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会一帆风顺,成长中会遇到挫折,会有灰心的时刻,亦会有痛苦的经历。感受不到自己的价值怎么办?缺乏自信怎么办?也许在这个时候,有着“心灵鸡汤”之称的励志书籍会成为不少人的选择。
不过当汤里兑水之后,不知营养还存留几分。北京商报近日报道,据一位出版商描述,目前市场上的部分心灵鸡汤类图书是攒出来的,“没有原创,只有抄袭,且还是互相抄,只用一天就能搞定”。
另外,资深出版人张金也透露,“这些攒出来的书虽然在作者一栏有署名,但实际上并没有真作者,只有工作室的编辑,编写过程中也没有写的流程,只是整合和编辑,当然,署名也是假的,是工作室的集体笔名”。
张金还说,攒出来的心灵鸡汤只要有一个出版社出版后,通过将内容稍微修改、拆开重组、改头换面,就能在另外一个出版社再出个精华本、合订本,以一本书获得20%的投资回报计算,最终投资回报率就能直线上升。
1993年,马克·汉森开始出版《心灵鸡汤》系列书籍,截至目前,此系列的图书已推出数百个版本,全球销售量已超过1亿册。其衍生产品更是充斥着微博、空间等网络的各个社区,可见其受世界人民的欢迎程度。
心灵鸡汤,百度有云:“充满知识、智慧和感情的话语”,柔软、温暖,充满正能量。可以怡情,作阅读快餐;亦可移情,挫折、抑郁时,疗效直逼“打鸡血”。
在快餐化、碎片化阅读的时代,许多人往往寄望于从三言两语的段子中获得心灵的慰藉和解脱。不过,也有人认为心灵鸡汤是毒药,亦有人持中立态度,认为内容不同,效果因人而异。
但是,这些不求论证,不求缜密思维、只求最直接地改变读者对于世界的看法的所谓鸡汤,往往只能一时刺激人的感官,一次转发、一次阅读,眼前一亮过后,过目即忘。
笔者想到圣经中有一位撒玛利亚女人和耶稣的对话。那个女人中午出来到井旁打水,耶稣对她说,“凡喝这水的,还要再渴。凡喝这水的,就永远不渴。我所赐的水要在他里头成为泉源,只涌到永生。”
耶稣还曾对跟随他的人说,“我就是生命的粮,到我这里来的,必定不饿;信我的,永远不渴。”
从某个角度看,人一直在寻找着满足,喝心灵鸡汤只是其中一个表现而已。身体每天都需要吃饭喝水,同样,心灵也需要得到力量。如果心死了,身体也就如同死了一般。那些自杀的人,绝大多数并非身体得了绝症,而是内心变得绝望了。
人们希望找到价值感、归属感、安全感、人们渴望得到情感的共鸣、理解、安慰。人在哪方面有缺失,就会渴望在哪方面得到满足。像那个撒玛利亚女人一样,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常常到井旁打出那能够满足我们需要的水。
不过,这种种的心灵诉求似乎很容易满足,但同时很容易失去。就如同耶稣对那个女人所说的,“凡喝这水的,还要再渴。”之所以再渴,因为生命中没有活水的源头。
上帝在创造人之前,就已经创造了可以满足人身体需要的食物。但是去读圣经创世纪的时候,会发发现人的身体和动植物都是用尘土造的。但是人与动植物不同,上帝还将他的生气吹进了人的鼻孔里。圣经称人是有灵的活人,而这灵来自于上帝。
身体得到了饮食就满足了,但是灵魂渴慕的是爱和真理。每个人想要认识自己,认识这个世界,想要活出自己的应该有的价值。心灵鸡汤有时带给人一种看世界看自己的积极视角,有时带给人一种情感上的安慰,本质上是在尝试对生活做出一种解释,并指引前进的方向。
但结果往往是眼前一亮,过目即忘,究其根本是因为其内容没有真理的根基。就如同一栋房屋没有地基一样,虽然看似美好,但是经不起大风大雨的击打。
中国儒家提出“格物致知”,即探究事物本质和原理,从而获得知识。如今的时代,人们很难安静下来真正去查看自己的内心,只是当自己出现问题时,才急急忙忙去寻找答案。对于心灵鸡汤,人们并不在乎其出自何方,只要能够满足当下即马上饮食。
如果你知道所订的盒饭是在不卫生的条件下烹饪的,即使卖相极其好看,你也必定会怀疑这样的食物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同样,如果你知道所喜爱的心灵鸡汤是通过互抄而攒出来的,那么岂不亦当反思这汤的营养吗?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