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2日

神学研经:从圣经中的“末日”谈起

作者: 作者 :A Seed | 来源:基督时报 蒙允转载 | 2016年04月18日 09:59 |
播放

一提起末日,我们马上会想到地震,宇宙崩溃,巨大的陨石纷纷从天而落,洲际战争等等,整个世界大动乱,新天新地要诞生等等。我还记得20世纪末,有人作了不少关于末日的预言,基督徒特别有某种危机感。直到现在,政体变革,环境污染,气候变暖…,大家还是幻想多多,就查考启示录,要知道将来如何。

圣经学者们也研究启示录,要知道作者的意思到底如何。他们对启示录归纳出几种不同的解经方向,我曾经介绍过一点1。把启示录当作预言末后审判的日子,这是千喜年主义的解释,但是启示录也可能只是用象徵性语言来描述善恶之争,其中所描述的事件在历史中已发生。

今天想到要看看赖特博士如何解释启示录,从网上找到一篇他的文章,Apocalyse Now?从标题就知道他不赞成千喜年的解释。他说把太阳月亮变暗、星星从天坠落等等按字面理解是误会。在距今四个世纪以前,还有人必须小心给信徒解释,当耶稣说他是“羊的门”,不代表耶稣是挂在折页上转来转去的木头板子,或者当耶稣说“这是我的身体…这是我的血”,不要按字面理解。现在我们大多已经比较了解,很多都是象征性的说法。

现代很多学者使用apocalyptic这个字来形容某种特定的文学体裁,叫作“启示文学”。赖特举例以赛亚13章的例子说,“天上的众星群宿都不发光;日头一出就变黑暗;月亮也不放光。…必使天震动,使地摇撼,离其本位」等等,以赛亚形容的是巴比伦要被毁灭,再也不被重建等等,可日月天地若果然都毁灭,地上的人岂不是都要遭灾,哪裡还会有人为巴比伦的命运震惊,或所应许的以色列民归回得安息的日子呢?这句话不能按字面去理解。以赛亚用了启示文学的笔法。

新约中也有启示文学的笔法,比如歌罗西书2章,保罗描述神“将一切执政的、掌权的掳来(赖特翻为God disarmed them),把他们公开示众,就仗著十字架夸胜。”耶稣钉在十字架上死了,怎么还能夸胜呢?是世上那些家伙以为胜了犹太人的王,在欢庆。但保罗的话意味深长,不能只看字面。

在启示录中,18章说“巴比伦大城倾倒了!倾倒了!成了鬼魔的住处和各样污秽之灵的巢穴…列国都被她邪淫大怒的酒倾倒了”这巴比伦当然一看就知是隐喻,但作者用这城来指谁呢?古今中外不少解经家都认为是指罗马帝国,可是也有人争辩说这城是耶路撒冷,公元70年她的被毁就是倾倒。赖特说,启示文学就是这样的,采用生动的语言来描写作者想说、大概听者也能意会的事件,可惜时代变迁,不同地区文化的人就很难明白了。

咱们如果照字面理解保罗的话,那耶稣就没有钉死在十字架上,反倒从军事上胜了彼拉多、希律王、和大祭司等人。而且,无论约翰说的“巴比伦”是指哪个城,那肯定不是说巴比伦。赖特指出,昨天的字面描述到今天可能会成为隐喻,而明天这字的意思可能又变了,情况总是这样。没有人能够把整本圣经都按字面理解,也没有人能够把它全部当作隐喻,我们都不能僵化地解经。

比如,但以理7章说“有四个大兽从海中上来”,那“兽”和“海”都是隐喻(“兽”是人间的帝国,“海”是邪恶的源头),而数字“四”要按字面理解。当他说有个“小角”说夸大的话,最后这角与圣民争战赢了,这“小角”是隐喻,而争战要按字面理解。了解隐喻必须参考当时的文化背景,赖特说20世纪的人如果按照自己的文化符号来幻想启示录,就会把人都搞糊涂。

启示文学的语言在圣经中常出现,约翰的启示录中有不少,这本身不是问题。问题在于从这裡衍生出来的末日主义,即apocalypticism。末日主义解释启示文学语言的时候,总是按字面来猜测将来要发生的事,比如教会信徒的“被提
”。这观点的特点包括,相信除了自己所属的这一群是“称义”的之外,别人都是罪人,在末日的灾难中要被除灭。这很有问题。

赖特博士不赞成末日主义的解经,因为无论在东方教会还是西方教会,它比较容易产生很类似的狭隘的极端主义情结,也倾向于按解经细节的不同而分裂成更多派别。在美国有现代的案例为证,不是好见证,只会使人产生排拒感。前次教宗说得不错,无论什么信仰,极端的基要主义都会造成仇恨和悲剧。所以,咱们不如透过知识普及来消除极端主义。

极端主义的解经自然有“圣经根据”。比如彼得后书三章中有末后天地将被火烧尽或鎔化的话,不少人相信应该照字面理解。我们知道主耶稣说祂要再来,如果到时有形质的真的都要被“烈火”销化,信徒的圣洁和敬虔还会有什么意义呢?赖特说那句话中的“烧尽”,按照经文考证研究,很可能本来应该是“显露”,也就是说,经过某种“大火”,地和其上万物都必“找到/显露”出来。我们怎知这在天上燃烧的大火不是形容神的审判呢?圣经别处都没有提过大地在末日要被烧尽。

同样,如果耶稣“驾云降临”不按字面理解为从天上某处飞下来,那我们很多人都相当惊讶—应该怎样理解圣经中这样的话呢?我们所接触到的所有向我们传福音的宣教士、神学院,似乎都是这样理解主“再来”的。赖特争辩说,圣经中的“天”和“地”很多时候不是指物理空间中,一个在我们上面,另一个在我们下面的地方,乃是神所创造的两个不同维度的世界。也许我们需要再好好看看这些话,了解如何盼望耶稣的再来。

我想赖特说得有道理,圣经中的启示文学用天地来形容历史事件的重大意义,把天上世界和地上世界联繫在一起,而末日主义却把天上世界和地上世界强行分开,表达出一种天为善、地为恶的二元对立情绪。


附:N.T. Wright的文章:Apocalypse Now? 


文章刊登于“信仰百川faith100.org”,首载自http://seminary-students.blogspot.com,基督时报蒙允转载,不拥有版权。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基督时报保持中立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