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四福音将耶稣传道的3年生涯很详细地记载了,关于耶稣所行的神迹奇事,他所传过的福音,医治过的病人……但耶稣仅仅只是做了福音书里面所记载的这些吗?不,耶稣做了很多的事情,只是并不都将它们记录在圣经里面而已。
宾虚——一个与耶稣同时代生活着的人,他的一生也堪称为传奇。从富翁到奴隶,从温柔到仇恨……在他还是身价万贯时,耶稣正默想着父神的话语准备开始事工生涯;在他被仇敌诬陷一夜之间成为奴隶时,耶稣已经开始呼召门徒们;在他被仇恨蒙蔽了双眼终日思索复仇时,耶稣正用慈爱传讲着天国的福音;当他最终想到那有过一碗水之恩的人而去寻找时,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宾虚是犹太人里面的富翁,住着带喷水池的大房子,穿着绫罗绸缎,家里奴婢成群,看上去一切都是如此的美好。梅瑟拉是罗马人的官,他希望幼年的好友宾虚能帮助他,借助宾虚在犹太人里面的影响力,来说服犹太人在罗马人面前屈服。有着强烈民族意识的宾虚断然拒绝了梅瑟拉的要求。
此后,罗马的总督来到宾虚生活的城市,宾虚和妹妹站在屋顶观看时,瓦片掉下去砸在了罗马总督的头上,使他身受重伤。梅瑟拉借此机会将宾虚判罪入狱,又将套上枷锁的宾虚与其他奴隶一起,由罗马官兵带着前往战舰。一路翻山越岭、过江河、走沙漠,终于在进入一个新的城市时,嘴干到裂皮的奴隶们不顾罗马官兵的鞭打而往水井边拥挤。
罗马官兵毫不留情地抽打他们,甚至故意打翻宾虚的水,不许他解渴。宾虚虚弱地倒在地上,他感到很绝望,他不知道谁能来帮助他,这个时候他只能动着干裂的嘴无声祈求:上帝,请帮帮我……
一道身影走了过来,将水温柔地浇在宾虚的头上,打湿了他的脸,使他清醒。又将水递到他的嘴边,喂他喝下。宾虚抬头看时,一瞬间愣住——这人太年轻了。但他却又不畏惧罗马官兵,甚至罗马官兵还惧怕他,不敢对他使用鞭子。
这碗水给了宾虚生存的希望,让他在绝望中看到了一丝盼望。因着这碗水,他有了活下去的勇气。宾虚被送到战舰上,在一次战乱时救了战舰的指挥官,成为了他的义子。再度以罗马贵族身份回来的宾虚找到梅瑟拉,与他在赛马竞技场展开生死较量,最终取得胜利。
整篇文的基调,好像都在围绕“宾虚复仇”。从一开始宾虚和梅瑟拉的相遇,到被诬陷成为奴隶,到他救了军舰的官长成为他的义子,最后回来和梅瑟拉赛马赢了对方——故事在这里似乎已经圆满了。宾虚再度成为了贵族,他拥有了罗马公民的身份,他的复仇也已经完成了。但宾虚却感到前所未有的空虚,虽然大仇得报,但是仇恨的种子依然在他心里,他仍然感到很痛苦。
如何才能饶恕对方呢?没有办法。宾虚的未婚妻子不断劝他应当饶恕,她说:“我听一位青年智者说,要爱你的仇敌,为逼迫你们的人祷告。”但宾虚的心已经被仇恨闭塞,他无法饶恕,更爱不了仇敌。
宾虚找到了妹妹和母亲,她们因染上大麻风病被送入了麻风谷,她们甚至不愿意出谷,不愿意面对世人厌弃的目光。宾虚的未婚妻子将她们带出来,希望找到那位青年智者来帮妹妹和母亲治愈麻风病。当她们一行人出现在城门口时,看见被万千众人围绕着的路尽头,那个头戴荆棘冠冕、满身鞭伤的年轻人背着沉重的十字架正一步一步艰难地走过来。
当年轻人摔倒在宾虚面前时,他震惊地发现,这人就是曾经对他有一碗水之恩的人。宾虚疯狂地挤近年轻人身边,想要给他水喝,却被官兵一鞭抽翻了瓢;他想替年轻人背起十字架,官兵早已拉了另一个人过来,背着十字架走远了。宾虚一路跟着上了山,亲眼目睹年轻人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亲耳听到他的代求: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不知道他们所做的。被仇恨捆绑多年的宾虚第一次明白了爱,明白了饶恕。
要饶恕一件小事一个不相干人真的很简单,然而耶稣的饶恕却是在他被人钉在十字架上的时候进行的。世上在杀害着他,嘲笑着他,而他却说“他们所做的他们不知道”,这样的爱若不能亲眼所见、亲身体会,很难想象,也很难明白。
谁都不喜欢仇恨,复仇并不是让人感到快乐的途径,至少在电影里,宾虚没有因为他报完仇就轻松了,反而还是被陷在仇恨与痛苦当中无法自拔,因为那仇恨已经跟随他太久,仇恨成为支撑他活下去的力量,一旦仇恨被抽离,他不知道要能靠什么活下去?
我们在世上也是如此,靠着各种各样的东西在生活着。有人靠着仇恨,有人靠着钱财,有人靠着感情,还有人靠着权力等等。一旦这些东西被夺走,还能靠什么呢?有什么是夺不走的呢?唯有耶稣基督的爱。他在十字架上的爱与饶恕已成事实,任何外在东西夺不走,也取代不了。
要明白耶稣的爱与饶恕,要切切实实去感受,就如同宾虚一样——此前他的未婚妻子不断说要饶恕,他却充耳不闻;然而他亲眼见证、亲耳听见、亲身感受了之后,他明白了饶恕,明白了耶稣的心——消弥仇恨,洗涤罪恶,惟有用爱和宽容,此外别无他途。
这部影片情节引人入胜,宾虚虽然是虚构的故事,然而耶稣确实真实存在于历史之中的。两个人年龄相仿,虽然不曾交谈,却又有着接触。宾虚从头到尾都未曾认出耶稣是主,但神在他的生命里又起到了引领和决定性的作用。虽然整个剧情从头到尾,耶稣都没有看到他的正脸,只有侧面和背影,但这种模糊的形象如同圣灵一样,虽眼不能见,却是真实的存在。
(文中配图来源:豆瓣)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