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来自华南的黄姊妹,她是家族中的第六代基督徒,她现在也是3个孩子的妈妈,在一次朋友的介绍中认识了她,当时她非常渴望把自己家族信仰的故事和恩典见证出来。近日,笔者得到了她的见证内容,将会以连载的方式来为大家分享她的家族及她个人的信仰故事。盼望给读者带去心灵所需要的恩典与力量。
以下是她的见证与分享:
最近我常想着我应该如何的开头来回忆曾经走过的路,恩典太多以至于每件事情都恍如昨天,似乎在时空的长轴中只有我和爱我的主。因他爱我,我便成长;因他爱我,使我坚立。
1、我和我的祖辈
我现在认为人生最大的福气就是出生在一个基督教的家庭,虽然这个基督徒大家庭的矛盾、纷争和挣扎不会比任何一个不信的家庭少,但是神却在我们的软弱中扶持我们。我的家在南方的一个小渔村,这片地方的人思想传统,得益于沿海的地理位置,传教士的脚踪从1900年初期就踏入这里,外公的爷爷就是当时传教士在此宣教时候信主,并且成为村里首批信主的3个人之一。从我懂事起,大家里的顶梁柱是外公,我最依赖的人是外婆。外公正直威严、不拘言笑,他永远知道要怎样做正确的事,要成为怎样爱神爱人的基督徒,从小只要外公一个眼神我就会觉得害怕。而外婆却是一个声音微小、性格温良的人,似乎在教会里和家里都是做着最不起眼的事情,但是从我懂事起,外婆就是我的软肋,我人生之路就一直跟着她、学着她、爱着她。
妈妈年轻时候虽然读书成绩好,但是家中弟兄姐妹多,上完初中就出来打工帮补家用,自然上完学的阿姨舅舅们就特别关照和爱护我们,小时候最盼望阿姨舅舅踩着单车来我家看妈妈,这样我就可以跟着阿姨舅舅回外婆家。外婆家不但有吃有玩,还有外婆永远知道我开心和不开心的时候想要什么。如果说大人的选择是趋于利益最大化,那小孩子的选择就是被包容、被接纳和被爱,所以外婆的爱和接纳成了我成长中的第一选择,而她也因此引导着我一步步去认识生命的信仰。外婆的生活雷打不动地行程就是礼拜、探访、练习唱诗歌和清洁教堂,只要她不是生病倒下了,那信仰就犹如她生活中的喝水和吃饭,没有原因、不需要理由。礼拜、探访的时候我可以在旁边自己玩耍,唱诗歌我个人非常喜欢,但是清洁教堂却是我不愿意做的,教堂上下两层好几百平米,对一个九岁的孩子来说打扫以此教堂实在太累了。
每个周六下午两点就是清洁教堂时间,我偷懒不想去的时候,妈妈就开始打感情牌:“阿嫲年纪大了,教堂那么大,搞完卫生很辛苦的。阿嫲那么疼你,你要去帮帮她,不然阿嫲累倒了怎么办?你小孩子累点不怕,不会累生病的。你快去教堂跟啊嫲一起打扫卫生”妈妈知道外婆疼我,我也心疼外婆,所以每次她这么说基本都凑效。开始我是不情愿地到教堂去,感恩的是看到外婆边唱诗歌边打扫卫生的背影,我竟然也能跟着她一起擦凳子、擦桌子和拖地板。外婆却看在眼里也不乐意我去帮忙,甚至训斥我妈妈不能让孩子这么小就这么累。但从那时候我就心里默默下决心,要每周去教堂跟外婆一起打扫清洁。
在我大约9岁时候发生过一件事情让我第一次知道了惧怕和恐惧。一天晚上全家人去揭阳市区(诗光堂)听一个远方来的牧师讲道,记忆中的那个晚上夜黑风高,在回来的路上又黑有小,一路虽有大人护送心中还是不由紧张,在人群中外婆却走丢了,直到要上车清点人数的时候才发现找不到外婆。那个晚上我的心眼一直在喉咙上,回到家中我眼睛一直不敢闭上,妈妈安慰我说不要害怕,我们要祷告,上帝一定会帮助我们找到外婆的。“是的,上帝。你一定会帮我找到外婆的”直到过了许久,爸爸打电话告诉妈妈外婆找到了,我才平复了心情睡了过去。虽惊恐,但上帝似乎在让我练习一次:终有一天阿嫲会离开我,回到天堂去。
