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上海慷慨地给与了犹太难民庇护,谱写了两个民族之间友谊与爱的赞歌。
参观纪念馆,随着讲解员的解说从一个展览馆走到另一个展览馆,看到的是犹太人的感恩,对生活的盼望和积极,对神的敬畏和虔诚。即便是事隔70年之久,上海曾对犹太人有过的帮助,他们依然铭记在心,感恩在心。
整个犹太馆的展出,不单单只是历史记录,也是真实的故事——犹太人在这里传承着自己的信仰,带着感恩与积极的心努力生活,并在这里留下来他们的点点滴滴。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正门
大门旁的铜像,各自代表着信仰、苦难、光明、爱、坚定和希望,以及被纳粹屠杀的600万犹太人。
上海名单墙,迄今为止有13732个名字刻在墙上,但并不是都正确,也不完整。
摩西会堂正门,一楼是祷告的圣殿,二楼是女人和孩子的聚集地(从旁边的楼梯上去)。
摩西会堂旁边的咖啡厅,屋檐下的几个招牌是从70年前犹太人开的咖啡馆上取下来的,至今保存完好。
会堂与后面的居民楼融合在一起,是早年犹太人和上海当地人混合居住之地。现今住着上海老一辈的居民。
七盏金灯台。据说在犹太人家里,日常都会点这种七盏蜡烛的灯,节期时会点九盏。
当时的犹太人渡海来上海时,每个人除了限量的行李外,只能携带极少额的钱币。因此较多犹太人会选择购买大额的船票后,上船退了找差价,或者携带好的相机等物,到上海来典当。(左下角为当时使用的船票)
犹太人从自己家园出发到上海的航海路线图。
犹太人在上海的住处极为拥挤,通常是一家人7-8口挤在一个房间里。但他们仍然感恩有栖身之地。
根据犹太人的生活习惯所模拟的“犹太人起居室”模型。
书柜里的藏书至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犹太人离开前托上海朋友保管,此后经历了两战一革命,奇迹般的存留了下来。
其中一名犹太人与上海的一位姑娘相爱,经历了家人的阻拦后终于走到了一起。
犹太人在上海创办学校。据说当时就办了学前教育和小学,并没有中学高中等。令人费解。
在当时上海人也身处水生火热之中。有一位上海女士以卖米糕为业,所得钱不多,且每天都给一位犹太人米糕。这件事至今被那位犹太人深深纪念。
在当时,很多国家都向犹太难民关闭大门,唯何凤山博士签发了千张生命发通行证,拯救了无数犹太人的性命。
犹太女人的婚纱,曾有一对母女两代都穿过它在上海举行婚礼。后被纪念馆收藏。
摩西会堂一楼门口悬挂着的棒状东西,里面是一段妥拉经文。犹太人的习惯是把这样的经文放在门框上,在进入时触摸或亲吻它,相信会给自己带来祝福,驱除灾难。
会堂一楼的诵经台和约柜。目前约柜里摆放着的是羊皮卷记录着的摩西五经。
会堂门口的留言板,上面用各个国家的文字记录着对会堂的观后感。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