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过去的见证,是上帝工作的见证。回顾和研究中国基督教近现代的奋兴历史,对今天的意义仍然重大。
日前,刘平教授以“近现代中国新教奋兴布道史”为题透过网络学术讲座的方式,探讨了1905年-1949年期间中国比较有影响力的新教奋兴运动以及奋兴运动的奠基人李叔青。
刘平教授,哲学博士,现代犹太哲学、圣经学、基督教思想史等领域的学者,研究方向包括中外基督教历史和圣经研究等方面。
关于中国基督教的研究,刘平教授指出21世纪开始,中国基督教以及圣经研究学界有了新的动向,就是从引进、介绍、翻译西方学者的研究资料到开始关注中国本土基督教自身形象的研究。这也是中国基督教研究从学徒阶段到学者阶段的转型。有学者指出,中国本地传道人兴起的同时,中国基督教内部的奋兴运动也逐步开始。这一时期很多传道人在中国各地巡回布道,举办福音奋兴大会,大大推动了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
刘平教授之所以把1905年作为中国新教奋兴史的开始,其原因在于奠基人李叔青。李叔青(1875-1908),被认为是中国新教奋兴布道先驱,他曾经是一名拥有银饭碗的军医。鲁迅先生弃医从文,而李叔青先生弃医从教。因为在那个时代,李叔青看到医治肉体,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长期积贫积弱、愚昧的状况,医治灵魂才是改变整体生命的根本。
以下是刘平教授当天讲座的分享要点:
第一部分:概述
奋兴布道家
奋兴布道家(revivalist),可译为“复兴师”、“复兴家”。中国新教教会以布道家/传道人(evangelist)统称。梁家麟在《华人传道与奋兴布道家》中的这样定义:“奋兴家是指一群以主讲奋兴聚会作为主要职志的人。他们是自由传道,没有受聘于任何宗派或堂会,却是接受各地教会的邀请,为她们主领奋兴会;在聚会中,奋兴家使用大量煽情的言语、戏剧性的动作,以激动参加聚会的人,务求与会者对信仰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并作当下的行动回应;他们的目标是藉举行这些奋兴聚会,激发信徒的信仰热诚,积极传扬福音,使教会增长。”
奋兴布道可认为起源于旧约。旧约先知在大街上讲道、开口作诗就是奋兴布道。新约中施洗约翰也是奋兴布道的典型。奋兴布道不拘泥于形式,主题基本上是引人悔改。
近现代西方奋兴布道家代表人物如:怀特腓尔德、约翰·卫斯理、爱德华滋、芬尼、慕迪。其中更具代表性的人物是英国国教会圣公会的约翰·卫斯理,约翰·卫斯理被称为 “马背上的传道人” ,他传道40多年,共(骑马)行走25万英里,讲道4万次,大小著作230多册。
对于在1949年之前的近现代中国本土奋兴布道家代表人物,可将他们分为两代:
第一代奋兴家:1905年前后,李叔青、丁立美、余慈渡;
第二代奋兴家:20-30年后,倪柝声、王载、王明道、宋尚节、赵世光等。
奋兴运动
1905年到1949年间,影响力比较大的奋兴运动:东北、上海、山东大复兴。
1,东北大复兴
1908年,加拿大长老会古约翰在奉天(沈阳)启动东北大复兴,主题是 “不是依靠势力,不是依靠才能,乃是靠神的灵方能成事。”本次复兴蔓延至东北九省,延及中国西南部的成都。
2,上海大复兴
1924年元旦,余慈渡参加在上海虹口狄思威路(今溧阳路)715号林安德(美南长老会牧师)住宅举行的“环球祷告奋兴运动”的第一次聚会。有20多位在沪基督徒领袖参加聚会,余慈渡是唯一的中国人。
