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2日

从第四次来华宣教看家庭教会宣教策略

作者: 李约翰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7年04月19日 14:52 |
播放

梁家麟在《福临中华》一书中总结第四次来时的四种宣教策略,福音单张、教育、医疗和救济。有读者会质疑这中研究进路的必要性,因为第四次来华宣教是异文化宣教,而今日中国家庭教会,是面对同文化宣教,有可比性吗?事实不然,其实中国家庭教会在其本质上还是对着一群完全异文化的人宣讲基督,他们强调无神论,崇尚物质,将基督教信仰视作西方的舶来之物。早期来华宣教士的宣教策略还是非常值得借鉴的:

一、反思家庭教会的宣教态度

此处的宣教态度主要指的是公开化的宣教策略。基督教导门徒:你们是世界的光,是世界的盐。意即教会和基督徒都应该成为社会的良知,尽可能的在任何时候见证基督。斯托得在《合神心意的教会》一书中将其理解为教会的影响力,也就是公开的见证。但是许多家庭教会的福音策略都是被安全因素所制约。我们必须得反思一下,目前家庭教会是放在斗底下?还是灯台上?当然笔者绝对不是鼓吹无知无畏的福音策略,而是要认识到,如果我们不是将使命置于第一,而是被担心害怕所制约,这便是一种懦弱和自欺欺人的方式了。基督徒不应该主动去找寻逼迫,但是若要为传福音接受逼迫,也不失是一种见证的机会。如果因为安全便拒绝福音的事工,那么来华宣教士也就无法将福音传给我们了。

斯托得对教会的认识尤为深刻,教会应该是出世而入世的,不随从世俗,但是却对世界被改变归向基督有浓厚的热诚。一方面是被神分别为圣的,一方面又被差遣进入世界中。正如耶稣的对父的祷告一般:「 我不求你叫他们离开世界,只求你保守他们脱离那恶者。(或作脱离罪恶)他们不属世界,正如我不属世界一样。求你用真理使他们成圣。你的道就是真理。你怎样差我到世上,我也照样差他们到世上(约17:15-18)」。因为教会的使命不是为了在教会内部独享其善,而是时常关注社会。许多基督徒只是一味的把关心社会放在祷告中,和行动是无关的,事实上这只是一种虚假的负担。教会应该像基督徒在任何时候都见证主一般,勇敢主动。

唐崇荣牧师对此有非常深刻的见解,他以自己的教会为例子。印尼被称为伊斯兰教国家,伊斯兰教的人口在印尼是最多的,但是唐崇荣牧师在印尼各地仍旧大胆的开展各种事工,包括布道、教育和医疗。作为华裔基督徒,他们受到的抵触是明显的,但是这却不是他们拒绝开展福音事工的理由。

二、改善家庭教会的社会形象

中国社会现今如何看待中国教会?虽然基督教徒保守估计至少8000万,但是在社会舆论方面却很少听到任何的消息,这被看做是一个陌生的群体。甚至还停留在洋教的印象阶段。梁家麟在书中提及教育、医疗和救济的间接性宣教策略,虽然在策略上没有直接分发福音单张和讲道直接;但是在接触福音对象和改善中国人对基督教的印象有非常好的见解。其实现在的中国家庭教会与初期来华宣教同处于一种尴尬的情况,就是中国人对基督教的印象是负面的和敌对的,在感情上认为基督教与鸦片战争有关,并且在教育中已经灌输了无神论、进化论的思考。我们和初期来华传教士有同一种必要解决的事项,就是如何改善中国人对基督教的印象?

我们必须很清晰的处理和解决关于基督教作为侵略者这一话题。对这一话题有两种极端,大陆近代史学家一味的列举强调基督教宣教就是作为侵略的一种方式,其中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为代表。另一种极端是教会中的信徒从情感上极不愿意接受许多传教士有政治参与的事实。我们要避免不基于事实的感情上的拒绝,否认传教士对于鸦片战争的参与;其次我们也需要澄清,许多中国人对传教士与鸦片战争的误会。有些基督徒愚昧的宣告上帝以西方列强的侵略打开了中国福音的大门,似乎在暗示这列强侵略的合理性。实则不然,初期来华时,许多宣教士其实是不得已参与其间。梁家麟对此有非常客观的回应:初期有些传教士确实参与了母国的情报事工,并且在签订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中参与翻译。事实上,宣教士参与其中却有不得已的理由,因为只有传教士知道中国的语言,所以他们是翻译最适合的参与者。当传教士参与的传教的目的不是为了军事侵略,而是为了福音的事工;而宣教士只是作为母国的少数群体,并不能代表母国的意愿,即便没有传教士的参与,侵略也会继续发生。早期中国教会中,信徒和传教士都不可以吸食鸦片,一经发现就会开除教籍。从宣教士参与反鸦片的事件可知,他们并不认同鸦片的贸易。

其次是在知识上改善基督教的社会形象,大多在无神论教育背景下的中国人都基督教都嗤之以鼻,这是教育的结果。所以中国教会其实可以考虑在公众场合有更多的讲座、活动来改善自己的社会形象。并且使福音对象对自己固有的进化论思想有所改善。

三、要以合宜的方式接触社会

当前许多教会的福音策略的单一性实在是让人忧心忡忡,只是停留在福音单张的策略。早期来华宣教士对此便有许多的反思,教育、医疗和救济的宣教策略也是为了弥补福音单张的缺陷。在这广告和宣传已经泛滥的时代中,福音单张的这种最直接的传福音方式实在是收效甚微。以至于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使用更合适的方式去传福音。

举例而言,目前教会中最常用的的便是三福的个人布道方式,这种方式最初所针对的对象是基督教背景下的西方世界,而不是以无神论为背景的中国社会。在中国人物化的观念中,随便论及天堂的概念其实是非常可笑的。笔者也学习过个人布道,并且感慨个人布道自成体系的福音策略。笔者认为学习的效果是显著的,并且三福的培训者亦不鼓励照本宣科,只是强调有系统的宣教,所以三福系统中的疑难解答实际上很有价值。当前的要务其实是要有一整套更吻合当代中国文化的谈道策略。

后现代处境下的人不喜欢系统的逻辑思维,强调感官刺激,而我们可以考虑用视频的方式来传福音。人们喜欢在不改变文化的前提下接受信仰,所以传福音必须要找寻一种具有文化适切性的方式传福音。例如,我们当今也应该要有互联网的思维去传福音,以互联网的便利去传福音会改善固有的传福音的方式。

小结:

以上叙述只当是读书感想,而不是学术研究,有感于中国教会在福音策略上的停滞不前。权当抛砖引玉,反思中国家庭教会可行的传福音的策略。愿在基督里祝福中国的教会,在福音的事工上有胆识,有智慧。文后也推荐大家阅读梁家麟博士的《福临中华》一书,难得客观全面而深刻的近代教会史著作。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