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

中国神学论坛第六届研讨会牛津大学举行 探讨基督教与当代中国社会思潮

作者: 中国神学论坛供稿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3年08月29日 00:52 |
播放

 幽深绵长的街巷、古色古香的城镇、高耸入云的塔楼。牛津的校园氛围和学术气息格外令人眷恋。带着对中国现状与未来发展的憧憬和展望,一百多位具有自由主义、新左翼、新儒家及基督教等不同学术背景的中西学者齐聚被誉为“世界学术之都”的牛津大学,就“基督教与自由主义”、“基督教与新左派”、“基督教与新儒家”等话题展开坦诚的沟通和交流。据主办方透露,此次于2013年8月20-23日在牛津大学召开的研讨会乃是伴随着一个大背景而召开的。

众所周知,在20世纪与21世纪交际的1993年夏季,有两件重大的文本信息一度引起全球范围内极大的关注,其一是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P. Huntingto,1927--2008)于美国《外交》季刊发表的《文明的冲突?》一文; 其二是孔.汉思(Hans Kung,1928-)等人在1993年9月于世界宗教议会一百周年期间发布的《走向全球伦理宣言》。前者尖锐地提出了当今世界各国民族政治、军事、宗教之张力和冲突的缘由,后者则为当今世界范围内各种文明形态的张力和宗教文化的冲突提出了解决的方案和和解的共识。

 当20世纪90年代初大洋彼岸兴起“文明的冲突”和“走向全球伦理宣言”之风时,中国本土也刮起了“市场经济”的“旋风”。伴随着这场市场经济的旋风,中国不仅迎来了经济高速发展和国力迅速提升的气象,同时也造成了“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国有财产流失”等等严重的不利局面。中国该向何处去?成了亟待解决的头号问题。思想界围绕这些问题分化为不同的阵营,就以上问题以及经济发展、个人自由、社会福利、政治体制、文化发展等议题展开了全方位的争论。

对于在世界文明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中华文明群体来说,如何面对内部各大思潮所存在的冲突以及可能存在的冲突,不仅决定了中华民族群体内部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决定了中华民族与世界各国民族之间的关系。

 有鉴于此,作为以基督教为背景的中国神学论坛,希望带着友好、和平的心境为中国学术界的同仁们提供一个交流的机会,期待通过这次高端的研讨和交流,能促包括基督教在内的中国各大社会思潮的坦诚沟通和对话,并能借此积极建言中国在21世纪的未来走向和发展。

鉴于对此次研讨会的重视,承办方OCMS和Wycliffe Hall of Oxford University 特地于8月20日晚在始建于1264年的牛津大学最古老的默顿学院(Merton College)之默顿大厅(Merton Hall)举行隆重的开幕晚宴。包括牛津大学、爱伯丁大学、伯明翰大学、赫尔辛基大学等多位欧美资深学者到会祝贺,此次华人圈的学者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中原大学等院校。

 此次研讨会的主题为“基督教与当代中国社会思潮”。8月20日的议题为“基督教与自由主义”,8月21日的议题为“基督教与新左派”,8月22日的议题为“基督教与新儒家”。与会者有来自中国、英国、美国、德国、瑞士、芬兰、加拿大、韩国、马来西亚、香港、台湾等地,会议共举行三天,共有四十来位资深学者在会上做了专门的发言。据主办方透露, 此次研讨会在中国及欧美学术界引起了高度重视,其原因有三点,其一,这是当代中国各大社会思潮的代表人士近十几年来首次坐在一起交谈和沟通。 其二,研讨会期间,各背景学者就中国当下的现状畅谈了自己的看法,并经过多次深入的坦诚沟通和交谈,促成了一个共识文本:关于中国现状及未来发展的若干共识。据赴会者透露,这将是具有自由主义、新左派、新儒家及基督教背景之中国学者第一次达成了共识文本。从这个角度来讲,它的意义已远超本次研讨会的范畴,有学者指出,它将会成为中国学术界日后商议共识议题的一个基础文本。其三,此次研讨会乃是基督教与当代整个中国社会思潮的第一次全面对话。其四,中国神学论坛从此届研讨会开始将设立年度奖项“天地人”个人奖和机构奖,分别奖于为中国思想界做出重要贡献的学者和机构。