“环球祷告奋兴运动”多次举办灵修聚会、复兴聚会。1925年6月在苏州路的新天安堂举行聚会,聚会连续举行50多天,王载在这次复兴中担任翻译。有大约50位中国青年信徒在会中决志奉献,其中有不少人成为第二期复兴运动的重要人物。包括计志文、周志禹牧师、胡美琳女教士、女神学家蓝如溪、石美玉医生和胡遵理教士、赵世光牧师等
3,山东大复兴
1927-1937年山东大复兴。20世纪二、三十年间,山东发生两次著名的奋兴运动。一次在清末民初之交,由奋兴家古约翰发动,中国牧师丁立美接手,持续多年。第二次是1936年孟玛丽启动、柯理培牧师参与的“山东大复兴”运动,主要以浸信会为主,运动影响到其他新教组织和信徒。
初期的奋兴家所带领和参与的布道团体:
中华国内布道会(1918年)
1918年8月19日,石美玉同余日章、陈维屏、诚静怡,胡素贞,蔡苏娟等七人,在牯岭莲谷夏令营,组成中华国内布道会,由丁立美牧师任总干事。这是华人第一个国内布道组织。
中华国外布道团(1928年)
19世纪90年代,李叔青所领导的“天津守真堂布道会”是中国第一个向海外宣教的团体。1925年,在中国教会复兴史上是一个关键性的年代。上海复兴后,王载扩大他奋兴布道的职事到中国沿海各大城市,进而扩大到海外。1928年,他应邀到香港主领聚会,结识了加拿大籍的宣道会教士翟辅民牧师。次年他与翟教士组成“中华国外布道团”,到南洋各地布道,成为中国最早海外宣教团体之一。
伯特利环游布道团(1831年)
1931年2月计志文在上海发起成立布道团。团长计志文主要带领团员灵修、查经及白天聚会。布道团成员有宋尚节博士(晚上聚会及大布道会讲道)、李道荣、林景康牧师、聂子英。他们对中国20世纪30年代福音的广传影响很大,代表“奋兴布道派”的主流。
这些奋兴运动及布道团体主要是李叔青之后兴起。李叔青英年早逝,但他短暂的一生对于中国新教奋兴布道史意义重大。刘平教授为我们梳理了李叔青的人生三阶段:早年、生命转折、奋兴布道。
第二部分,李叔青个人经历
一、早年(1875-1895)
李叔青早年受到传教士影响或教会学校和教会医院的影响。
李叔青1875年出生于苏州,父亲李子义是牧师,后调至嘉定县。李叔青从小在教会学堂学习,13岁,前往上海的美国圣公会创办的圣约翰书院读书。1891年在圣约翰书院求学期间,在美国圣公会受坚信礼,成为圣公会教友,那年他16岁。但当时他与普通基督徒学生并无分别,好名利、贪虚荣、专顾己。
1893年,李叔青入天津北洋医学堂学习西医,因当时北洋医学堂属清政府,学生每月有一余两银子津贴。学成后将获得五或六品顶戴,服务于北洋水师,享有百余两月薪、军医官官衔等。李叔青此时与其他学生一样生活放荡不羁。
二、生命转折(1895-1905年)
认罪悔改是信仰的起点,是重生得救的确据。
1895年伍约翰夫妇受宣道会派遣来华,驻天津。伍约翰夫妇为向天津的北洋医学堂和北洋水师学堂学生传教设一礼拜堂“守真堂”(Beulah Chapel),向懂英文的人传道。伍约翰夫妇在天津的工作取得成功,受其影响的人包括李叔青、张汝舟(倪柝声岳父)、张汝川、张汝励、张伯苓。
伍约翰夫人向听道的基督徒学生询问:“你们得救了没有?”他们回答说:“我们在小孩的时候,已经受过了洗。”伍约翰夫人说:"虽然在小孩的时候受了洗,这却算不得得救的凭据。”李叔青回答说:“我16岁时,有大美监督公会监督已经为我按手,行过坚信礼了。”伍约翰夫人说:“这个礼也算不得得救的凭据。
此后,李叔青受伍约翰夫妇影响透过读经,于1895年认罪悔改,获得重生得救的确据。并于1896年3月由宣道会牧师施浸礼。
李叔青重生后有三大改变:
第一个改变:向同学认罪,凡以往与他有仇恨之人,不管是人亏欠他或他亏欠人都去认罪。
第二个变化:抛弃对世俗的虚荣,放弃银饭碗。他原喜欢穿华服,重生后卖掉华服银表,换上简朴的衣服,把卖来的钱全部用来传道和赈济贫民。
第三个变化:决心终生侍奉神,并十分热心传道。他创立中国教会历史上第一个世界性即海外布道团体--天津守真堂布道团。并在天津学医期间,撰写《耶稣必快来》。
1897年李叔青作为北洋医学堂第四届毕业生被留校,但因热心传福音,不听总办劝告,放弃军医官职位,而得罪总办,被软困在医校内两年。在这两年内,他在天津向学生、市民和地方绅士们传道,骑马到天津郊区数百村镇巡回布道,在教会中牧养新信徒。
1899年冬,26岁的李叔青随伍约翰夫妇南下上海。李叔青参与伍约翰夫妇创建的守真堂工作,后因不喜欢从事布道之外的工作,不愿意做教会领袖而退出。
1900年春-1905年,先后在上海的中西书院及苏州东吴大学堂担任英文及圣经教授。并在1900年娶粤绅温秉忠(荩臣)之义女温惠玉为妻。
三、奋兴布道(1905年10月-1908年8月)
生命被点燃,也点燃别人。
李叔青在苏州东吴大学任教期间,也就是1905年10月开始奋兴布道。并于1905年底辞去教职。 之后至上海、南京举办奋兴布道会,再到芜湖、宁波、杭州、绍兴、江阴、庐州(合肥)、镇江、宁国、长沙、烟台、周家口等多地布道。期间与中国第一位女奋兴布道家余慈渡主持奋兴布道大会。
1906年10月,武昌教会邀请江苏李叔青牧师前来布道3天。陈崇桂听李叔青讲道后前去拜访,听他劝勉之后大受感动,经历悔改重生经验。此后,陈崇桂立志做专职传道人,并于1907年冬开始专职传道。
李叔青被伍约翰夫妇点燃,然后他也点燃了很多人,包括陈崇桂,成寄归(中国新教复兴史上的名牧),诚质怡、于力工的母亲等。
此外,李叔青还有一些文字工作: 1906年,他翻译塞斯(J.ASeiss)的三卷本《启示录注解》。1907年6月,创办季报《福音指引》。
1908年8月14日,李叔青积劳离世。临终语是:“或生或死,我都是属主!”
李叔青英年早逝,去世后,很多人写文章悼念他。其中一篇文章大意是,“20世纪以来国内回应上帝呼召的人很少,而李叔青是像亚伯拉罕一样回应呼召的人。”李叔青悔改之后的生命就是在回应上帝的呼召。
第三部分:李叔青的思想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李叔青个人总结
李叔青一生的主要工作:1、在众人面前讲道;2、个人谈论,比起在公众面前讲话,他更喜欢私下交流;3、文字布道、翻译。
李叔青还有个梦想,也是他的未竟之志:设立“中国的北田”,即在中国做自己的神学院,希望栽培信心纯一的人。1909年余慈渡在上海创建祈祷查经处,成为中国第一个本土传教士培训所,帮助他完成心愿。
李叔青短暂的一生中,只有三年的时间全职传教,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但李叔青的行事特征值得我们思考:
1、他对人从不会说婉转的话。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
2、他待人接物永远遵循四不原则:一,不讲自己的难处;二,不说自己的苦处;三,不言自己的穷处;四,不谈自己的短处。
3、不喜欢社交应酬。他说:我实在是一个不适合做牧师的人,因为牧师需要多多跟人交往采取主动,我的行情却非常孤独。
4、李叔青对于金钱特别谨慎,放弃工作,但不接受任何人财物上定期供应,不接受会众为他公开募款。
5、他对于田园的工作特别有兴趣。