外婆的家、外婆的单车后座就是我童年最温暖的港湾,外婆的家永远不缺食物,我吃饱了还带好多回妈妈家,外婆的单车后座可以任我左右上下翻腾,然后就到达各个小村庄的教堂或者各个弟兄姐妹的家中。胖胖阿嫲身上的肉肉可以给我当玩具捏一捏、咬一咬~~~直到突然一天爸妈告诉我,外婆生病了,很严重的病。当我知道外婆生病那一刻的地点和场景我依然历历在目,似乎我的整个人凝固了,不知道怎么办。
爸妈提醒我赶紧吃完晚饭去看外婆,我饭后第一件事就是踩着我的单车以最快的速度飞奔去看外婆,我气喘嘘嘘地进门就听到她的歌声,她唱着“信靠顺服,此外别无他路,若要在主里喜乐,唯有信靠顺服。”`~~~她责怪我踩单车太快有危险,她让我坐在她身边跟她一起唱赞美诗。那时候我坐在她身边,声音却怎么也发不出来。她温柔地说到:“你不是很会唱歌吗?怎么就唱不出来了。”我只有点头发出“嗯嗯”的声音。
两个月后外婆就离开了我们,那年我11岁,比上一次外婆迷路不见了长大了2岁,我试着慢慢接受外婆已经离开这件事情。虽然开始我还是习惯地会冲进阿嫲的家对外公问:“阿公,阿嫲去哪里了?”我会坐在单车的后座独自发呆,我会刻意去闻一闻阿嫲的单车前座、和阿嫲一起睡过的床,阿嫲用过的东西,找一找阿嫲的味道。但是,我更下决心,我要认识上帝,将来我就能在天堂再见到我阿嫲,她一定会认得我。
阿嫲离开了我二十多年了,但是她却一直在我心里。陪着我走过人生的高山和低谷,就如小时候我在她的单车后座翻滚却自以为她不知道,直到她温柔地说:你这样翻来覆去,万一摔跤了怎么办?我告诉她:“不会的,我快要掉下去的时候就会抓住你,就不会掉了”。
外公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就是威严,不敢惹他生气,他生气了打人会很痛,骂人的声音会很响亮。我小时候对外公的观察得出的结论:外公的身影一般只会出现在两个地方(除了家里),不是在教堂就是在探访或者去探访的路上,所以要找到他或者绕开他是很容易的事情。外公的声音富有磁性且洪亮,在教堂的同龄人组中声音最大,所以我的大舅声音就如外公一般洪亮,小时候我在教堂唱诗歌最喜欢和外公和大舅比声音大小,并且心中以他们为骄傲自豪。
外婆外公先后得同一种病,外婆得病两个月就走了,外公在病得治愈后还健康生活了十年,在此期间他更加热心为村里新教堂建设奔忙和服侍教会,记忆中有几年他睁开眼睛第一件事和睡觉前最后一件事就是操持村里的教堂建设,他不以此为累,反而信心靠主坚定、意志坚持不动摇。在新教堂落成礼拜的见证中他说了一句话我从未忘记:“我爱我主教会,爱她,我常流泪,念她,我常祈求,为她事工我更加努力,直到力尽方休”。并且他在那次的新教堂落成的见证中落泪是我见到的外公唯一一次掉眼泪。
外公在我们大家庭中一直是支柱,他断定是非、决策大事,做事干净利索不拧巴。无论是外婆过世后孝顺外祖母的数十年,或是固定金额帮补周围需要的人,还是每天日晒雨淋地勤奋耕种在田间,他默默无闻的善良、忠厚、仁爱的行动坚持把小事做在最小的弟兄身上,从不求回报。在人生最后一个星期,他清晰地告诉我们,上帝要接他去天堂享安息了。虽肉体分别之痛深刻且锥心,但是永恒的盼望却给予了无限的安慰。人间唱起的“再相会,再相会,愿主同在直到再相会。”是不久后天堂的永远相聚的约定。
2、我和我的父母
