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0日

“去瑞士”——“自杀” 基督徒如何安慰周围失去盼望的人?

作者: 义工 Xixi 翻译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4年10月07日 08:25 |
播放

最近,一些亲近的朋友邀请我们参加他们去瑞士旅游的团队,那是真的去瑞士这个国家去观光、徒步、吃巧克力,然后活着回来。之所以要这样声明是因为瑞士变成了一个旅行自杀的目的地。在英格兰“去瑞士”变成了一个表示要去自杀的词汇。

根据The Atlantic 月刊的一项报告里,一项刊登在《医学伦理杂志》的研究表明从2009年至2012年,去瑞士进行旅行自杀的人每年从150至200成倍的增长 。其中差不多一半的人来自德国,另有很多来自英国和法国。年龄从23到97不等,其中有3/5是女性。

患有一些非致命疾病促进了自杀行为。《新科学报》说,在自杀的人中有47%的人患有神经性疾病,但只有部分是具致命性的。风湿性或者类风湿性疾病,一般被公认为是非致命性的,比如关节炎和骨质疏松症在新的研究中占25%。

那是因为,很多人体验到一种叫做“无用”的痛苦感觉让他们选择放弃了自己的生命。正如圣若望保禄二世在Salvifici Doloris (拉丁文,意为对人类苦难的基督教义)中所观察到的,他说“这种觉得自己无用的感觉不仅消耗了他本人内在的精力,而且还看起来让自己成为他人的负担。他们为接受别人的帮助而感到自责,且在接受帮助的时候感觉自己很无用。”  而“去瑞士”能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

在我读到关于旅行自杀的的一些报道的当天,我写了一本书,然后收到一封邮件。

正如运动心理学家,贝尔蒙特修道院学院院长 Bill Thierfelder 说的那样---“带伤上阵”。

他说,“如果痛却无意义那是很糟糕的,因此好好思想 ‘我生命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什么理由可以让我生命中在或许即将面对不幸中接受痛苦?’ 如果答案对你来说不明显,那么当它来的时候你将不能承受住。而它终将会来到!

Thierfelder 让我们明白,我们生命的目标是去认识上帝,爱上帝。生命是很短的,而永恒很长。生命的目标如果不根植于永恒,在生命遇到不幸时它将会很容易枯干凋零。但如果我们生命的标杆是向着与上帝以及和他伟大的救恩目的联结,那么,正如使徒保罗写的那样:“我想现在的苦楚,若比起将来要显于我们的荣耀,就不足介意了”(罗:8:18)。

有一位因车祸导致脑部创伤的朋友从2004年就开始给我定期写信的朋友。他和他的家人住在一起,每天使用拐杖,不能开车,并且,在我们周围环绕着的世界的成功的标准来看,他拥有非常有限的前景。

他在这十年来,辛苦地面对一个接着一个的问题。然而,他写道,“在这些短暂的痛苦中我学到了很多让我整个人生有意义的东西。你不知道在2004年的那场车祸中,我不断从痛苦中学到多少东西。它们是我们在其他地方不会自发涉足学习的”。

但这些苦难我们终将要学。在此生,我们别无选择。

如果我们没带着相信上帝的供应和慈爱来到这个世界,那么,娱乐活动、麻醉的生活,或者“去瑞士”就只能我们所能有的了。

但如果同我的朋友那样,在痛苦的地方仍然能定睛于天上,相信爱我们的上帝同我们一起分担我们的苦难也邀请我们分担他的苦难。最后,上帝的喜悦、他的平安和满足就会致终临到我们。

在Salvifici Doloris 中,圣若望保禄二世继续解释道,对于基督徒来说,苦难是一种“召命”。他写道,与其解释苦难,耶稣对我们说:“跟随我! 来!透过苦难,我在苦难中成就了救恩!”。

对于那些在痛苦中盘算“去瑞士”的人,圣保罗告诉我们“在各样患难中安慰我们的上帝,让我们能用从上帝那里获得的安慰去安慰那些在困境中的人。”因此,我们可以说:(1) 困境始终会来,(2)作为基督徒的我们接受苦难并且相信上帝。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安慰那些我们周围没有希望的人。

本文由义工翻译 原文作者是James Tonkowich 阅读原文请点击此处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