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0日

中华基督教高等研究院成立 致力于探索一条适合华人教会需要的神学教育之路

作者: 王璐德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5年01月09日 08:56 |
播放

当地时间2024年11月14日,中华基督教高等研究院(IASCC,简称高研院)暨拜欧拉大学中华神学高等研究中心成立仪式在美国加州的拜欧拉大学神学院举行。

当天,有来自全球各地的近80位华人牧师、教会领袖、神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出席,拜欧拉大学塔尔伯特神学院院长 Ed Stetzer 和拜欧拉大学校长 Barry Corey 在下午也分别致辞。

活动共持续一天。上午,在陈世钦牧师的开始祷告后,创办中华基督教高等研究院的三位发起人李洁人牧师、姚西伊教授和孙毅教授共同主持了主题为“何为中华基督教高等研究院”的首场座谈会。他们分享了成立的初衷、筹备的过程以及高研院的异象和目标等。

d6vrs6uhh0hn8ciyfv.jpeg
创办中华基督教高等研究院的三位发起人姚西伊教授、李洁人牧师和孙毅教授。(图:高研院官网)

三人都说到,虽然三人身处不同的地区、领域和处境,但在长时间的祷告与团契中,他们发现了一个共同的异象:上帝在这一代神学家心中,明确无误地印证了中华神学兴盛、新一代神学家崛起、建立独特的中华神学教育模式的异象。

他们提到当下的神学院很多偏离了实际应用,同时神学研究往往与教会生活的现实脱节,这都导致当下的神学教育不仅没有促进教会的发展,反而成为一种阻碍和干扰。李洁人牧师认为:我们正处在一个极端不确定的时代,全球教会正面临巨大的挑战,比如世俗化、年轻一代的信仰流失、领导力真空、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种族分裂和严重的社会两极分化等,面对当下这样一个关键时刻,他们希望成立的高研院不仅是一个学术平台,更是一项神学运动,其使命在于汇聚人才、整合资源、加强连接,把中华神学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以支持华人教会下一个阶段的发展。高研院希望这是一个集学术研究、神学教育和牧养事工为一体的中华神学运动。

三人共同分享了高研院的异象:中华神学的兴旺、新一代中华神学人的兴起和中华教会神学教育新模式的形成;高研院的使命:发起一个讲学术、教育和教会牧养连接与整合起来的中华神学运动和网路;高研院的整体目标:推动具有中华文化底蕴和适合华人教会处境的神学;探索一条适合华人教会需要的神学教育之路;实现研究中心、神学院和教会之间的有机联合,旨在推动教会牧养的发展。

姚西伊教授提到自己在香港和美国从事神学教育的感受,认为只是遵循西方古典的神学教育有很多局限和不足,东南亚面对华人教会神学教育现在也大多陷入到低潮,他认为中国教会无论从实力还是人才,各方面条件来说应当积极主动、站出来承担更大的责任,而不是像之前盲目的信任和依赖西方式的神学教育。李洁人牧师表示,他们所推动的神学研究和神学教育的运动,最终的目的是希望帮助教会能够健康的成长。孙毅教授提到,今天中国教会走到一个调整或向前展望的一个“点”;而神学教育如何陪伴中国教会走下一段的路程即促进下一轮的中国教会的复兴、并能够扮演怎样的角色,这是我们所期待的。

高研院的官网在对自己的介绍中,说到:“今天,中国教会进入了一个非常不确定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人才的培养与储备对教会在中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中国教会的神学教育严重依赖欧美、韩国和海外华人神学教育体系。虽然造就了不少人才,但问题也颇多颇大,譬如脱离中国的实际毕业生流失率高回国后不适应等等。这种状况至今没有根本的改变。近年来,一个明显的事实是,从北美到东亚的海外神学教育机构因着各种原因普遍状态不佳,再加上根深蒂固的文化和社会隔阂,已经难以承担中国教会人才培育的重任,更遑论引领中国神学教育面对二十一世纪的巨大挑战。因此,我们认为,中国神学教育的历史重任已经历史性地落在了中国大陆背景的信仰群体(包括散居海外者)的肩上。中国教会必须兴起,承担自己的历史责任,在充分借鉴国际神学教育的同时,在异象中走出一条真正适合中国教会需要和处境的神学教育之路。考虑中国教会当下的状态和未来的需要,相关努力的开启已经刻不容缓。”高研院表示他们的期待是:发展有中国深厚社会文化底蕴的华语神学(本土神学),服事中国大陆及华语文化圈的教会,并影响所处的社会文化。