如果说外婆的爱是晴天中的太阳,那童年时父母的爱就犹如阴天,有太阳但藏在云中,偶尔露脸但不多。祖辈的爱只有单纯的疼爱,如不停地给吃,不让哭和受委屈。但父母的爱中有管教,管教中有训斥和棍棒,棍棒总带给人排斥、愤怒和反抗。小时因挨打小腿留下的淤青,害怕被人嘲笑,不愿意穿短裤和裙子,但还是因此成为身边小伙伴的笑柄。甚至因母亲的教育常常怀疑是否为其所生。比起对母亲的教育的反抗,父亲的骨子里大男子主义和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让我曾经对他极其厌恶、嗤之以鼻。
母亲在我懂事时她就已确定得救,在我父亲村子的一教会需要服侍的同工时,她毫不犹豫地接受呼召成为村里的的传道,那时我大概八岁。每周日下午无论孩子哭闹、丈夫拦阻、刮风下雨她都无意外准时出现在教会,并且没有任何事情会改变她的行程。而我从开始哭闹不愿母亲去服侍、被迫顺从去聚会、去聚会玩耍打瞌睡到愿意安静地聆听讲道,除了神伟大的救赎之恩,就是母亲对于儿女得救的恳切祈求和祷告。母亲虽性格独立,刚强果断,但常缺乏柔软之爱,身边很少知己朋友,更少有教会之外的人际交往,并且在超出她认知以外的事情,她基本不会接受。
因繁忙的工作、单调重复的家庭生活和父亲之间价值观的不同,母亲对孩子教育就是简单粗暴的传统教育,在我成人之前,生活轨迹单调且无聊,每日行程必须在她的掌握之中,稍有不听话,就是无止境的教育训斥,重则棍棒相见。童年时母亲拿起棍子下手重且恨,我就常常因被揍了哭完就自己睡过去了,醒来心中甚觉悲痛无依靠。有时因觉得委屈就躲起来哭一阵子,故小时常眉头紧锁、闷闷不乐,不知生活的希望和明天的意义。母亲天空的太阳照耀家庭可能是她和上帝的关系亲近的时候,她就能轻看繁琐的小店生意和照顾家庭的重担,给我一些关爱、照顾和肯定。被掌控没有自由的生活和信仰,让我常常恍惚于踏进教会和踏出教会后的撕裂的、不同的社会差距。
在教会、在外婆家我感受到信仰美好的样子,但是离开教会回到家中又回到那个熟悉的压抑、不知所措的环境中。我曾经问母亲,为什么你老是这样强迫周围的人一定要去聚会?(其实我言外之意为何她总要强迫我做各种各样的事)她跟我说圣经中瘫子就是这样被抬着用绳子坠到耶稣跟前的,没有得救的人像瘫子一样无法自己去寻求救恩,所以只要可能就一定强迫身边的人要去礼拜聚会。母亲的教导中总带着类似的我本能想要拒绝但却被迫接受的教导,因为她总能以圣经的话或故事套用上自己的理解来教育我,生硬的道理搭配爱,爱中有条件,条件带着爱,常常我只能流泪且委屈地接受,成为别人认为的“懂事”孩子。
比起母亲即控制中有爱的教育方式,父亲就是自我中有爱的教育方式。在我不懂事的时候他像慈父般叨念,不常拿棍棒,但他却能用大人的手段偏爱两个弟弟,用大人的方法计算怎样抚养孩子利益最大化。我童年对于父亲的存在感很弱,对其产生厌恶感是在少年渐懂事后。如每次家中需要干活的时候故意支开弟弟们去玩耍,让我留下了帮忙,自己也借口去忙其他;如每次留着各种好吃的给弟弟们,在我和母亲一起去礼拜的时候拿出来吃。
在生活中每件事情都散发着浓烈的重男轻女的气氛,几十年来一直排斥母亲的服侍,甚至使用小手段拦阻、嘲笑和讥讽。父亲对待身边的人总少不了一副有色眼镜,和母亲的待人如己的行为形成巨大反差。种种对父亲的不满让我对他暗中的讨厌和反抗成为一种和他交流的条件反射,我甚至多次奉劝母亲不要与其生活,赶紧离婚。但母亲每次总以父亲的优点和长处耐心劝说我、以人性中无法超越的自我自私局限引导我回归到信仰中,虽是正确的教导,但却让我倍感压抑和扭曲。
