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节的气氛越来越浓。在一些地方,在一些国民的眼里,圣诞节已经是一年最重要的节日。可以设想,以后圣诞节被重视的程度只会越来越强,因为热衷过圣诞节的群体处于年龄的中下层,因为国家需要强化节日经济以拉动消费。
耶稣、玛丽亚,圣子、圣母;圣餐、圣杯,西方文化的魅力越发强大,特别在国民感到精神空虚在自己的文化里难以寻找到填充的东西的时候,特别在踏出国门的学子、商人越发增多的时候。民族文化给国家和民众造成的自悲,东西方精神层面的差异,让基督教圈的国家成为民众的向往之地。
伊斯兰教的狂热程度丝毫不逊色于基督教,但是伊斯兰国家的暴戾和封闭让国人害怕。几十年前已经有国人把灵魂安放在基督教里,学习教义,遵循教规,成为一个虔诚的基督徒,陈布雷就是很典型的例子,他身上既有儒教的文化印记,又受到了基督教的洗礼,把自己奉献出来,去世后家人按照他的吩咐把《圣经》放在遗体边,陪伴他到天国。
希伯来民族在埃及等中东地区漂泊,他们不时地被中东国家驱赶。他们居无定所,四处飘泊。一路行走,一路假想一个永恒的神明——耶和华护佑;他们把苦难向耶和华诉说,他们认为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被撒旦哄骗吃了知识树上的苹果,冒犯天律,因此要承担人间的罪孽。原罪心里,减缓了希伯来民族的集体怨恨,他们更多的是自责,他们要以自己的努力得到救赎。
虚拟的神明就这样确定来下。他们从来不会否认神明的存在,他们想象神明幸苦工作六天,才制造出人间的一切,他们感激神的伟大创造。亚拉伯罕、以撒、以扫、摩西,都是全身心信任神耶和华、听从耶和华的犹太人祖先,他们以坚强的意志在漂泊中遵循神的指示,得到神的安慰和抚慰。
正是因为按照神明的意志办事,这个历经磨难的民族才没有消失,而是逐渐强大,在智慧上走到人类的前面。基督教传到罗马,经过了教义之间的磨合,结果凭借智慧和勇气征服了古罗马人,古罗马人在基督教的指引下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
神在久远时候并没有被人们怀疑,基督徒在耶和华的指点下明确了奉献、勇敢、坚定、互爱、忏悔这样的精神品德。圣母玛丽亚以处女之身孕育出圣子耶稣,她给人间塑造了一尊承受磨难、宽容、母爱的母亲形象。耶稣来到世界,是天帝看到人类犯了罪孽,让自己最爱的、最聪明的儿子降世,以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经历来给整个人类赎罪。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中描述一个故事,耶稣明明知道参与圣餐的门徒犹大已经告密,他将被执行虐刑,他不着一言,待犹大如旧。耶稣成为了人类光辉形象的代表,受难的耶稣让善良的人感动。
哥白尼发现了“日心说”,伽利略发明了望远镜,浩瀚的天际似乎不再有神明。梵蒂冈教皇认为他们给上帝赋予了新的意义。现在,基督教养育出来的人性之美,是什么都不能替代的。基督教的经典著作《圣经》的生命力在现在更加强大,西方著名大学都把《圣经》当作通识教育的重要教材来培养学生。《圣经》的故事、歌诗、对白,可以给人以良好品德的熏陶。认真读了《圣经》,你的身心很容易平静,你可以做一个良善、宽容、乐观的人。
人,不感到幸福,并不是感官没有得到满足,而是心灵没有得到慰藉,是内心不够充实。如果基督教在中华大地上能给民众以安慰,让民众感觉内心充盈,让社会急功近利的气氛有所缓解的话,那么圣诞节的意义就显现出来了。
圣诞节不是平安夜里吃苹果、巧克力和棒棒糖,不是狂欢夜是大学生情侣互相奉献身体,不是极度疯狂,而是感恩,为抱着牺牲的目的来到人间的圣子欢呼。人们在欢呼一个殉难者到人间来为人类奉献才智,为人类的罪孽受难。
钱锺书批评中国接受西方文化时,只学习到了梅毒和鸦片。圣诞节在多数崇尚者的心里,可能是身体的享受吧,这样就没有走出钱老的忧虑。
还得重温一下鲁迅的告诫——拿来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