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岁来中国,52岁于中国逝世埋葬在澳门,英国传教士马礼逊(Robert Morrison)短暂的生命却在中国基督教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不仅是第一位来中国传福音的基督教传教士,而且还在多方面有首创之功,因着他,中国出现了第一本中文圣经,第一所现代学校,第一份报刊杂志,第一座西式医院,第一位中国基督徒,第一个本土传教士……
在小而富裕的澳门半岛上,高大的哥特式教堂随处可见,有的甚至被列入历史文化遗产,如常常门庭若市的大三巴牌坊(圣保禄大教堂遗址)。相比之下,马礼逊纪念堂显得小巧而沉寂,正如这位第一个来华的基督教传教士一样,默默无闻将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中国,最后埋葬在这片他深爱的土地上。
澳门大三巴牌坊(圣保禄大教堂遗址)。(图:基督时报/施迦南)
马礼逊教堂特色
“马礼逊教堂”顾名思义该教堂是为纪念马礼逊而命名,由英国东印度公司于1821年建立,曾于1922年重修, 是澳门第一座基督教传道所,如今已为“澳门历史城区”一部分。该教堂坐落在与东方基金会新会址相连的墓园(现在的旧基督教坟场)内。
马礼逊教堂的标牌,刻有参观的开放时间。(图:基督时报/施迦南)
当基督时报的同工沿着路边的指示牌走进大门时,一幢淡雅的白色建筑映入眼帘,这所罗马风格的小圣堂面积约80平方米,一层高,平面长方形,窗门为拱形设计,别具匠心,室内装饰简单整洁,置有十几张长藤椅。顶部保持着年代久远的屋梁,屋椽与几把长吊扇,十分别致有趣。
教堂门前亮有别致的小圆灯,周遭环境清幽脱俗,繁茂的大树与屋顶的花型十字架相映成趣。
教堂正面画窗上刻画了一本圣经的图案并写上“太初有道”的字样,在圣坛的两旁,分别放置纪念占士安迪葛及亨利马基臣的纪念碑。走近台前,迎面扑来百合花的芳香,给这座古朴沉静的礼拜堂增添了些许生气。
教堂前方左右两边的墙面上贴有马礼逊的照片及其生平简介,以及他对中国所做的贡献等。教堂虽然不大,但令人充满神圣感的同时也不失温馨,它的存在见证着马礼逊为中国福音愿意牺牲自己的爱。
当坐在安静的教堂里的藤椅上,思绪便被拉到这位传教士在华的种种经历。那个年代,需要漂洋过海历时数月才能到中国,不仅有着异国语言、文化交流的障碍,而且在对基督教并不开放的中国传教,艰难可想而知。纵使有艰辛、有挣扎、有痛苦、有疲倦,有灰心和失望,但流泪撒种的必欢呼收割。因着马礼逊的坚忍和服事,一个个美好的福音果实留下来。
马礼逊来华经历 辗转波折抵达中国
1782年,马礼逊出生时,正值英国致力开拓航运、殖民地和对外贸易的时代。然而,那又是 一个冒险的年代,充满着各种机会。
出生于英国那森伯兰郡(Northumberland)的马礼逊,父亲来自北方的苏格兰,双亲均是敬虔的基督徒。少年时候的他,放任妄为,几误入歧途。早年曾在一母舅的工厂做木屐铁圈工作,又曾加入旅行剧团,周游各地。重生得救后,勤读圣经,参加聚会,探访病人。17岁时有机会阅读当时两份有影响力的宣教杂志,内心萌生到海外宣教的渴望,只是他是八兄弟姊妹中最幼的一个,母亲最为宠爱;所以母亲去世后,才为未来作宣教士准备一切。
1804年,他申请加入伦敦传道会(The 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很快获得接纳。马礼逊本想加入一个非洲宣教队伍,其后有多项印证,向他指示神是要把他安排到中国去。
马礼逊接受了到中国的挑战。下一个问题是如何前往中国。当时,中英贸易是东印度公司的专利。因为利益关系,该公司不愿意用旗下船只接载宣教士到中国,中国也不欢迎西教士。马礼逊唯有取道美国,转乘中立国的船只,环绕大半个地球才能到达中国,行程亦要花上九个月。
1807年9月马礼逊抵达广州,当时的马礼逊才25岁。
传福音的艰难环境
那时,中国政府对外人行使许多严苛规条,外国人只许留在特定地方,即广州城外珠江北岸一小块区域。在那除英国外,还有美国和荷兰共13个洋行。广州“十三行”即是这些洋行的遗址。洋行雇员的女眷亦不许住在广州,外商只好将家眷安置在当时中葡共管的澳门,但进出澳门都要缴纳苛重的人头税。外人又不许学习中文,违者学生和老师都会定罪。在此排外的心理下,传福音更是严格禁止。
