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2日

伯格理孙子与曾孙到访苗族地区先人遗址备受感动:“我与石门坎——跨越百年的记忆与对话”

作者: 王新毅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6年07月27日 10:55 |
播放

7月26日,由石门坎基金会发起的“我与石门坎——跨越百年的记忆与对话”座谈会在贵阳举行。

现场,有两个特别的嘉宾:伯格理孙子斯蒂文,与他的儿子、也就是伯格理的曾孙布莱克,他们与苗学专家、苗族同胞、以及关注和纪念伯格理的人士一同对话,交流石门坎的故事与记忆。

在座谈会上,石门坎基金会发起人与董事长陈浩武把自己写的字画赠送给伯格理的孙子和曾孙,其中的字也是摘自伯格理的墓志铭:牧师真是中邦良友,博士诚为上帝忠诚:他还说:伯格理孙子将从一位中国旅行者成为一个传教者、一位宣教士。

据陈浩武分享说:柏格理牧师的孙子史蒂芬携子布莱克再次来到中国访问,激起了川滇黔边区苗族同胞的极大热情,也再次激活了对石门坎文化历史的记忆。来自云南贵州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石门坎文化和柏格理研究的相关学者,现在从事石门坎公益项目的各个NGO组织的负责人和热心人士,支持石门坎公益活动的企业家等五十余人出席了座谈会,气氛十分热烈。

同时,历史上曾经赠送石门坎土地的彝族土司安荣之的曾孙女也来到现场,分享她们家族与石门坎的故事。

史蒂芬是柏格理的第四个儿子之后,他的父亲1906年出生在石门坎,1915年柏格理在石门坎去世后,由其母亲带回英国。1928年去日内瓦参加国际反战活动,结识美国姑娘而一见倾心,结为连理后移居美国,成为耶鲁大学教授,他在科学领域极具成就,被称为美国“雷达之父”。


斯蒂文分享。


斯蒂文分享。


陈浩武教授赠送字画。


陈浩武教授分享。

伯格理后代一场记忆深刻的旅行

此次,斯蒂文和布莱克两人不仅来是参与这个座谈会,而是对他们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旅行。

斯蒂文于7月21日抵达中国,准备他的贵州访问。而在之前,他的儿子布莱克已经先于父亲到达中国,先去四川宜宾附近的大关、筠连苗族地区访问。这里虽然离贵州威宁较远,但也属于滇黔边境的“石门坎文化区”,在百年前,伯格理把基督教信仰传播到这里,并且创办了学校,用大画苗族开展教育。

这对父子在旅行中,与许多苗族同胞交流,来到自己的先人、传教士伯格理曾经服事过的地方缅怀,到访苗族的教会,穿上苗族同胞的衣服一同合影。

一位在7月24日至26日与斯蒂文、布莱克同行的一位中国基督徒斯嘉姊妹分享了他们拜访贵州安顺紫云县白石岩乡新驰村的感受。

她说到:“这是我第三次到新驰。08年第一次到新驰时给我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以至于它似乎就是我理想中的乡村。第二次到新驰好象是2009年或者2011年。这次来看到的新驰,看到的很多眼神是涣散的没有光与盼望,很痛心的感受。物质的贫乏是可怜,信仰的贫乏是可悲。社区的领袖就是乡村的灵魂,灵魂软弱了乡村就枯萎了。对基督教农村社区来说,牧师长老就是社区的灵魂。信心是需要祷告托住的。新驰很需要信心的祷告和属灵的牧养!”

“这样的状况很触动Steve(斯蒂文)。他对大家说他会再回来,回来帮助他们,教育、卫生,信仰。

老人说,我们年纪都这么大了,你说你会再回来,可是我们还见不见得到你呀他说不会太远,也许明年,也许后年。当Steve再次对大家说他会再回来的时候,我说这么多人听到,这是承诺了,你要说到做到,他说OF COURSE!“

为了和村里面人多呆在一起,斯蒂文和布莱克甚至打算放弃去看黄果树瀑布。这位中国的基督徒回忆说:“老斯(斯蒂文)和小布(布莱克)商量,肯定地认为,可以不去黄果树,宁愿在村里多一些时间和大家在一起。多了解他们。因为他要帮助他们。不仅仅因为村里的贫穷,而且因为他们信心的软弱。下午与一些教会的骨干和长者聚在一起交流。当村民们说你们要来多多带领和牧养我们时他也确实象他的祖父那样,扮演了领头羊的角色。他以他的方式给予他们激励。他分给大家他从佛罗里达海边带来的贝壳。伯格理生长在海边,老斯的家也在海边。他说你们想念伯格理的时候,你们可以看到这个贝壳。他说即使你们再困难,你们也要记住我们在美国为你们祷告,我们是在美国你们的另一半家人。属灵生命里的交通也确实让大家放松和接纳他,真的如同待一位远方来的亲戚而不是客人般地看待他。”

后来斯蒂文和布莱克到达贵阳后和伯格理的粉丝们也交流的非常美好。“....真诚的交流,伯格理的后裔和伯格理的粉丝们,非常美好!忘记回应哪位嘉宾的话,老斯说,now you are part of Sam Pollard Club(译为:伯格理俱乐部)~得到大家的热烈影响,于是Sam Pollard Club在7月25日下午于师大小院诞生了。小布名副其实担任了Group Master。这是一个很艰巨的挑战,一位不太会中文的美国人,和一群不太会英文的中国人,因着伯格理不约而同地走到了一起,这是多么美好的事呀!”

伯格理的孙子布莱克说:“他相信伯格理和爱玛(伯格理的妻子)一定会在天堂上面,看到这里,他会开心地笑的。他一定不会想到,他一百年以前做的那点事,一百年以后,竟然会被这么多人记住!这么多人如此热爱他。他曾经以为那些书本上的故事,只不过是故事是传说。现在是从人们的讲述中印证那个真实的伯格理.......”

布莱克还说到,伯格理的伟大,不是在于他到石门坎后那十年的成就,而恰恰是,在昭通十四年不屈不饶的坚持,“我很孤独,但是我知道我将与他(主)同在!”。

这位基督徒斯嘉也分享说:”有幸参与两次全程陪同(伯格理后代石门坎之行),我最大的感觉,如果说第一次来中国,他们是游客,是观众,这一次,他们是寻找,是参与。第一次,他们和很多美国的知识分子一样,强调他们是科学主义者,不愿意谈宗教。这一次,他们很愿意,甚至很主动地谈信仰。可能,血脉里面,他们流淌着Pollard家族对信仰的虔诚,从伯格理的父亲到伯格理,到伯格理的儿子,对科学的信仰。去年的中国之行,仿佛唤醒他们血脉中信仰的基因,重新严肃对待信仰的问题,和对于祖辈中国经历的认同感。伯格理,可能已不仅仅只是他们的一位家人,而开始成为他们的榜样和标杆。使命的种子已在他们心里孕育和萌芽,等待它的破土和生长需要耐心和信心!”


文中图片来源于陈浩武教育与贵州一位基督徒“为主燃烧”的分享。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