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中国演员蒋劲夫的日本女友中浦悠花在社交网络上晒出多张脸部和身体的淤青照,并配上中日两种文字说明,揭露“男朋友”蒋劲夫对自己的家暴行径,旋即引爆网络,“演员蒋劲夫殴打日本女友”一事一度占据新闻头条位置,更让家庭暴力再次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而距离上一次占据新闻头条的类似事件“李阳家暴门”,已经过去7年有余了。当时由于媒体的介入,“李阳家暴门”最终以李阳在微博上发文向公众道歉做结。
近日新京报就此话题发表了一篇文章《媒体为何要坚持报道家暴事件?》进行了综合述评。文章指出,虽然中浦悠花和李阳的妻子Kim有足够的勇气,能将施暴者的罪行公之于众并诉之于法。然而,绝大多数曾遭受家庭暴力的女性则是“沉默的大多数”,她们因为家庭、名誉、恐惧或其它因素的羁绊而选择隐忍……
文章还提供了有关数据:“据联合国调查,在大多国家遭受暴力的女性中,仅有不到40%寻求过帮助,报警的不到10%。在中国,受害者平均遭受35次家暴后,才会报警。”特别是提到中国的有关情况:“截至2018年11月25日,中国《反家庭暴力法》已经实施近三年,但仍然有许多人不知道家暴是违法行为,并将其性质归为‘‘不冷静’和‘小矛盾’。据《工人日报》报道,自‘反家暴法’实施以来,北京二中院审理的所有民事纠纷案件中,涉及家暴的仅有52件。经审理认定存在家庭暴力的案件数量分别为:2016年3件,2017年2件,2018年5件。”
所以,正如其标题所揭示的,新京报这篇文章呼吁媒体要坚持报道家暴事件,因为家暴不是一个家庭内部的“私事”,而是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危害性。而主流媒体对家暴现象缺乏持续而深入的报道,是家暴得不到遏制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面对家暴这一社会问题,媒体不能沉默,更不能缺席。
笔者近两年来一直在关注教会里有关姐妹遭受家暴的状况,看了新京报这篇文章,也有强烈同感。在大众社会层面(用教会术语说是外邦人)中家暴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在这方面已有权威的调查数据。而教会作为分布在社会里的一个特殊群体,虽然目前还没有大数据,但以观察来看,姐妹们遭受家暴的人数也不少。但和社会比起来,对教会里姐妹受家暴的情况关注度则非常低,很多牧者甚至压根就没有这方面的概念。
所以,既然新京报能适时地发出“要坚持报道家暴事件”的呼吁,那么,我们同样也要说,要继续关注教会里受家暴的姐妹们的情况。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已经有不少相关文章(包括姐妹受家暴的现象观察、神学反思、个案研究等)为此发声,唤起了一定程度的关注,但仍然要把这个工作进行下去。
下面这三个方面尤其值得关注,这也是目前所缺乏的。
第一,在神学反思上还远远不够。
家暴在基督教信仰层面涉及诸多神学议题,特别是触碰到有关婚姻的问题,比如能不能离婚,能不能再婚等“敏感”话题。前不久改革宗知名神学家约翰·派博多篇论婚姻的文章在基督徒中间广为流传。约翰·派博在文章中强调基督徒不能离婚,离婚只能在圣经允许的条件下,即配偶犯淫乱罪和不信的配偶执意要离去,初此之外绝对不能离婚。就算在上述两种情况下离婚了,也不能再婚,除非对方“死亡”。因为在神的眼里先前的婚约是永远有效的,除非对方肉体死亡。
约翰·派博的这种神学观点被称为是圣经绝对伦理主义,其特点是死抠圣经字句,严格按字句而行,圣经没有提到的情况就绝对不能去做,其结果必然是缺乏弹性、无力回应时代处境。而这种逻辑应用在家暴方面,推演到极致就会得出这样一个奇葩结论,打死不能离婚,家暴致死是为主殉道。这种神学“魔咒”深深地禁锢了姐妹们的心灵。
所以,我们需要在神学上有所反省和突破。需要探讨的是,在家暴之下的婚姻是什么性质的?在家暴的阴影下,姐妹的尊严和权利如何得到保障?而离婚可否成为一个选项(并非必须项)?等等。
第二,在教牧关怀还远远不够。
以前在一个微信群里,有位姐妹慨叹,教会对家暴事件的处理远远比不上街道办。这位姐妹路过一处街道办的宣传栏,上面对家暴的定义、性质和应对措施有非常详细且具可操作性的说明,故而发出这样的感叹。
相比之下,教会面对遭受家暴的姐妹们,却拿不出切实可行的援助举措,除了说一些不着边的属灵空话,什么这是你的十字架、你要忍耐、你要自省等类,别无所能。所以遭受家暴的姐妹们不仅不能从教会里得到有效帮助,反而容易受到第二次伤害。
现今在教会层面,对受家暴的姐妹缺乏真正有效的教牧关怀,既源于上述神学观念的禁锢,也和牧者对家暴缺乏认知有关。所以,我们需要继续关注继续发声。
第三,对家暴个案关注还远远不够。
俄罗斯大文豪托尔斯泰说过一句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万千种不幸。”每个遭受家暴的姐妹背后都有一个心酸的故事,每个故事都有不同的遭遇和不幸。除了在宏观层面做现象观察和神学探讨外,我们也需要在微观层面去关注一些个案,去聆听那些遭受家暴的姐妹个人的故事和心声,并且力所能及地给予关怀和帮助。
今天的教会从外面引进了很多节日,比如感恩节、母亲节、父亲节等。每年的11月25日是国际消除对妇女暴力日,也被称作国际反家暴日。对于姐妹人数占多数的教会来说,引进这个节日或许更有价值,至少可以促进对家暴的关注。愿上帝帮助我们!
写于2018年12月14日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