6、他认为信徒不应当属于任何人,因为只要崇拜人就会遮掩福音的真光使人看不见耶稣基督的真相。
……
透过李叔青的一小部分布道文,我们今天可以得见他布道的语言风格和特色。
“我们很容易想到别人灵魂的事,不容易想到自己灵魂的事。我自己若没有悔改承认我所有的罪,我怎么可以劝别人悔改他的罪呢?如果我自己的心灵是冰冷的,我怎么可以劝别人热心呢?如果我自己的心离开上帝,我怎么可以劝别人亲近上帝呢?如果我自己的心爱慕世上荣华富贵,我怎么可以劝别人去撇弃世界呢如果……总而言之,自己如果没有得救,怎么可以救别人?如果耶稣还没有使我们胜过我们的老脾气,如果还是照着情欲行事为人,我们怎么可以见证耶稣救人的大能呢?如果,耶稣现在不能感化你,拯救你,就是你讲他从前怎么替我们死,以后怎么救我们到天上去,这一切都是可疑的了。”
李叔青大量使用排比句,语言口语化、情感化,信息简单、透明,但是直指人心。
李叔青奋兴神学的主要思想来源:
1、宣信。李叔青在宣道会里成长,受宣道会创始人加拿大牧师及神学家宣信 (Albert Benjamin Simpson)的影响很大。宣信的主要思想是四重福音,强调耶稣的四重身份:基督是救主;基督是圣别者;基督是医治者;基督是要来的君王。
2、慕迪。慕迪,美国布道家,在他所处的世代中被誉为最传奇的传道人。由于慕迪经历了圣灵的重生和能力,所以他强调人必须重生。1889年9月,慕迪创办了慕迪圣经学院。首任院长是叨雷(Reuben ArcherTorrey 1889-1908)。
叨雷写了一本小册子《为什么神使用慕迪》,书中列出慕迪蒙福的七大秘诀:(1)慕迪是个完全降服神的人;(2)慕迪是个祷告的人;(3)慕迪是个高深和实用的圣经学生;(4)慕迪非常谦卑;(5)慕迪不贪爱钱财;(6)慕迪热爱失丧的灵魂(7)慕迪确实得着上头来的能力。
李叔青的生命与慕迪十分相像。
3、预言。李叔青对圣经预言的解释来自卜蓝斯通的《耶稣将再来》和塞斯的《启示录注释》,他的思想受到前千禧年的影响。
4、开西大会及内在生命派。开西大会是一个一年一度在英格兰坎布里亚郡开西举行的福音派属灵奋兴聚会。始于1875年,是英国较高生命运动(Higher Life movement)的催化剂和焦点,至今活跃。对近现代中国基督教影响巨大。英国开西大会的讲员的主要信息是:内在生命的认识与经历。开西大会是强调内在生命,追求更高生命的运动。
李叔青一生短暂,但是影响很大,后世对他的评价有以下几点:
1、清末著名本土游行布道家或巡回布道家;是最早期中国本土自养、自立传道人之一,中国本土奋兴运动先驱。奋兴运动的主线是:用生命感动生命,生命点燃生命。一个生命借着他人被圣灵点燃以后,再由圣灵借着自身去点燃其他人。生命感染生命的方式,是生命接力运动的一个环节。就像伍约翰夫妇点燃李叔青,李叔青又点燃了许多中国教会领袖。
2、最早开展海外布道。需要确定的一点是中国基督教是普世基督教的一个部分。中国基督教既是三自原则下的基督教,也是普世的基督教,中国基督教有责任与义务走出去,成为本地及普世基督教。李叔青在一百年前就看到中国不能局限于中国本土,而且要走出去。
3、大学生传教工作先驱,后继者有丁立美、赵君影。李叔青是近现代中国学生传教工作三巨人之一,他在中西书院以及东吴大学任教期间对学生传福音。但是因为去世较早,这方面工作没有完全开展起来。
4、集教师、传道人及医生三重身份于一身。他先后放弃医生以及教师的职份,在学术上,因为早逝,成果不多,留有中文圣经注释译著,但未见到中文原书。,其神学思想为第二代奋兴布道家提供了思想来源。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