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好友推荐了一本书,说值得一看。书名为《巨婴国》。据说,在这本书里面作者非常彻底地呈现和分析了巨婴的全能自怜心里,而这种心理便是集体主义和愚孝的深层心理机制。在这种心理机制的催生下,国人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例如控制狂、依赖感、被害妄想症、无助感、不安全感、狂躁抑郁等。
这本书的前半部分笔者认认真真看完了,后半部分是跳着看完的。为什么呢?从一部分的角度来看,《巨婴国》里面提到的一些观点,确实有一些道理。但从另一部分角度来看,它的观点又过于偏执和概括化。下面笔者会举例进行说明。
书中如何描写中国式家庭呢?作者用了“共生绞杀”这个词来形容。什么是“共生绞杀”?书中如此写到:“妻子希望把丈夫拉回到家庭。但是丈夫因为不会爱,又要躲避这种拉扯的关系,所以要找各种借口逃避。……一旦生了孩子之后,马上就会出现一个更加恶化的局面, 就是妻子既然拉不住丈夫,就把全部共生的纽带和孩子绑在一起,把孩子变成自己生命全部的寄托。所以,中国很多家庭一旦生完孩子之后,家庭的重要次序马上就变了。孩子变成这个家庭的核心,孩子和母亲的关系成为家庭的关系核心。而丈夫呢,马上在家庭中就找不到存在感。”
孩子是家庭的中心,这是我国千百年来一直存在的现象。当一个孩子出生后,孩子就成为了家中长者的全部焦点,成为父母的偶像。在圣经里也有这样的记载,神赐给年迈的亚伯拉罕一个儿子以撒,但当以撒长大一些后,神却要亚伯拉罕将以撒献上,这是为什么?因为亚伯拉罕的焦点已经从神转移到以撒的身上,以撒成为了他的偶像他的“神”,所以神要亚伯拉罕献上以撒,让他的焦点再度回转归向神。
我们的家庭有时也是这样,孩子会成为父母的全部,成为他们的“神”,但这并非就是因为夫妻关系之间出现了问题,所以妻子不得已的情况下,只有将生活的重心放在孩子身上,然后让丈夫变得无所适从。当然,也会有这样的情况,但这是极小的一部分,大部分家庭以孩子为中心,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溺爱”。
书中提到,因着孩子的位置提高,丈夫和公公的角色在家庭当中变得若有似无,因此作者表示,我国大量的家庭是这样一个纽带关系:一个极度焦虑的母亲。一个缺席的丈夫。一个有问题的孩子。“对于这个母亲来说,一生中最大的隐痛就是丈夫。……随着年岁渐长,女人对于她丈夫怨气就越积越深。……那对于丈夫来说,他一生中最大的隐痛,就是:我为这个家庭已经贡献了一切,什么钱都给你们了,你能不能让我清静一会儿。那对于孩子来讲, 他一方面摆脱不了这种共生关系,一方面又想脱出这个牢笼……”
“一个嫉妒焦虑的母亲,一个缺席的丈夫,一个有问题的孩子。”看到这里时,笔者自认为不能苟同作者的观点。虽然不知道作者提到“大量的家庭”这个范围到底有多大,这个“大量”又是从何得出,但就笔者所见到的现今社会与家庭的发展,虽然离婚率还是很高,家庭问题还是有,但人们已经越来越向往美好的婚姻生活,越来越追求真善美,希望能找到一个挚爱携手组建幸福的家庭。
为什么现在针对婚姻、家庭、亲子的专家课程这么多?网上、网下随便一搜就是一把?因为人们越来越重视家庭关系,重视正确的亲子教育。就目前笔者所见到的许许多多的家庭,无论是丈夫还是妻子,有信仰还是没有信仰,他们都是在努力地想要一起营造一个美好家庭,互帮互助互爱一同前行。当然,也有可能笔者所看到的“许许多多”也只是一个小众范围,但笔者始终相信,人心都是向善向美的。
“嫉妒焦虑的母亲,缺席的丈夫,有问题的孩子”,这三种人组成的家庭,只是极小极小的一部分,就笔者目前所见过的家庭里,还没有见过一个家庭是这三种情况同时存在的。