 在8月21日题为“基督教与自由主义”之会议的第一天。大会安排的主题发言学者有八位,其中具有自由主义背景的学者有四位,他们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徐友渔教授、清华大学的秦晖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高全喜教授及北京大学的郑也夫教授。他们的发言主题为“基督教文化与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圣徒’还是‘神学家’——关于‘实践自由’及其先驱者”、“从政治立国到文明立国——百年中国的宪政之路”、“国家政策对教育的破坏”。来自基督教的发言学者为中国人民大学的何光沪教授、香港中文大学的邢福增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刘澎教授以及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郑家栋教授。他们的发言主题为“当代中国的国家目标——一种基督教角度的思考”、“刘氏的十字架隐喻”、“基督教在当代中国的处境”、“汉语神学评议”。同时Richard Mouw、Rick Lints、Martin Conway、高师宁、邓守成、孙尚扬等学者分别在会上做了回应发言。

 在8月22日“基督教与新左派”的对话中,大会也安排了八位主题发言学者,其中来自新左派背景的学者有吕新雨教授、罗岗教授及黄纪苏教授(另外许纪霖教授替代另一位无法出席的学者发言),他们的发言主题为“解构主义、神学与启蒙精神”、“十字架下,载歌载舞——社会文艺手记”、“独根、造根与寻根——自由主义为何要与轴心文明接轨”、“两种改革:从80年代到90年代”。来自基督教背景的发言学者为台湾神学院前院长林鸿信教授、台湾中原大学的曾庆豹教授、赫尔辛基大学的黄保罗教授以及复旦大学朱晓红教授,他们的发言主题为“莫特曼论自然——从‘自然的神学’到‘自然神学’”、“中华现代性的批判:中国激进主义基督教与新左派的对话”、“罗马天主教中国教会的修和之路”、“基督教视野下处于国家政权利维坦和自由主义野马之间的新左派”。同时Dennis Hollinger、Tony Lambert、Thomas Harvey、Soott Sunquist、金雁、孙毅等学者也分别在会上做了回应发言。 

 在大会最后一天8月23日的“基督教与新儒家”的对话里,来自新儒家的学者有首都师范大学的陈明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姚中秋教授、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的盛洪教授以及中国人民大学的干春松教授。他们的发言议题为“基督教在中国和谐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一个文教,多种宗教”、“天道与神意”、“康有为对于耶教的认知及其对他创立孔教会的影响”。来自基督教背景的发言学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卓新平教授、美国普度大学的杨凤岗教授、武汉大学的赵林教授以及美国创欣神学院的李锦纶教授。他们的发言主题为“基督教思想的中国处境及其文化适应”、“基督教会、民主制度、公民宗教”、“基督教在全球的发展态势及其在中国面临的文化困境”以及“中国天道观的神学诠释——新儒以外之选择”。

纵观研讨会的三天议程,再次凸显了中国神学论坛的几大特色:1、高端性:研讨会邀请了多位在各领域富有代表性的学者参加。2、对话性:注重不同学术和思潮背景人士的对话和沟通。3、广阔性:邀请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关心中国现状和发展的人士赴会。4、实效性:众多嘉宾的发言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建议和方案。还有,鉴于会议涉及的议题范围非常广,因此众多嘉宾的发言和赴会者的互动都没有足够的时间深入。不过,由于会后空余时间多,因此众多赴会者在私下又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和交流,这种状况也使得本届研讨会同以往一样呈现了会上议题广、会后交流深的特点。难得的是此次研讨会让众多关注中国发展但平常不易见面的各派人士能相聚一起深入交谈相关议题,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对于中国现状与未来发展的若干共识”的发布,这已远超越本次研讨会的意义,事实上它将是中国学术界一次富有历史意义的共识文本。 

主办方最后指出,尽管中国神学论坛有自己的信仰立场,但他们将一如既往地履行自己的使命,即在这个时代能扮演一个和平使者的角色,无论是学术界、教会界抑或是政府部门,论坛都愿意给他们提供一个对话和沟通的空间和平台。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