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莫言成为了首位中国籍的诺奖得主,遗憾终被弥补。与百年奥运一样,百年诺奖也是全球范围的盛事。据悉,从上世纪开始,中国的文人就不止一次无限接近过诺奖,但最终都遗憾地“擦肩而过”,其中包括两位基督徒作家老舍、林语堂。
老舍过世后被提名
2009年,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的文学讲座上,老舍先生的儿子舒乙向外界披露,1968年时老舍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到了最后5名还有他,秘密投票结果的第一名就是老舍。但是当时瑞典派驻华大使寻访老舍下落,遍寻不着,于是断定老舍已经去世(1966年),将奖颁给了另一位亚洲作者川端康成。而实际上老舍早在被提名的两年前就已经离世。当然,没有到最终评选投票的阶段,我们也无法断定老舍一定会获奖。
1922年老舍在北京缸瓦市基督教堂正式接受洗礼成为基督徒。基督教文化对老舍的思想与创作有着勿庸置疑的影响。老舍为北京缸瓦市中华基督教会起草规约草案,完整地规定了教会的宗旨、体制等。
1922年12月老舍发表了由宝广林撰写他翻译的《基督教的大同主义》一文,该文宣扬了基督教的同情、服从、克制等 教义和实现世界大同的途径,翻译这篇文章使老舍进一步接受了基督教的思想。
老舍作为一个基督徒,他深受基督教教义的影响。他努力汲取基督教为社会服务的救 世思想,这成为他人生道路上的处世态度和精神支柱。入教以后的老舍就将其名字改为“舍予”,这显然受到基督教舍己救世思想的启迪,是他践行圣经话语“施比受更有福”的心志。
他在23岁那年,曾向比也年轻的学生们发表一次公开演讲,他说:“耶稣只负起一个十字架,而我们却应该准备牺牲自己,负起两个十字架:一个是破坏旧世界,另一具是建立新世界”。这大概是他的第一个“舍予宣言”。可见老舍在青年时代就已受到耶酥基督献身精神影响。
林语堂以英语作品参赛失奖?
林语堂也有四次诺奖提名的说法。第一次是1944年,林语堂用英文写的长篇小说《京华烟云》出版后,先后被译成多种文字,仅在美国就卖了十多万部,被国外评论界誉为“中国现代的《红楼梦》”。
他的《生活的艺术》也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出版,被列为当年畅销书之一。林语堂的书是直接用英文写的,而且畅销影响大, 因此获得提名。然而当年的诺奖却颁给了意大利诗人蒙塔莱,林语堂与诺奖擦肩而过。究其原因,有人认为林语堂母语为中文,却用英文作品竞争诺奖。当然,获得提名并不意味着一定获奖,在诸多优秀的作品和作家当中还有激烈的角逐。
林语堂的一生颇为曲折,而其中最为曲折的也许算是他的信仰之路。他本身出生于基督教世家,父亲就是牧师,他本身从小耳濡目染,自然也接受了基督教,但后来逐渐 成长成为人文主义者,后最终由回到基督信仰。从基督徒、到异教徒、再到基督徒,他的一生真实的上演了路加福音中“浪子的比喻”。而同时,他的信仰经历和观 点亦有许多文化基督徒的色彩,从中亦可以对牧养文化基督徒带来一些借鉴。
林语堂出身于牧师家庭,他小时候也接受基督信仰,但成年后,开始对中国圣哲思想深切爱好,极其推崇乐天知命、清静无为的生活境界,逐渐远离了基督。经过几十年的艰苦跋涉,最后又回到主的怀抱里。
但他的妻子廖翠凤始终是虔诚的基督徒,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参加教会侍奉。1959年1月26日,美国《时代》杂志报 道林语堂在美国纽约麦迪逊街基督教长老会教堂介绍他信仰基督的体验,在青年时代未接受基督,但到后来才深刻理解并接受,他说:“基督是力量,是生命的力 量。神是爱,使我们今生今世有更充实的生命,所以基督是生命的根基。”
林语堂在《信仰之旅》中说:“30多年来,我惟一的宗教是人文主义,相信人有理性的指引就什么都不假外求,而只要知识进步,世界就会自动变得更好。可是在 观察20世纪物质主义的进展后,我发现人类虽然日益自信,却没有变得更好。人越来越聪明,却也越来越缺少在上苍之前的虔诚谦恭。我不知不觉地逐渐转向童年 时代的基督信仰。我好像初次悟道一样,重新发现耶稣的教训简明纯洁得无以复加。
“没有人说过像耶稣那样充满怜悯的话:‘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作的,他 们不晓得。,(路23:34)或者如此微妙玄通的话:‘凡为我的名接待一个像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太18:5)这是多大的启示!是无可比拟的教 训!我极受感动,觉得这是主的教训。我的探索圆满结束了!神不再是无形的,他经由耶稣变成具体可见了……圣经中有耶稣温柔的声音,同时也是强迫的声音,一种两千年来浮现在人了解力之上的声音……耶稣传达了对神的直接认识和爱慕,而进一步把对神的爱和遵守他的诫命,就是彼此相爱的爱,视为相等……把耶稣放入 一切人类教师中,他那种独特的、炫目的光是从哪里来的呢?是来自他教训的态度和声音,及来自他个人的示范。”
鲁迅和沈从文也曾接近诺贝尔文学奖
另外,中国作家中曾被认为接近过诺贝尔文学奖的还有鲁迅、沈从文。
1927年,来自瑞典的探测学家斯文•赫定到我国考察时,在上海了解了鲁迅的文学成就以及他在中国文学上的巨大影响。这位爱好文学的瑞典人,与刘半农商 量,准备推荐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刘半农托鲁迅的好友台静农去信征询鲁迅的意见。鲁迅婉言谢绝了。9月25日鲁迅给台静农回信说道:“诺贝尔赏金, 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2007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说,“这个话我不应该对你说,不过因为时间已经过去很久,现在可以告诉你。1988年沈从文 肯定会得到文学奖。”并介绍,1988年5月10日,龙应台女士给我打电话,她问,“你听说沈从文去世了吗?”我说没听说。我就给中国驻瑞典大使馆文化秘 书打电话,我说,“你可不可以告诉我,沈从文先生是活着,还是去世了?”他就问,“你说的是谁?”我说是沈从文。他说,“沈从文是谁?”我就把电话放下了。
我再给李辉打电话,他是一个专门写文化老人的记者,我们是老朋友,我请他打听清楚,沈从文到底是活着还是去世了。他就告诉我沈从文真的去世了。我记得 那是1988年5月10日。我告诉你,要是沈从文那个时候还活着,活到10月份就肯定会得奖。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