发起人之一的姚西伊在2024年6月发布的一篇关于《神学教育的一种中华新模式?》(A Chinese Model of Theological Education?)也提到他对于这一愿景的期待。他写到:“随着中国教会开始应对国内外新社会常态下的少数群体和流散群体身份,其神学教育也可能很快进入一个新时代。在我看来,中国教会现在是时候批判性地重新思考当前的神学培训模式,探索一种真正中国化的神学教育方式了...中国教会不再像以前那样依赖西方的支持者。现在是中国基督徒承担领导责任,开辟自己未来神学培训道路的时候了。中国教会是否已为此做好准备?就人力和财力而言,我认为是的。”

他也提到自己所参与和推动的工作:“在中国大陆教会中,一群神学教育工作者、牧师和基督教知分子正在形成新的异象和共识,分享思想,发起项目。“ 根据他们的讨论,这种新的中华神学教育模式似乎具有以下特点:
1. 这一模式牢固地植根于圣经、历史正统以及中国和全球教会背景的福音传统。
2. 未来的中华神学教育应主要由中国基督徒主导和支持,同时继续与全球教会合作。
3. 这一模式将完全融入当地环境,并在教学和课程方面具有创新性。中华神学教育者应虚心学习全球教会及其 1949 年以前丰富的神学教育传统,跳出固有思维模式,根据 21 世纪教会和社会的现实重新构想神学教育。
4. 这种模式对建造更多的学术象牙塔不感兴趣,但始终致力于与教会密切合作并以整体的方式为教会培养牧师神学家。

在三位发起人的分享后,徐西面博士和何凯立长老宣布剑桥大学中华神学研究中心于2025年成立。徐博士作为剑桥中心的负责人,对该中心的研究范围、使命、计划等活动等进行了介绍。该中心于2025年1月1日开始启动,9月1日正式挂牌。

随后,上午的日程还包括余达心牧师、瞿旭彤博士和主持人姚西伊教授一同带领了主题为“在中华文化处境下进行神学研究”的座谈会。中国神学研究院荣休院长余达心牧师以《教会为何总是迟半世纪醒觉》为题进行讲座。他提到当下教会面临很多挑战,比如人工智能等,“当下,全人类正面对前所未有最严峻的挑战,就是人工智能的杀伤力,人的特质正面临很大的质疑,基督教的‘神的形象’还站得住?”这些是需要教会积极研究的,“教会将如何应对这挑战?我们还可以躲在四面围墙的安舒区?是否应组合跨学科的团队专事研究?以期教会有先知的锐角,向时代的堕陷、危机发出警号。”

他总结说:“最后,什么样的研究学者才能以他们的研究警醒教会与世人?总结以上的危机:人格分解。谁最能洞察人格分解文化趋势而又能提供解脱之道?具有整全人格、门徒使命的研究工作者。”

下午,方达恩董事、徐西面博士和主持人戴永富主任共同带领了题为“神学与事奉的卓越性”的座谈会。随后,戴永富博士作为拜欧拉大学中华神学高等研究中心主任,做了主题为为“止于至善:基督教与繁盛人生”的演讲,并对该中心的事工进行说明:拜欧拉中心致力于使高质量的神学研究成果得到普及的使用,因而使华人教会和基督教组织的宣教与牧养工作得到有力的提升。

随后,拜欧拉大学塔尔伯特神学院院长 Ed Stetzer 和拜欧拉大学校长 Barry Corey 分别致辞,表达了对中国人民和中国文化的深切敬仰,以及对拜欧拉大学第一个中华神学研究中心的期待。

d6vrsyd0qgwycquadv.jpeg
拜欧拉大学塔尔伯特神学院院长 Ed Stetzer 和拜欧拉大学校长 Barry Corey 分别致辞。(图:高研院官网)

现场发起人、主讲人们与出席者们就神学教育等话题展开热烈的讨论。陈世钦牧师、何凯立博士、葛牧之博士、徐志秋博士、张学峰博士、李灵博士等多位牧者、神学教育家、学者等纷纷发言分享。

当天的闭幕晚宴上,李洁人牧师再次呼吁与会者们反思这一代人的神学使命以及如何去实现。


资料来源:
高研院官网:
中华基督教高等研究院暨其拜欧拉大学中华神学高等研究中心成立
Chinasource:A New Dawn for Chinese Theology: The Inauguration of the IASCC and the Biola Research Initiative for Chinese Theology
Chinasource:A Chinese Model of Theological Education?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