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2日

福音时评:雾霾天下 从心灵呼唤一片纯净蓝天开始改变!

作者: 王新毅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5年12月01日 16:23 |
播放

121日的清晨715,笔者从北京三环附近的住宅小区出来,十分诧异我是不是今天出门前看错表了:昏黑一片,看上去很像还不到凌晨5点的样子,同时带有些许黄沙色的重度雾霾让我不禁打了一个寒噤,路灯照射下的马路仿佛晚上10点多的场景。


北京三环内的马路上。(图:基督时报/王新毅)

公交车路过北京最繁华的路段:央视大楼、国贸和商务中心区,你唯一可以看到的是重重的雾霾遮掩了这一切的繁华,留下的只是人心长期面对此问题毫无改善之后的麻木,仿佛视而不见一般。


在马路对侧的北京的繁华中心之一:国贸。(图:基督时报/王新毅)


北京繁华的商务中心区一角。(图:基督时报/王新毅)

人们依旧如同往常一般地挤地铁、上班、上学,从表情上看不到任何不满、生气和愤怒,只是一脸的麻木和如常。路上看到两个小学生竟然连口罩都不带,我不禁内心责怪旁边同行的家长的淡定。

时间一点点临近正午,但反而仍旧看不点定点太阳光,反而是雾霾愈发严重让人心不仅颤抖。朋友圈里陆续来了消息,彼此热议今天的PM2.5已经严重爆表到2242,应该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次。

然而这一切换来的回应无非就是橙色警报的提醒而已。

同一天,巴黎气候大会在遥远的欧洲举行。我不知道最终争议迭出的巴黎气候大会最终会达成怎样的决议、中国做出怎样的国际承诺。但说实话,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普通的中国人,我由衷觉得:即使不考虑国际声誉,仅仅从国内普通大众最普通的健康生活的诉求而言,中国需要切切实实承担起自身的责任,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

仍旧记得今年228日,柴静的《穹顶之下》曾经带来的全民热议,然而一切都如潮水一样,来也容易退也容易。9个多月过去,看上去情况丝毫未有任何改观,甚至更为恶化。

面对问题,我们国人往往选择的态度是故意漠视或者无视,仿佛把头扎进沙土里面的鸵鸟一样;或者选择放放空炮,或者许下一堆空头支票或者大声骂娘、或者搞点幽默段子;但没有看到切实地动作,无论是呼吁方面还是改善方面,我们都仿佛只是做做样子。

所以,这样的日子久了,大众的心理只能是麻木到骨子里面的忍耐和无声,因为内心认定了无论是呼唤还是操作方面,反正都没有听、没有人看、没有人跟着一起做,所以一个个人因为内心是孤岛,所以让我们生活的城市也成了一个仿佛被废弃的孤岛一般。

我观看窗外的雾霾天,心想地狱也不过如此吧:没有清晨、没有正午,从早到晚都是暗无天日、毫无光彩而又看不到改善的盼望,只能祈求赶快老天爷刮一场大风或者下一阵大雨。或者电影中的世界末日景象也不如眼前看到到的如此真实吧!

人类自身的罪,无论是我们对自然、还是对邻舍,活生生让我们生活的环境变成了如此这般地不堪入目。

盼望上帝的恩雨更大的降下,临到我生活的这片可怜的土地!盼望国人的心被如此的雾霾而刺痛,从麻木转为真正去呼喊、去行动!

从我们的价值观改变开始吧!的确,国家需要经济、个人需要钱,但是其实人需要的很简单:清洁的空气、水、食物,还有彼此朴实而良善的关系。当连这些最基本的都无法给予时,我们谈什么富国强民呢,又谈什么“仓廪实而知礼节”呢?无非都成了一种镜中花水中月而已。

事实上,当我们每个人都渴望一片纯净的蓝天胜过金钱、物质、权势等时,才可能有这样的现实临到。而这需要我们人自身回归到我们对人性本质的呼唤上,身处物质洪流下的我们把太多的世俗欲望摆在了最朴实的需要之上。我们以为金钱的增添、购物的充满、高高的地位.....比我们人性最朴实的需要更重要,一步步让我们和我们的社会滑向今天的困境之中。

在最著名的作家切尔金的《魔戒》小说系列中,他创造了一个非常奇幻的世界,其中精灵和人类是宇宙中最高主宰(如同圣经中的上帝)所创造的孩子,说到精灵他说因为他们醒来第一眼看到的是星空,所以这成为他们最真切的渴望。我相信地上的人类也是如此,因为上帝创造我们最初就是生活在一片纯净的蓝天之下的生物,因此对于蓝天的渴望根植于我们每个人心灵的深处,这不仅仅是一种身体的需求,更是我们灵魂对于纯洁和自然的向往。而当我们背离此点,想用其他来满足自己时,创造一个纯物质化纯人工化的世界时,灾难就开始了,最终它会变成一块无比沉重的石头砸在我们人类自己身上。

海明威问到“丧钟为谁而鸣”,在笔者眼中,雾霾不是A或者B等哪个单人或者单个团体的罪孽,而是我们所有生活在其间的每个人都有责任。也唯有靠我们生活其间的每个人价值观的改变、生活的改变,真正去承担起你改善环境和社会的责任,才最终带来雾霾的消散。

2015121日,愿这一天成为警钟,敲响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心灵!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