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6日

探讨|弥合年轻人与教会裂痕的可能出路:从门徒道德学究模式到效法耶稣尊重每个人

作者: 李道南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3年08月30日 00:00 |
播放

耶稣过去的时候,看见一个人生来是瞎眼的。门徒问耶稣说:“拉比,这人生来是瞎眼的,是谁犯了罪?是这人呢?是他父母呢?”耶稣回答说:“也不是这人犯了罪,也不是他父母犯了罪,是要在他身上显出 神的作为来。趁着白日,我们必须做那差我来者的工;黑夜将到,就没有人能做工了。我在世上的时候,是世上的光。”耶稣说了这话,就吐唾沫在地上,用唾沫和泥抹在瞎子的眼睛上,对他说:“你往西罗亚池子里去洗。”(西罗亚翻出来就是“奉差遣”。)他去一洗,回头就看见了。这是耶稣传福音中的一个故事。但是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两种对待人的方式和态度。

一个是门徒道德学究式的方式,一个是尊重每个人的耶稣模式。

这个人是生来瞎眼的,在传统道德眼光来看,他瞎眼的原因当然是因为罪,也许是他的罪,也许是他父母或者祖上什么人的罪。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因果报应是对一个人苦难的道德解读。当然一个人发财了,或者高升了,也同样是祖上积德。当门徒问耶稣“拉比,这人生来是瞎眼的,是谁犯了罪?是这人呢?是他父母呢?”这个问题的时候,我能想象得到,当时门徒眼里所流露出的那种高高在上沾沾自喜的优越感。他的言下之意则是想表达,你看我既没有瞎眼,也没有瘸腿,我的健康肯定说明我父母和我都没有犯罪,因此和这位生来瞎眼的人相比,我是圣洁的。这种高高在上的心态,正是法利赛人和律法师审判众人的文化心理预设。

这种道德优越感所带来的道德审判文化定势。那就是我们对所有人都会以道德的眼光来审视。比如我们的孩子如果考试没有取得理想成绩,毕业了没有找到好的工作,或者婚姻不幸福乃至于离婚,那么我们都会投以道德审视的目光,自觉不好意思出现在众人面前。觉得他的遭遇,肯定是他们自己的哪里没有做好,遭到的报应。因此,我们就会在他人失败的遭遇之处,获得某种沾沾自喜的优越感。

这种道德审视一切的文化,让我们个人缺失了自由的空间,因为我们的一切行动和遭遇,都会被烙上道德的印记。因此,我们在成长过程中,父母为了避免承受各种被非议的压力,就为我们设定了固定不变成长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他不允许孩子有什么新的尝试或者超出自己所设轨道的行为。因此这样就保证了孩子在将来即使不成功,也不会距离成功太远。如此一来,父母承担他人的非议压力就会小很多。

正是如此,我们的文化可以说是一个只接受成功不能接受失败和个性的一维文化。因为我们总是把他人的失败看做父母或者个人的过错。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我们还没有学会尊重人。这种文化的结果就是,我们没有很大的失败,同样也不会有更大的创新。我们只是循规蹈矩,只是在既定轨道上。

耶稣和传统犹太人不同,他面对一个人的时候,是尊重这个人,因为他明白任何一个人的背后都是上帝的意愿,都是上帝看为“好的”创造。因此,这位生来瞎眼的人,在耶稣看来这不是他的道德问题,因为道德和身体不能对等,道德和身份也不等同。这不同于婆罗门教,今世的种姓等级源于上一世的罪恶,也不同于柏拉图人的等级来源于创造人的不同质料。

因此耶稣面对这位生来瞎眼的人,面对门徒的三个问题,并未从道德角度来衡量。在耶稣看来,道德是对每个人自身的约束,而不是对他人的约束。在那个行淫被抓的女孩要被处死的时候,耶稣问那些文士和法利赛人“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审判他人,首先要具备圣洁的资格。然而除了耶稣我想这个世界上大概没有人可以说自己能扔第一块石头。

既然这个人的瞎眼不是因为他道德上的罪,那么我们就没有沾沾自喜自以为比他圣洁的理由。瞎眼本身是一种身体的痛苦,那么在没有了自以为是的优越感之后,我们对他就需要同情,而不是需要审判和蔑视。这也就是耶稣说的“我在世上的时候,是世上的光。”我们都是耶稣的门徒,那么我们要不要像耶稣一样做世上的光呢?这就在于每个人的选择了。

耶稣带来的是一种尊重的文化。当然这并不是说耶稣不关心道德。耶稣关心的道德,只是约束自我的规范,而不是为我们提供优越的审判他人的规则。我们常说“指向别人的一根手指,却有三根指向自己”。意思也就说当我们在道德上优越地评判别人的时候,不要忽略自己也在这个规则和评判中。

耶稣带来的文化,让我们看到西方社会的宽容,同样也能看到西方各色人才的出现,不断产生创新成果。以前我们看过一部电影《世上最快的印第安摩托》。讲述一个老人一生痴痴追求摩托车梦想的故事。他沉浸其中,所有的人生乐趣都与摩托车有关。因为他的梦想,他交了很多朋友,他获得邻舍的支持和鼓励。如果这样的故事发生在我们的文化中,我们可以想象,他会受到邻舍怎样的指指点点,怎样的议论,以及对自己孩子怎样的告诫。在我们的文化中,一个人追求的梦想如果不是发家致富,不是体制内稳定的工作,那就是不务正业。在我们头脑中,早已经对每一份职业,每一份工作做了道德的标记。甚至对每一个人也做了标记。我们常常能听到,父母对孩子的劝诫“吃口馒头赌赌气”考个好大学。为什么考个好大学,因为这样你可以居于歧视链顶端。而不是被他人蔑视和瞧不起。我们害怕被人瞧不起,因此我们努力瞧不起别人。

在教会里,尽管我们都是信耶稣,都自称为耶稣的门徒,实际上我们的文化也是传统的轨道文化。我们会在教会里设定一个轨道,任何与这个轨道不同的信徒,都是越轨者。从而要受到各种审判。因此信徒们除了圣经和教会指定的书籍,其它书籍都是禁忌。这对教会带来安全的同时,信徒也失去了活力。教会害怕新事物的出现,于是用既定的道德规则,将一切新事物的萌芽拒之门外。

今天传统教会无法吸引年轻人的原因,就在于两者在个性和自由空间之间的撕裂。年轻人需要个性表达,需要自由的空间,而这些对于植根于传统文化中的传统教会来说则避之唯恐不及。也许这种撕裂在耶稣的教导里能找到答案!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