既然该书名字是《巨婴国》,重头戏也就是指出当下国人的“巨婴”现象。巨婴的特点是什么呢?推荐序里有这样一段:“巨婴的意思是,一个个体,在身体上已经发育为成年人,而精神上还保留着婴儿般的思想、情绪和行为。这些巨婴特点包括:自我意识狭窄,无法预知自己的言行对他人可能造成什么影响;人身依附,使自己成为他人或机构的一部分,丧失或出卖个人良知底线;在人际和社会层面,为了操控而操控,无法施与爱或享受爱。”
书中也对我国从小孩到老人进行了分析,书中语言太多太长,我摘录了其中几段:
“中国人的集体心理年龄没有超过6个月……”
“我一直不太喜欢中国小孩,但非常喜欢欧洲小孩。我感觉欧洲孩子的脸上有一种非常满足的神情,同时又充满活力,他们那种懂事和我们的懂事非常不同。”
“中国的孩子分成两类,一类很懂事,但通常发不出自己的声音,是我们讲的‘少年老成’,特别善于为别人考虑,他们是压抑。另外一种是歇斯底里,脾气很大,只考虑自己,为所欲为,稍不如意就大发雷霆。”
“成人也大致是这样,有一批中国的成年人是显化的“巨婴”,为所欲为,以自我为中心,事情必须按照他的来,否则就大发雷霆,表现出很强的攻击性。还有隐性“巨婴”,就是我书里讲的“中国式好人”。他们人非常好,看上去很为别人考虑,但是活得不自在,很虚假。用单个词来概括,就是消极、被动、封闭。照我的说法,他们心底有着充满破坏性的基因,住着一个歇斯底里的婴儿。他很害怕,所以就把它锁起来,表面上很好,但是心底有消极、被动、封闭的东西。”
作者先是详细讲述了什么是巨婴,然后告诉我:我们国人都是巨婴;即便有不是巨婴的,在其它方面也有着扭曲的心理或者性格。一句话概括就是:“大多数的中国人都在找妈”,不管他的年龄到哪了。笔者很想问一句,难道作者只看了看小区里的一些“中国人”和“中国小孩”,就得出了如此结论吗?作者完全将人性上所有弱项、负面的标签全部贴在了国人身上,并且这些结论也只是停留在20年前对国人的看法而已。
欧洲孩子脸上有满足的活力,难道我国孩子就没有?中国成年人为所欲为以自我为中心,在西方难道这个特质不是更明显吗?写这本书时总感觉作者并没有很严谨地了解当下的社会和人群,也没有带着客观眼光去看待孩子与成年人,更加没有提供调查数据与依据,而是概括性地写了以上一系列的观点,然后用一句“多数国人”、“大量家庭”这样的词语来混淆视听。
不可否认,国人里无论成年人还是孩子,确实有一些是巨婴。他们虽然年纪一天天增长,心智却始终停留在“我才是宇宙的中心”的想法上。但也不可否认,我国有思想、有水平、有文化、有抱负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他们虽然是渺小个体,但他们想要通过各自的方式来使生活、家庭、社会乃至世界更加美好。他们对时下的经济、政治、军事、宗教、媒体等方面都有着独到的看见,他们敢于承认自身的不足,也乐意去学习他人的长处。
国人的素质和修养在不断提升。多年前中国人去其它国家旅游,还被批“中国人没有素质,随地大小便、随处涂鸦”等,但现在,随着国人这方面的意识开始提高,这一类的事情也逐渐变少。虽然不是完全没有,但对比就能发现,国人是在不断前进,无论是思想还是自控力。
当然,文里还有的一些观点,笔者就不一一阐述了。笔者写这篇评论,并不是要批判《巨婴国》的作者,也不是对作者有什么偏见,毕竟笔者与作者素不相识,往日无怨近日无仇。只是希望个人偏执的看法不要影响太多人,或者是下一代。
我国在不断飞速发展,国人也在努力提升,我们需要用爱与盼望的眼光去看待国与国民,而不是将负面的标签贴在个人与群众的脸上,要知道,这样的偏执容易故步自封,也容易荼毒他人。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