所以,当时马礼逊只能居住在澳门,来到这个城市的时候发现澳门原来是天主教盛行的地方,并且天主教不喜欢基督教,因为基督教是新教有很多改革……他知道自己不能在这里公然传教,那时,他在日记里记着:“每天都很艰难,这个任务很艰辛 ”,但他最后还是希望,神可以保佑他做些事。
受聘于东印度公司 出现转机
就在他彷徨不知所措的时候,事情出现了转机。年轻的马礼逊被东印度公司的高级管事看中,并把他的女儿嫁给了他。1809年2月20日是个大喜日子,这一天马礼逊与住在澳门的玛丽小姐结婚,随着这段婚姻的收获,马礼逊也被委任为东印度公司的中文翻译员。他也因为这个身份,比较方便的往返于澳门与广州之间。
公司其实规定不准许他传教,他就偷偷的继续把圣经翻译为中文,同时也印一些圣经单张,他令东印度公司投资买印刷机让他印刷,他也学中文雕版。学会了中文雕版的马礼逊迫不及待的立即开始了他在澳门居所内的圣经印刷。
当然,同时受聘于差会及东印度公司,身份角色冲突,容易受到猜疑;但马礼逊已有心理准备,为了留在中国,完成使命,只有这样做。
加入东印度公司果然受到差会的质疑,马礼逊唯有写信给差会解释。他说:“我将我受聘的种种理由奉告:1、令我可以安全留居此地(得公司名义之掩护);2、此职务大有助益于学习中文;3、所得薪金可以减轻英国教会在传教工作上之经济负担;4、也许可令东印度公司的董事们不再仇视传教士,因为传教士现正为公司服务。”
在实际生活上,马礼逊还要忍受另一种烦恼,就是公务及事奉繁重,而圣经翻译却是他的首要任务,还要编写介绍信仰的小册子和单张。此外,他又负责编写《华英字典》,和一些有关中文文法的书籍,以帮助西方人学习中文;所费心神,实在不少。
马礼逊像铁人一般,勤奋埋首工作与服事,每天十多小时,渐渐受到本地人爱戴,称他为“马老师”。不过,马礼逊心感“一心事二主”之难,盼望到南洋一个较自由传福音的地方事奉。主听了他的祷告,1813年,他的同工米怜牧师和夫人安抵澳门,从此成为马礼逊生活、工作和属灵上的知己好友。
由于澳门禁止米怜牧师居住,马礼逊就差派他们往南洋一带,顺道携带翻译好的新约圣经2,000本、《真道问答》5,000本及其他宣道小册一万本,在华侨间散发,并寻觅适合作宣教总部的地点。米怜夫妇后来在马六甲建立了“恒河外传教会”,在马六甲、爪哇、安保拿、槟榔屿及新加坡一带,做了很多福音工作。在马礼逊的倡议下,米怜在马六甲创建了英华书院,自任首任院长。书院兴办印刷业务,出版传教期刊和书籍,在传教及培训人才方面,均开创了新局面。
福音果实接踵而至
马礼逊一心只希望中国人信主,印刷书刊只视为一种有效的传福音工具,绝没想到对中国近代的报刊及印刷业,起了发扬及推动力量。马六甲的传福音基地出版了基督教第一份期刊《察世俗每月统纪传 》(The Chinese Monthly Magazine),米怜创办,以报纸形式出版,是中国近代报业的先驱。马、米二人又自资出版了英文刊物《中印拾遗》(Indo-Chinese Gleaner),在欧洲发行,介绍中国、南洋一带的福音需要,在欧洲甚受好评。马氏在澳门亦自行出版不定期护教刊物,担任中国第一份英文报纸《广州志乘》的撰述员,在他的专栏内传福音、论述宗教道德,甚至言论自由。
虽然马礼逊在一个天主教的城市中艰难地传播着基督的福音,但上帝还是给了他令人欣慰的回报。来华七年(1814年)终于有了第一颗“福音果子”, 在马礼逊家中协助他印刷圣经的仆人蔡高耳濡目染之下做出了人生重大的决定。就在当地一个亚婆井旁,在金色的夕阳下蔡高受了洗礼,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基督徒,后来又在1823年按立了第一位华人牧者梁发牧师。
马礼逊来华传教,由于家眷不能留在广州,经常要受分离之苦;没有家庭生活,经常担心妻儿的情况。他的第一个儿子,出生后不久即在澳门去世。妻子玛丽体弱多病,所以有六年时间,要携同两名子女回英养病。1812年,她返到马礼逊身边后未几即与世长辞。再过不久,其好友兼“战友”米怜亦逝世,成为他一生中极艰难的时刻,因为不但丧失了伴侣,也失去了同工。
