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1日

儿希会创始人张雯微访谈慈善应是大家的事

作者: 施迦南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2年03月28日 00:18 |
播放

3月27日下午14点,儿童希望救助基金会创始人张雯女士做客微访谈,同时她也是一位基督徒,此次与大家一起讨论民间公益。其中她分享到,做慈善需要用心和智慧,慈善应该是我们大家的事情,大家的力量是巨大的,并呼吁更多人参与到慈善事业当中。

2012年1月29日,一张以“益益”主角的血腥照片在网上流传,自此儿童希望救助基金会再次被卷入国际收养、管理费提取等问题的舆论风波。张雯女士也在这次访谈中直面质疑,并和大家一起分享如何做民间公益的问题,她做儿童公益的出发点最终归结到一个字,就是“爱”。

张雯,儿童希望救助基金会创始人,国际儿童希望组织副总裁。她是五个孩子的母亲,其中包括三个认养的孤儿。她是专业社工,一手创办了救助孤残儿童的机构,通过她的机构,19年来,世界各地近5000名贫困残障孤儿得到治疗,7000名孤儿投入到新家庭的怀抱。

提问:张主任,您好!我知道你是从国外回来的,您怎么样看待国内的慈善?

张雯:国内的慈善现在是在一个初级发展的时候,全社会呼吁慈善环境的改善和慈善管理的加强,社会上的质疑实际上是种推动的力量。大家会越来越理性,多观察,看行动,从表面看出实质,希望大家不盲从。

提问:张主任,为什么您的先生愿意跟你回中国发展,特别是做这些事情呢? 

张雯:我的先生因为我们领养的中国女儿和我想回国从事儿童救助,同意在04年全家搬到中国。他个人是位电脑工程师,现在一家大使馆工作。他很喜欢吃中国菜,喜欢北京。但是他也很想家,想他的父母亲友。

提问:如何建立公益机构之间的互动?如何得到媒体正向支持?关注?在遇到非理性、非正常的误导性攻击下,如何面对大众?媒体?中国公益就像个孩子,才刚刚学会走路,需要更多朋友们的关爱和支持。

张雯:谢谢同行的支持。我们以后应该加强互动彼此鼓励推动中国民间公益的健康发展。不论别人怎样说,眼睛看着孩子们的需要,大家加油!

提问:你做慈善这么多年,遇到这么多的困难,你是怎样让自己坚持下来的?

张雯:大爱无言!

提问:儿希会现在是独立的慈善机构还是和其他机构有合作的慈善事业机构,就你所了解到的,中国在儿童救助这方面的工作和其他国家有哪些不同?

张雯:儿童希望是独立的基金会,也和其他机构合作。怎么有利于救助孩子又合法就怎么去做。中国的儿童救助和公益正在慢慢发展。公募和非公募的区别国家可能会做很大的调整。会越来越利于民间慈善的发展。慈善应该是我们大家的事情,大家的力量是巨大的。

提问:其实当时最让我们感觉的,益益的救助是几个爱心团队共同进行的爱的接力,但最后的压力却都压在你们的身上,如果以后这些团队再有这样的孩子需要救助,你们还会再出手相助吗?

张雯:民间团队救助很不易, 需要大家彼此的理解和支持。虽然对益益的离去非常伤心,但还是要继续努力,尽我们所能救助孩子。中国还有千千万万的孩子需要大家的救助,把心放在孩子身上,排除消极的人和事,大家加油!

提问:儿希被质疑,你们还会坚持救助儿童的初衷吗?原因何在?

张雯:我们一定会继续的, 因为中国太多孩子的被如此伤害,得不到应该的保护。也许20年之后我们就会不一样了。大家一起努力吧!

提问:中国的儿童保护法律有大漏洞,益益受亲生父母虐待却无法剥夺监护权,救助异常困难,甚至令你们陷入法律纠纷与道德指责,这时大部分慈善机构都不敢帮助受虐儿童,你们为什么要冒这个风险?

张雯:希望更多爱孩子的大人站出来说话并做救助!

提问:儿希会属于事后救助,您会否考虑事前的保障,比如说公益保险,当孩子大病时,能及时的救治和理赔,传统的事后救助,在孩子生病后再申请,往往会错失了孩子最佳救治时间。

张雯:2004年开始明白儿童医疗保险的重要。2009年起邀请人大代表一起递交议案。 相信儿童医保几年内会越来越好。比如现在的上海,不到200元一年, 全方位报销。连门诊都能报。盼望全国的孩子早日能享受到这样的保险。大家一起呼吁吧!

提问:我相信你们,愿你们越做越好,把爱传递到每个角落,让人间充满真爱,有爱就会有希望。

张雯:欢迎大家一起努力!做实事,帮孩子,欢迎来儿童希望看望孩子们。我们努力给孩子们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安排适合的康复和教育机会并创造身心健康成长的友爱的家的氛围。

提问:能够对公益事业做出贡献的人是值得尊重的,但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事情,让每个看到益益事情的人,心情都无法平复。

张雯:同感!但是这件事教会我们看事情不能光看表面, 要认真思考再下结论。慈善一样需要用心和智慧。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