比起外婆单纯的爱,父母的爱夹杂着太多基于传统环境和价值观的局限,后来自己成家照顾家庭深刻体会父母亲处境的艰难,但是童年的伤害却真实地存在且很难痊愈。我爱他们,但在家中却常相对无言;我同理他们生活的辛苦,却只想生活得离他们远一些;甚至在生活中仿佛又不断地重现童年的经历和遭遇。似乎生命就是有一个无法破解的巨大锁链,靠着知识能力和经验无法挣脱。但经上所言:爱能遮掩许多的罪,爱才能永不止息。
只有基督的救赎的无条件之爱才能打开人性中无法克服的罪的枷锁,带给人光明和盼望。偶然在一次姐妹团契中分享“无条件的爱”似乎一束光照到蜷缩在角落中的我,耶稣的爱再次把我找回,一次次肯定且温柔的诉说:他永远无条件地爱我,他爱能满足我心且不会带着附属条件。久违的热泪带领我回到与神关系更亲密的关系里。基督爱的盼望和饶恕让我有能力面对父母的有限和难处,直面心中真实的伤痛,清楚地表达受伤的感受,因爱的治愈而勇敢,并追求成为更合身心意的神儿女。
3、我和我的丈夫
我的婚姻就像上帝所赐的一坛酒,在岁月的流逝中愈发香气和醇厚。我和丈夫相识于一次热闹的户外爬山,对他第一印象就像路人甲,虽是性格活泼外向、待人真诚,但当时直觉认为不可靠,像喜欢粘花惹草的男人。后来他描述因这次爬山得知我是基督徒,便心中暗暗决定开始认识接近我。丈夫当时的是一名离异且大我十岁的穷小子,于世俗价值观而言,我的内心是拒绝的,但他的真诚和坚持,让我没有下决心拒绝。他虽知未来家庭的路不易,依然决定要努力面对我的家人和质疑。从第一次见面到登记结婚只有5个月,似乎就是上帝借着环境引导去选择,不是自己内心特别渴望或者深厚的情感。父亲对我的选择相当失望,以断绝父女关系要挟甚至不愿意参加我们的婚礼,但神却特别的安排和怜爱,不但教会为我们办妥婚礼的一切细节,所有流程都见证神带领的奇妙。婚姻的前几年磨合相当痛苦,诸多生活习惯、家庭传统不同,长辈相处、教育孩子的矛盾,和我年轻气盛、不善解人意的脾气,常因鸡毛蒜皮琐事而吵架到要离婚的边缘,每当吵架到彼此失望透顶时,丈夫总是耐心劝说:我们都到神面前认罪吧,我们都是罪人,基督徒不能这样。
回首过往,我常感恩神让这位温暖细心的男人成为我的丈夫,和他结婚是上帝对我人生最大的祝福,是神的奇妙信实。丈夫彌补了我生活中各种各样粗心大意的坏习惯,给我很多包容忍耐的爱。不但爱我,也对我父母真诚付出,不计较曾经他们在我们婚姻关系带来的伤害。在教会一次家庭团契的分享中,邀请弟兄姐妹用一句话形容自己的配偶,我脱口而出:我的丈夫是我的超级英雄。以爱和责任充分地尊重家庭,给予我在婚姻中足够的安全感。
生命就如一出出电影,那个5岁时梦见耶稣再来自己飞在天空中的小女孩,那个曾经抑郁到坐在天台想一跃而下的高中生,那个因家庭碎事和丈夫争吵不休的家庭主妇。人生只有一次的演出机会将带给人什么收获?剧情中的伤痛和喜悦为了成全怎样的结局?生活不是电影,没有人类渴望的纯全美好假设,只有不可破解的人性趋恶枷锁,如保罗所言:我立志行善由得我,我行出来却由不得我。若无基督全备的救赎之爱,如何成全所有结局的生命意义?对于一个基督教原生家庭的孩子来说,最幸福的莫过于我已经知晓所有生命离不开救赎的终极答案,最挣扎的莫过于感受到信仰之美好和现实之残忍的撕裂感。还好,上帝一直陪伴在我身边,在每个行走的台阶、选择的十字路口,他总以爱谆谆导引,不至于滑向坠落。虽有挣扎抗拒和悖逆,但他却如牧羊人把我们常拉在身边。更陪伴我以自己的方式去认识世界、面对自己,不拉扯、不强求,以爱和牺牲耐心等候倔强的我回转,且让神自己成为我人生最好的礼物。
当我们得到人世间最好的礼物时,还有什么比此珍贵呢?如果所有的曲折为了遇见生命的主,我们终究会坦诚地感恩:生命丰满且富足。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