1824年,马礼逊来华16年,得以回国。在英国两年,马礼逊推动设立东方语文学校,又提倡组织妇女传教工作促进会,差派未婚妇女到外地宣教。马礼逊亦不时就中国问题发表演讲,及教授中文。南北奔走,风尘仆仆,以口以笔为中国的传教事业呼吁。
1826年马氏举家返华;马礼逊知道东印度公司一日享有对华贸易的专利,英国的宣教士都不能来华,于是写信给美国公理会的国外传道会,呼吁他们差派宣教士到中国来。也许神的时间亦到,要增派祂的仆人来华,在马礼逊写信前的数星期,该会在纽约开会,并募捐了一笔巨款以备差派传教士到中国。再后来,美国的差会真的差派了裨治文及雅裨理两位牧师到华,他们在中国各有成就。
为华福音工作鞠躬尽瘁
马礼逊立志要死在工作岗位上,在他日夜辛勤工作之后,一系列倾注他一生心血的翻译、编撰的著作也相继完成。《华英字典》是全世界第一部中英文字典,在澳门印刷,由东印度公司印刷出版。之后,马礼逊还出版了《中文圣经》,独自编写了《中国一览》、《广东省土语字汇》(1828年)等近代早期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的重要作品。
1834年,52岁的马礼逊身体已呈不支,第二任太太亦体弱多病,必须回国休养。马礼逊虽然依依不舍,亦决定送妻儿回国,自己和大儿子马儒翰则留在中国。
7月28日,马礼逊陪同东印度公司的代表与中方开了一天的会议,他感到疲惫不堪,高烧不退,3天后不幸离世。
如今,这位英国的传教士和他前妻及儿子的遗体依然埋在澳门基督教墓园的土地里,永远的留在了中国。
马礼逊和前妻及儿子的遗体埋在澳门基督教墓园的土地里。(图:基督时报/施迦南)
马礼逊作为中国福音的“先锋人物”在一个不平凡的年代开展宣教,他留下的宝贵遗产《中文圣经》及《为华英字典》为后面的宣教士来华,以及福音的传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正因为有了前辈们的牺牲和奠基,才有了我们如今福音的发展和复兴。在他们美好故事的激励下,如今作为中国基督徒的我们岂不更应该为福音献上自己的一切么。
“马礼逊”作为第一位来华传福音的基督教宣教士,永远值得我们缅怀和纪念。
澳门基督教发展历史
承接着马礼逊的宣教步伐,在历史上有许多别的新教教会传教士受了马礼逊的影响而来到澳门传教。1834年,马礼逊逝世后,1837年美国浸信传道会来澳传道,1840年分别有圣公会等差会来澳门传教。1842年香港开埠后,教会纷纷迁往香港。
进入20世纪,开始有华人教会在澳门建立。1904年,澳门浸信教会创立;1906年,志道堂于黑沙湾建堂;1927年,浸信教会购得白马行现址;1938年,圣公会在澳门开展工作。直至1950年代,澳门基督教约有五间堂会,包括:澳门中华基督教会志道堂、澳门浸信教会、圣公会圣马可堂(1949)、宣道堂(1950)、金巴崙长老会(1950);八十年代,增加至20间;九十年代,由于香港与海外传教团体纷纷来澳,教会剧增至五十多间。
现在,澳门的基督教宗派主要有:中华基督教会、浸信会、圣公会、宣道堂、宣道会、浸信宣道会、神召会、协基会等。目前澳门基督教约有70间堂会及约60间机构,教牧人员逾100人,居澳信徒约6000人,经常参加崇拜者约4000人。
同时,澳门基督教会对教育和福利事业十分热心,基督教团体开办的中学有四间,均设有中学、小学和幼稚园;另有四间小学和附设幼稚园,一间特殊教育学校,学生总人数约有10,000人。此外,还有五所圣经学院或培训中心,两间基督教书店。澳门基督教团体设有七间社会服务机构,提供青年社区中心、扶贫、青少年、家庭、劳工、慈善和教育等多种社会服务。同时,另有五间专门事工机构,为监狱、医疗、戒毒及露宿等有需要者提供服务。
澳门基督教联会为基督教最大的联合组织,1990年成立。联会每年均举行联合晨曦崇拜、基督教文化节、差传大会、培灵会、佈道会、圣诞报佳音等大型公开活动。此外,各主要宗派均设有联合组织,包括:澳门浸信联会、宣道堂港澳区会、宣道会澳门联会、圣公会澳门传道地区办事处等。
现时在澳门活动的基督教组织包括会所在香港,但在澳门开展活动的基督教会已经有:中华基督教会志道堂、圣公会圣马可堂、澳门浸信教会、宣道堂总堂。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