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站在十字路口的中国基督教该何去何从?6月12-13日,第九届近代中国基督教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于香港浸会大学圆满落幕。此次大会围绕“1949年后的中国基督教”展开丰富精彩的讨论,数十位学者分享了他们的研究成果,让大家对近代中国基督教有了更清楚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在为期两天的研讨会期间,除了美国普渡大学社会学教授、中国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杨凤岗教授与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神学院院长邢福增教授,分别作了“处在十字路口的中国基督教”与“中国基督教史的1949年分界”的主题讲座外,还有其他39位学者分享了各自论文研究成果,因为内容丰厚,便采取分组讨论形式开展。
此次学者们的论文题目紧扣近代中国基督教史的发展与现状,其中包括基督徒如何应对当代的宗教政策,香港华人基督教联会的创立及意义、1949年的小宗派研究、基督教对当代“中国梦”的体认和回想、新时期诗歌中的基督宗教意象、当代中国基督教的本色化等,此外还特别针对一些区域进行研究,例如福建、浙江、四川、青海等地的基督教史。
在6月13日,大会的闭幕式上,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院长、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梁元生教授总结发言说,从1999年开始,两年一届的研讨会已经来到第九届,今年研究的主题是1949年后中国基督教史,换句话说历史已经走到了现代,来到了“十字路口”,下一次就是第十届,意味着一个新的开始。
历史除了纵向研究外,还可以横向研究。梁教授建议第十届研讨会可以研究华人建立移民教会的情况,这可谓是千姿百态,讲到这里时,梁教授会心一笑,表示期待第十届能听到各位学者对此话题的研究和讨论。
值得一提的是,每一届研讨会都会向一位在基督教史研究方面有卓越贡献的学者表示致敬,今年致敬学者是台湾国立中央大学历史研究所的王成勉教授。王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基督教史研究,成就卓越,出版了十几本著作,对于政教关系本色化的研究做出巨大贡献。
1984年王教授从美国返台后,组织台湾学者、学生一起从事教会史研究,1986年后开始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并为推动台湾学界对基督教史的研究不遗余力。作为一名基督徒,王教授对信仰追求的热心感动了不少年轻的基督教学者。
经过数十年对基督教史的研究,幽默风趣的王教授首先肯定了此次研讨会学者们的论文研究成果。同时,他也表示在台湾基督教史研究呈现出青黄不接的现象,所以他致力于培养年轻学者,尽全力推动年轻学者研究会,读书会等工作,希望这样宝贵的研究能继续传承下去。
王成勉教授在研讨会的闭幕式致辞。(图:基督时报/施迦南)
他也强调,研究基督教史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要实际进入教会里面,了解他们的宣教、牧养、教会牧者、领袖真实的生活等。
此外,王教授还特别提醒学者们研究教会史的特殊性,尤其是对宗教文本的解读,他表示不能凭字面意思和感觉来理解,在谈到如何看待宗教文本时,王教授说,“宗教文本应该注重怎么看待人和神的关系,讨论其价值是什么。对于宗教文本的特殊性,要建立一套衡量宗教文本的标准。才清楚如何更好衡量教会,有学者用非盈利组织来看待教会组织,觉得这样不太合适。”
有了衡量的雏形以后,王教授提醒还要注意到人性面,也就是需要注重教会牧者、领袖们如何将信仰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带来了哪些改变和影响,否则不足以显示出基督教史的特性。
另外一点很重要的是,王教授解释,“如果把基督徒只是用数字来衡量是很危险的。1949年至今,虽然有几千万基督徒,但这些人是不是都有同样的教会观、是不是有同样的社会参与感,是不是对教会宣教有使命感,这些才是衡量基督徒最重要的标准。”
最后,王教授劝勉说,“福音需要跟时代互动。”
此次研讨会的精彩内容 欢迎待续······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