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至27日,第7届宗教社会科学年会于中国人民大学召开。来自世界各地的宗教学者160余人出席会议,论文发表者共105人,在3个会场同时进行。会议论文集收有论文104篇,1221页,约计230万字。今年会议的主题是“中国宗教的现状与未来”,分为21个场次,论题分别是宗教与国家、中国诸宗教的量化研究及理论思考、宗教生态论、宗教社会学理论、宗教经济学、基督教实证研究、教会研究、民间信仰研究、当代信仰研究、农村宗教研究、佛教实证研究、中国宗教研究、世界宗教研究、宗教与社会、宗教与高等教育、传统与宗教、宗教政策与实践,其中4个英语场次的论题是:中国宗教的全球化、中国本土宗教、宗教社会学理论与概念、宗教与政治。
本次年会的讨论主要有以下几个亮点。在宗教社会科学理论方面,宗教市场论的研究继续深化,宗教生态论的讨论则令人耳目一新。所谓宗教生态论,指与自然界的演化一样,宗教发展也是一个自组织系统,具有自我调适,保持平衡的能力;过分人为地干预宗教环境,特别是在政策层面的不恰当介入,很可能导致宗教生态的失衡。就不同宗教而言,大家都承认,近60年来在批判封建迷信的旗帜下,对传统中国宗教,如佛教、道教和民间信仰的严厉打击,是基督教近20年来迅速发展的重要外在原因。如何对待这一现象,与会者展现出不同的立场,一些学者提出要在政策层面补课,以政府的力量扶持传统宗教与信仰;另外则有学者则主张政府不能“直补”,而应从总体上调整宗教政策,对各种宗教一视同仁即可。
对基督教的实证研究是该次年会的一个重点,共有论文18篇。有对河南乡村基督教发展的研究,有对南京英语团契的研究,有对基督教华文互联网的研究。不过,最重要的,是有多篇论文讨论了家庭教会的发展,包括家庭教会发展的外部环境、动力机制,以及政策难点等等。
研讨会另外一个引人瞩目的话题,是对当代中国民间信仰的关注。讨论的问题包括:对毛泽东信仰的社会学分析,当代中国的女神崇拜,深圳的民间信仰,学者们还着重讨论了汉民族宗教信仰的特色,以及民间信仰在当代复兴的缘由。
英文论文的侧重点与中文有很大差异。英文论文的一个重点,是中国宗教在世界各地的发展,如中国天主教在菲律宾的影响、新兴中国佛教在纽约的实践、新加坡的一贯道佛堂,菲律宾华人的宗教信仰、美籍华人的宗教实践与精神健康、美国华人与黑人的超级大教堂比较研究,等等。这似乎应对了笔者早先提到的话题,宗教的传播并不是单向的,中国宗教也有“海外渗透”。英文论文的另一个侧重是对中国传统宗教及其现代表现的研究,如对中国宗教观与医药关系的实证研究,对20世纪中国佛教僧伽教育的研究,对中国佛教慈善事业的研究,对当代中国佛教的研究,等等。
宗教社会科学年会创办于2004年,迄今已有7年的历史。自第1届年会的20人发表论文,发展到今天的超过100人;从与会者的学科构成看,今天的宗教社会科学,早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宗教学、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而已经成为经济学、法学、政治学、国际关系、教育学、心理学和医学等多学科学者共同关注的领域。这似乎意味着宗教已经从中国社会的边缘慢慢回到中心,开始成为社会的公共话题。而从与会者的年龄看,年会不仅有学有所成的专家教授,还通过征集论文,吸收了5名硕士生和2名本科生参加,呈现出多元的学科分布与合理的团队梯次。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