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内容涉及剧透
《三块广告牌》是由美国福斯探照灯公司、英国Film4公司联合出品,由马丁•麦克唐纳执导,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伍迪•哈里森、山姆•洛克威尔联合主演的犯罪剧情片。该片于2017年11月10日在美国上映。《三块广告牌》讲述了绝望的母亲米尔德里德因女儿惨遭奸杀而追凶无果,无奈之下在路上竖起三块广告牌与警察局对峙的故事。[1]
影片开头伴随着一首很美的歌曲《the last rose of summer》,中文译名《夏日最后的玫瑰》而展开叙述。这是一首被贝多芬校订的爱尔兰民谣。伴随着孤独而又伤感的序曲,本片的主角米尔德里德.海耶斯开车经过一条再也无人关注的高速路口的三个破广告牌的面前。她驾车带着深思伤感的表情从其经过。当她着眼于这破旧的广告牌面前时,一个计划从心而生发出来。也就伴随着这样的一个计划,开始了一波又一波的惊险刺激且引人深思的故事……
有人认为这部片子拯救了奥斯卡,也有人认为这部片子是“黑色幽默剧”、也有人认为这部片子是一部救赎剧……很多人对这部片子有着不同的评论,而不可否认的则是:这部片子掀起了人类对人性的思考。如果用一个词语来形容笔者对本片的印象,笔者觉得“暴力”在适合不过了。也有可能,这是一部美国的“老炮儿”。台词中新奇的粗口、对有色人群的排斥、教派神职对儿童的性侵、政府党派的黑暗,一系列人性的丑陋全然展现在我们面前。而也就是这些内容,促使这部片子不断地掀起热潮,展现出戏剧性的特点。然而,当我们将这些内容再次一一展现出来之时,我们可以发现,本片不断地在揭露人性的丑陋和黑暗——暴力。我们可以分出几个板块而去思考。
一、奸杀之暴力
米尔德里德不惜花费巨资在三块没有任何价值的广告牌上的原因就在于她要找出一个事件的真相——女儿被残忍奸杀。在三块红色背景的广告牌上依次写着醒目的三句黑色字体的话语:强奸致死、怎么回事,威洛比警长?依然没有逮捕凶手?米尔德里德在整部片子中,为着女儿的惨死而寻找真相,哪怕是用极端的方式,她也要坚持寻找真相。用另外一句话来说,她为了使自己的内心得到安稳,为了给死去的女儿报仇而不惜任何代价手段方式去寻找真相。在寻找真相的过程中,她得罪了太多她本不用得罪的人。在寻找真相的过程中,她的朋友和帮助她的人也陷入了一些麻烦之中。
但笔者认为我们需要反省这样的问题。女儿为何惨遭奸杀?这件悲惨事情的原因在于什么?从事实的角度来看,女儿惨遭奸杀的原因在于女儿想借母亲的车,而母亲不愿意借车给她,并且双方放狠话给彼此。于是女儿带着憎恨离家出走,惨遭奸杀。而这位母亲执着于寻找真相最直接的原因是因为母亲不愿饶恕自己当初对女儿发出的一些“暴力型的言辞”。而在影片后部分的内容中,我们就可以了解到一个现实——这位女儿生活在暴力的家庭。并且亲眼目睹父母之间的暴力。我们可以说的更直白:女儿离家出走的原因在于她不愿生活在不健全、丑陋、暴力的家庭中。这位母亲与她丈夫之间暴力的行为严重影响了女儿及儿子的内心。母亲向女儿展示出暴力,而女儿将暴力习之且施之于母亲。如此看来,女儿惨遭奸杀的事件本身是一场性暴力事件,但始之于家庭暴力。
二、暴力之暴力
在本片中,还有一位“身着显着”的男士——狄克森警官。之所以“身着显着”,是因为在他的身上有太多的标签:种族主义、恋母情结、同性恋、暴力狂、冲动狂。但狄克森之所以有这样的标签是因为他的母亲。例如,他的母亲也是一位言语粗暴(暴力狂)者,又例如他的母亲对黑人的排斥,又例如他母亲的酗酒还有狄克森母亲对狄克森出的建议(难为米尔德里德的朋友)。这些亦是暴力的行为。虽然狄克森的母亲在短片中并未有过激的行为,但是她的行为举止和思想揭示她的暴力思想。故有这样的一位母亲,有这样的一位儿子也不足为奇。中国人常说:子不教父之过。这是一句事理名言,也是一个检测标准。有什么样的成长环境必然成就怎样的孩子。狄克森就如此地在母亲“言语暴力”“思想暴力”的熏陶下成为暴力狂。
三、自杀之暴力
倘若在本片中,我们未曾找到“善”,也是不对的。至始至终,警长威洛比就充当着这样的角色。例如,他对不能查出奸杀凶手而苦恼;又比如,他对米尔德里德的善意举动——帮她续租,鼓励她坚持找出真相;又比如,他对狄克森的劝诫。但是这样的一个所谓的“善人”,却选择了一个暴力的方法结束自己的生命。威洛比知道自己的绝症,并且他晓得自己活着的时间越来越少,他没有勇气和胆量来面对自己在病痛中死亡,他也没有勇气来想象他的家人面对着他这个身患绝症的无用之人。于是他选择了自杀。甚至于,威洛比晓得这样的行为是暴力的,是不容直视的,当他自杀的时候,他选择用黑色袋子套住自己的头部,且写上几个字:不要拿掉,报警!因为他知道这种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是残忍的。这种暴力的方式并非是表现针对他人,而是将暴力施加于自己。
