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2日

基督徒当如何活在上帝面前?靠神迹,还是脚踏实地地生活?

作者: 严以勒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8年04月04日 18:26 |
播放

有些基督徒很羡慕圣经里的亚伯拉罕、摩西、大卫、彼得、保罗那样的生活,经常有神显现说话,经常经历神迹,就算是遇到危难,也能因神的介入而及时化解。尤其是随着几波灵恩运动的影响,更是增强了很多基督徒的这种“信念”。

这些基督徒以为神迹是上帝在世界行事的“家常便饭”,圣经的有些叙事模式在今天仍然可以重现。因此,既然亚伯拉罕能遇到神显现,我也能;既然摩西能听到神说话,我也能;既然彼得能经常看到异象,我也能。以至于有些基督徒分不清这是叫迷信呢,还是叫信心呢?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背后多少隐藏的是一个找捷径的浮躁心态在这里,生活不需要按部就班,不需要扎扎实实地遵行耶稣的教导,而是似乎可以“一步登天”。

前不久在本平台看到一篇文章,《我和父母辈基督徒的信仰代(鸿)沟》,作者是一位80后基督徒,长在一个传统基督教家庭里,应该是属于“信二代”。然而,在这位作者的成长过程中,他对父母辈基督徒那种很基要的观念逐渐有了觉醒,并且他自己对信仰的理解也和父母辈渐行渐远,并最终形成了自己的思考和信仰方式。

虽然有人说这篇文章的观点有些偏激,但首先要说的是,作者和母亲所信的仍然是同一位神、同一位主。只是他们的差别在于对信仰不同的理解,但这种不同的理解无论是表现在信仰观念上还是信仰生活上都呈现出很大的差异。

然而,你不能不承认,作为在传统基督教氛围里长大的新生代基督徒,这位作者看到了传统教会里存在的某些问题。作者特别提到自己的母亲经常不厌其烦地挂在嘴里的一些话:

1、要过好信仰生活,坚持祷告,以跪姿形式祈求上帝保守一家人的健康平安;
2、牧师讲过一个小生意人,每日看圣经,祷告,奉献,然后生意兴隆;
3、牧师还讲过一个小孩,身患和我家小孩一样的先天病,最终因为仰望神,小孩的病不医自愈。

在这里,你能看到什么?是否是传统教会里有那些隐藏的属灵“定律”在运作并支配着很多基督徒的思考和行事模式呢?

你能看到基督教的世俗主义动机吗?按说在很多人的眼里宗教是超凡脱俗的,但是我要说,宗教很多时候最“世俗化”了,在虔诚的外表隐藏着一颗高度功利的心。“健康平安”、“生意兴隆”、“病得医治”,其实是很多人在基督教里的诉求,和烧香拜佛本质上没有两样。我们不要以为这些东西只有在那些公开教导成功神学的教会里才会有。不是的,在传统教会里也有,只是隐藏了起来罢了。

你能看到基督教的仪式主义迷信吗?在这里,一个好信徒被化约为几个简单的宗教仪式,每天以跪式姿态祷告,每天读圣经,并且有奉献。当然不是说祷告、读经、奉献本身不好,而是说很多基督徒被宗教蒙蔽,以为做到了这三样就是一个“好”基督徒,自己和神的关系就一定好,那么,自己所求所想的也就一定能被神成就。这似乎又有自义和迷信的成分了。确实,在很多传统教会里就是以这样的量化标准来衡量信徒的。但如果拿这三样和法利赛人做比较,估计法利赛人就是教会里的“顶好”信徒了。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来看下面两段经文。

法利赛人站着,自言自语地祷告说:‘神啊,我感谢你,我不像别人勒索、不义、奸淫,也不像这个税吏。我一个礼拜禁食两次,凡我所得的,都捐上十分之一。’”(路18:11-12)

你们这假冒为善的文士和法利赛人有祸了!因为你们将薄荷、茴香、芹菜,献上十分之一,那律法上更重的事,就是公义、怜悯、信实,反倒不行了。这更重的是你们当行的;那也是不可不行的。”(太23:23)

耶稣更看重什么呢?不是宗教的仪式不是表面的宗教功夫,而是在生活中践行公义、怜悯、信实。经上说:‘我喜爱怜恤,不喜爱祭祀。’这句话的意思,你们且去揣摩。”(太9:13)

你能看到一个被缩小的上帝吗?上帝在哪里和我们同在呢?按照传统教会的观念,好像是只在教会里,在神迹里,在信徒某些虔诚的宗教表现里(比如读经、祷告、聚会、禁食和奉献),上帝才和人同在。难怪很多基督徒要把信仰和生活切开,要把属灵和属世割裂呢,因为在他们眼里前者才是上帝同在的领域。可是,这种上帝观不是很狭隘吗?全能的上帝岂能被教会、被人的宗教表现捆绑住吗?

那么,上帝在哪里?那篇文章(《信仰代沟》一文)的作者用质朴的话语说出了一个真谛:神和人之间,不可抹杀规律、常识和逻辑。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事,都是根据常识和逻辑来完成的,而非根据我母亲的神来超越现实的规律完成。”这样的话咋听起来很不属灵,但我们“要快快地听,慢慢地说”(雅1:19),不要太快下结论说这个作者的观点是“自然神论”甚至是“无神论”。

我们要说,那位全能的上帝既在教会里、在神迹里,也在规律、常识和逻辑里。祂既用圣经引用我们,也用规律、常识和逻辑引导我们。上帝当然超越规律、常识和逻辑,但祂又临在于其中,护理大千世界。两者并不冲突。可是,传统教会太偏重于前者,而大大忽略了后者,甚至以不属灵予以贬斥,后果是严重的,反智就是这么来的。

朋霍费尔反思传统基督教时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耶稣来了,不是要创建一个新式宗教,而是带给我们生命,但这生命是深深扎根于尘世的。朋霍费尔这样说:只有完全彻底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才能学会信仰。人必须放弃每一种要把自身造就为某种人物的企望,不论是一位圣徒,还是一个皈依的罪人,不论是一位教会人士(所谓教士型的),还是一个正直或不正直的人,抑或一个生病的人或健康的人。”

为此,朋霍费尔提出了基督徒信仰的俗世性,不是功利化的俗世性,而是面向生活接受生活:我所说的世俗性指的是:以自己的步伐去接受生活,连同生活的一切责任与难题、成功与失败、种种经验与孤立无援。”在这里没有神迹更没有捷径,只有踏踏实实地生活,承担责任,无论成功还是失败得胜还是挣扎,在这里我们经验到上帝的同在。

那篇文章(《信仰代沟》一文)的作者最后的结论是掷地有声的:上帝给我们的信仰、规律、常识、逻辑等,我们是因为信仰有力量和智慧,并且去使用规律、常识和逻辑去做好具体事情、去过好我们的平凡人生。”

这并不是否定圣经的价值,也不是否认神是赐福的神,而是说我们要在具体而平凡的生活里,在脚踏实地的生活里,经历神,活出我们的信仰。而在其中神与我们同在,我们也能经历到神的带领和祝福。但神不是躲藏在神迹里和人拙劣的宗教仪文里,而是伴随于我们平凡生活的每一个脚踪。


编辑:姚颂恕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