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4日

黄保罗教授系列讲座(一):马丁路德与第三次启蒙

作者: 王新毅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1年05月06日 10:28 |
播放

——“马丁·路德与第三次启蒙”系列讲座(1)

2021年4月26-30日,“马丁·路德与第三次启蒙”系列十场讲座在上海图书馆举行,上海大学中欧人文研究与交流中心主任特聘博导教授黄保罗主讲。

在第一场讲座中,黄保罗教授以《马丁路德与第三次启蒙》为题提纲挈领地分享了马丁路德的贡献以及今天重新研究马丁路德对于汉语学界第三次启蒙的意义。

面对社会转型,有必要探讨路德和第三次启蒙

黄教授说到,马丁 . 路德( Martin Luther,1483-1546) 不仅是宗教改革家,而且是社会、文化和思想改革家。

黄教授列出马丁路德在思想史上是有独特贡献的5点:

1.强调人的主体性及其价值,就主体性而言,人是上帝按照其形象所造的具有神圣性尊严的独立个体;

2.是人是意志是上帝所赋予的和自由的,不需要神职人员作为中介,可以直接与绝对者/造物主上帝交流(读经和祷告);

3.因为原罪,人丧失了运用自由的能力在“上帝/善”与“魔鬼/恶”之间进行选择;不会或不配使用自由;

4.因上帝的爱之恩赐,一个败坏的酒鬼仍然好于一块不会犯罪的石头。人仍然拥有使用自由的权力,即使在今生和永恒中人会做出错误的选择,但个人的自由却是不可被剥夺的;

5.启蒙的工具应该是“信仰”而非“理性”,目的应该是获得真正的自由而非放纵式的任性,故“启蒙”不仅是解构性地祛魅,还应是建构性地“启明”(让光照进黑暗):我是世界的光。”

马丁路德在思想史上的五点独特贡献

接着,黄教授从汉语国学语境和西学语境下谈到启蒙的定义,并且对启蒙进行理论、思想史和社会史三个层面的反思,之后谈到路德对于第三次启蒙的意义。

黄教授指出,启蒙就是祛“魅”(enchantment)。他谈到汉语语境里的启蒙及第三次启蒙的倡议。其中第一次启蒙是1919五四-1931(1937)-1949 日本侵华间的启蒙,面对民族存亡的问题,中国引入西学即德先生和赛先生。第二次启蒙是1978--1992年。黄教授提出的第三次启蒙即在全球化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发展语境中,以路德来改变知识结构、匡正错误观念、更新思维范式、探讨汉语社会和教会的具体问题、培养年轻学者而影响几代学人,希望解决“现代性”(先进性)、“西方性”和“中国特色性”之间的冲突,使人这个独立的主体脱离虚假权威的束缚而进入“真理的自由”之中。

黄教授说到,21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命题显学化、中国人文学术日趋“本土化”,以及中美贸易争端加剧等背景下,五四时代所提出的“如何对待传统”“如何对待西方”问题,反而愈加显示出其尖锐性与根本性,在中国社会和文化艰难迈向现代化的历程中,如何对待“五四”的历史遗产,必然攸关当下及未来的思想动向乃至道路选择。

“反思20世纪学术变迁,中国人文学术史的书写经历了两次范式转型,一是从民国学术到共和国学术的丕变,二是从‘以阶级论为纲’到‘以现代化为纲’的变迁;现在第三次转型已然启动, 即从‘以西方化的现代化为纲’向‘以中国化的现代化为纲’的方向性转变。面对第三次转型,结合路德和第三次启蒙,有必要探讨‘以现代性、西方性、中国特色性、普世真理性’之间的关系。”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