整部片子虽然不血腥,却充满着一种无法形容的暴力。暴力的方式表现于三种,一种是行动上的暴力,另外的一种则是言语上的暴力,而第三种则是“冷暴力”。然而,在人性的认知中,却的的确确存在着对暴力的正确认知。在本部片子中,有一些至理名言,在这些至理名言中,最出名且流传最多的莫过于“愤怒会招致更大的愤怒”。圣经说:“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然而,罗马书还提到:“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人性丑陋的一面便是没有善,只有恶;没有爱,只有恨。着实为暴力,且产生更多的暴力行为。
从始祖亚当犯罪开始,便产生了暴力的行为。始祖亚当看到心爱的女人便发出感慨:“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然而当罪产生于亚当之心时,就生发为:“你所赐给我,与我同居的女人。”这是多么暴力且无耻的行为。然而就是这样的行为,如今发生在我们这群亚当的后裔身上和心中。原来,当我们内心中存着罪和恶念之时,我们便真的没有良善,我们便真的是暴力之人,甚至成为暴力之狂。
人之初,性本善。这固然是不错,但还需要的是我们的选择。很多的时候,我们选择成为恶,而非善。我们废弃善,废弃我们的盟誓,废弃我们的神,于是乎我们选择成为恶。但是,当我们选择恶的时候,并不意味着善不存在,祂仍存在我们的身边,祂仍在那里等候我们去寻找祂。诗篇告诉我们“你们要尝尝主恩的滋味,便知道他是美善;投靠他的人有福了!”我们的人性不断地在寻求,但我们需要转回来到这位耶稣基督面前。因为祂是美善,而也唯有祂是良善。
影片的最后,虽然米尔德里德和狄克森因为威洛比的遗书而彼此达到和睦,但是他们仍不晓得他们的下一步是什么。他们相约在一起,寻找那个奸杀的凶手。然而在这里发生了转变,米尔德里德不是在寻找奸杀自己女儿的凶手,她如今和狄克森在寻找另外一个和自己毫无关系的被害人的凶手。换句话来说,如今他们不再是寻找一个奸杀的凶手,而是寻找一群奸杀的凶手;如今他们不再是与自己的仇人为敌,而是与全世界的仇敌为敌。影片的结尾并未告诉我们他们最后的决定是什么。却告诉了我们另一个事实:他们又开始了寻找真相的路途,他们又开始了复仇的旅程,他们又开始了另一段暴力的行程……
在这部影片中,主角用暴力和复仇的方式来逃避自己内心的痛苦。然而在今日的现实生活中,我们也活在这种文化中。在面对这个残酷和现实的世代,也许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些或多或少的痛苦。而我们面对这些痛苦之时,我们又何尝不是如同影片中的角色一样,用暴力的方式来逃避痛苦。这种暴力的方式也许是武力、也许是言语的粗暴、又也许是自我的压抑和怀疑。无论怎样,我们都在用暴力的方式来面对自己内心的痛苦和世界。而我们忘记了耶稣基督所赐给我们的应许,忘记了祂对我们的承诺,忘记了祂为我们的付出。祂告诉我们说:“我留下平安给你们,我将我的平安赐给你们。我所赐的,不像世人所赐的;你们心里不要忧愁,也不要胆怯。”且又应许我们“我将这些事告诉你们,是要叫你们在我里面有平安。在世上你们有苦难,但你们可以放心,我已经胜了世界。”不单如此,当耶稣死里复活之后,祂对我们说的第一句话便是“愿你们平安”。
今日,当我们面对我们内心的丑陋时,我们也许会失望、又或许会对这个时代和身边的人绝望。但我们不要忘记,我们所信的耶稣,祂已经战胜了一切。在《三个广告牌》中,虽然充满着很多的暴力,在现实生活中,虽然充满着诸多的残酷,也会充满着诸多的恶和不义,虽然痛苦虽会在己身而经过,但人性内在最深的本质却仍是我们需要关注和追求的。我们并非制造暴力者及刑罚者,我们乃是一群付出爱、接受爱、活出爱的光明的人。愿我们众人不被人性的黑暗和丑陋所吞噬,而是被从神而来的良善和爱所光照!人性最深的本质就在于活出神的荣耀,彰显神的慈爱!
[1]摘抄自百度百科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