来什么?我们目前的教育方式,将怎样帮助我们,凭借优势在竞争中胜出?高等教育在改革,大学录取也在采用类似西方顶尖大学的做法,但是,在这些改革的背后,是否有一些可以借鉴或者运用于中小学教育?我们的学校是否将成为西方学校的复本?这种改革带来的得与失是什么?

我深信,这一教育难题中的关键性缺失是父母在孩子生活中的作用,而选择什么学校则起着辅助性的作用。一直以来,中国的父母们都很关心孩子的教育,但是,他们却总是在寻找孩子们的一些额外优势,以使他们在考试中战胜对手。有的时候,这种关注会带来一些极端的做法:家长们把家搬到理想的学校附近;为了让孩子多学一点东西,从而在考试中多得几分,把孩子变成了“囚徒”——这对孩子长大后的成功,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

令我担忧的是刘长铭校长提到的“抢跑”现象,而且现在抢得越来越早,结果,家长们完全剥夺掉了孩子们的童年。当孩子“上幼儿园时学小学知识,上小学时学初中知识,上初中时学高中知识,而进入大学后又不得不去培养本应在幼年时养成的习惯,如此错位的循环”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孩子为他的整个人生发展付出了太大的代价。1989年,美国的著名作家罗伯特·富尔格姆写了一本畅销全世界的书《那些人生中最重要的道理我在幼儿园里都学过了》,他在书中写道:

那些我所真正需要的知识,关于如何生活,要做什么以及怎样去做,我都已经在幼儿园里学过了。智慧并非来自巍巍的学术殿堂,而是来自于幼儿园里的沙坑中。我学会了:与人分享一切;公平游戏;不打人;物归原处;保持整洁;不拿别人的东西;伤害了别人,要赔礼道歉;饭前洗手;便后冲洗;加热的饼干和冰牛奶有益健康;保持生活的平衡——每天花时间学习、思考、绘画、唱歌、跳舞、玩耍和劳动;每天下午小睡一会儿;出门在外注意交通,与人携手,团结一致;留意奇特现象。还记得花盆里的小种子吗?根茎向下,枝叶朝上,谁都不清楚原因何在,但是我们却都像它一样;金鱼、田鼠、小白鼠,甚至连花盆里的小种子都会死亡,我们人也是如此;记住你学到的一个最重要的生字——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字——是一个大大的“看”字。

你需要知道的一切都在这本书的某一个地方,从处事的金科玉律,到爱,到基本的卫生知识,经济,政治还有什么是明智的生活。想象一下,如果全世界的人们都能在每天下午三点钟的时候,有饼干吃,有牛奶喝,之后还能抱着毯子小睡一会儿,又或是全世界所有的政府都能制定一个基本政策:物归原处,清理自己的垃圾,那么世界将会变得多么美好。还有一点至关重要,那就是无论年龄大小,当你走向外面的世界的时候,都要彼此携手,团结协作。

这些最基本的做人常识,正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可也是幼儿园里面最快被学业所代替的功课。等到我们的孩子要在大学期间去补这些功课的时候,他们会发现人格和生活习惯已经定型,改变的难度远远超越任何博士班的知识。

随着竞争被扩大到全球的舞台,现在是时候,父母们要重新考虑他们的角色转换了——从被动的教育助理到有前瞻性的、要让孩子全面发展为完整的人的指导者。找到家庭教育的标准,此其时也。当我们因自己忙碌不堪的生活和对所谓“幸福”、“自我实现”的追求,而采用短浅的养育方式时,我们就错失了这样一个机会:着眼长远。我们本可以对孩子及他们这一代人发挥重要的影响。

我诚挚地邀请你停下来,以终为始,从结果开始思考。想想周围那些你眼中的英雄,他们拥有哪些你真正钦佩和尊重的品质?你想抚养一个怎样的孩子?除了自然基因遗传的特征,如你的智力和个性,还有什么品格是你能够帮助塑造或培养的?长远来说,你在你孩子的生活里承担什么角色,怎样去影响他们?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单位,赖此形成我们的国家,并最终构成我们所处的世界。要想拥有一个安宁而和谐的世界,你必须从建设一个和谐的家庭开始。我们的人际关系现在是在彼此提防和怀疑中运行着的。为使它正常运行,必须在最基本的单位上重建信任。作为一个文明社会的基石,重建信任的唯一办法是找到家庭教育的智慧。

我想为你提供一些参考,这都是我作为三个活泼的男孩子(虽然三个都是男孩,每个却都不一样!)的母亲所得的经验之谈,再加上一些我逾15年面试经历中,从孩子们的身上获得的见解。 15年来,我在南加州和中国面试过许多最聪明、最令人惊叹的孩子,在他们申请麻省理工学院时,我有幸通过面试见到他们,并和他们交上了朋友。虽然并非所有人最终都能进入麻省理工学院,但绝大多数都进入了美国排名前列的学校。他们将成为美国、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未来领袖,占据艺术、媒体、政府、教育、科技、商业和文化等领域的高层位置。父母常错误地认为入学标准只是以考试成绩和学校表现为基础,这种误解与真相相差甚远,可谓“谬以千里”。

作为三姐妹中的老大,我是两个妹妹的“北斗星”和“开路先锋”,因此,在我早年的成长经历中,我唯一的人生目标就是要在我的学业上表现优秀。我完全没有做好当妈妈的准备,直到当上了妈妈,还觉得自己的教育尚未正式开始。我希望通过和大家分享我一路走来的一些宝贵心得,能够鼓励更多的父母行动起来,帮助这个国家和这个世界重新认识教育的真实涵义,即父母指导学习。

正如牛顿所说,我们只是沿着海滩戏耍的孩子,偶然在袒露于我们面前的广袤无边的知识海洋中拾得一些石子。不过,我坚信一旦我们拥有为人父母之道,我们就将共同培养出这样一代中国人,他们将运用平衡的头脑、心灵和精神,通过他们的双手,使世界变得越来越好,而世界将把他们视为“我们当中最优秀的”而拥抱接纳他们。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