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一条来自四川温江的爆料消息在网络上炸开了锅,也让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瞬间陷入舆论的风暴中。据媒体报道,成都温江七中实验学校小学部食堂给学生们不仅提供劣质的食物,甚至还有很多是发霉变质的食品。用爆料者的话说,成都温江七中给孩子吃过期的速冻、防腐剂食品,还有发霉的肉、过期的食品。
从家长们的聊天记录和拍摄的图片视频中人们看到,孩子们吃的食物简直跟“猪食”差不多。而且已有许多学生出现了便秘、便血、头晕等症状。怎能不令人揪心呢?在微博或公众号平台上,“让小学生吃猪食”成了很多自媒体报道者普遍使用的标题,更有人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
食品安全是中国一个困扰多年的老大难问题了。但这次事件更让人震惊的地方在于,这不是发生在农民工子弟学校或偏远乡村小学,而是发生在收费惊人的贵族学校。据媒体披露,这所涉事学校是一所收费昂贵的寄宿制学校,学生们每周末回家一次,小学每年学费33000元,住宿费1200元,生活费每学期3000元,代管费每学期2000元,总计44200元每年。这可不是普通人家能承受的。能够进入该校的学生,他们的家庭显然都是这个社会的中上层阶层。
在贵族学校发生如此龌蹉一幕,令人不禁想到三年前的“红黄蓝”事件。那家涉事幼儿园也是贵族级别的,但就是在这样的高端幼儿园里发生了令人发指的虐童事件。
随着媒体不断的跟进报道,人们对温江这所涉事学校的背景有了更多认识。据新京报报道,成都七中实验学校成立于2003年,本部设在温江,由成都七中领办,成都冠城集团投资3亿元,是一所挂牌私立学校,即大众俗称的“名校办民校”。在这所民办学校的履历表上有无数光环:“中国西部名校”、“中国十大杰出民办学校”、“全国首届百佳特色学校”、“全国校园文化金奖”、“全国基础教育百强示范学校”、“全国首批篮球特色学校”、“四川省示范性标准化学生食堂”、“四川省阳光体育示范学校”、“四川省文明校园”、“成都市新五朵私花”等等。
然而,就是这样一所外表鲜艳的学校竟爆出如此特大丑闻。凤凰网用上了这样的标题《深陷“猪食”风波的成都“名校”:每人学费3万、一年营收2亿、曾计划上市》。财大气粗,雍容华贵,是这所学校的写照。可是另一面却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为了追逐最大化利润,不惜践踏孩子们的健康。马克思在其经典著作《资本论》里引用了当时报纸上流传的一种说法:“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绞首的危险。”用圣经的话说,“人心比万物都诡诈,坏到极处,谁能识透呢?”(耶利米书 17:9)
这20多年来,强调市场经济路线确实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滋生了许多社会问题。不法奸商钻法律空子,或进行官商勾结,为索取最大化利润,不择手段践踏道德良知。毒奶粉、地沟油、问题疫苗等等食品药品安全问题一直深深地困扰着我们这个国家,也令我们生活在一个高风险的社会中,充满各种焦虑。
不受约束的资本任意妄为,诚然暴露出监管体制存在着问题,但也和道德、信仰等软实力的缺位有很大干系。正所谓“笑贫不笑娼”,“昧着良心赚黑心钱”,就是这种社会风气的真实写照。市场经济不是全能的,如果没有法律和道德的约束,也可以导致很坏的情况:“诱使人们勤奋地撒谎、勤奋地害人,不择手段地谋取财富”。
因此,社会界不同的人士也从不同的角度去探讨。其中有些人期待中国能移植一种超越性的宗教信仰来为中国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提供助力。比如在十余年前,有位经济学家访问盛行自由市场经济原则的美国时,他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中美两国最大的差异究竟在什么地方呢?我个人的看法是:教堂。只有在这方面,中美两国的差异不是多和少的差异,而几乎是有和无的差异。何以言之?听我慢慢道来。我在美国落脚的第一个城市就是波士顿。踯躅于这个城市,我到处可以发现尖顶的教堂,其数量之众多过中国的银行和米铺。在哈佛广场附近的街道上,我曾驻足四望,结果竟然在三个不同的方向发现了三个教堂。事实上,从美国的东海岸到西海岸,从农村到城市,在任何一个地方,你都可以发现:这个国家最多的建筑不是别的,正是教堂。教堂而且只有教堂,才是美国人的中心,是凝结美国人最核心的东西。”
于是,这位经济学家提出了“有教堂的市场经济”这种说法。说白了,就是希冀中国的市场经济体系也能够建造在一个可以提供道德支撑的信仰架构之上,这也是一种从信仰及市场伦理的角度来重新对市场经济如何改善进行建设性的思考方式。
不过,笔者觉得若我们仅着眼于外在的教堂建筑未免有些过于简单。其实,在中国一些地方(尤其是浙江和中原地区)早就实现了“教堂林立”了,但令人讽刺的是,产自温州的假货冒牌货泛滥成灾,甚至也是“举世有名”的。不仅仅温州,也有其他一些地区的教堂和聚会点并不少,教会团队也去各地传福音,名声在外,可是反而教会在当地对当地的社会生态并无明显的正面影响。而且,在挂名基督教的机构里也有各种罪恶,传销、性侵、内斗……
改变的力量到底来自哪里?不在于有多少虚有其表的教堂,也不在于有多少字面上的宗教信众数量,而是在于真正有没有生命的改变和更新,从而去建立爱邻舍的德行。但除了耶稣基督的天国福音,又怎能产生这种具有改变能力的力量,并带给我们永恒的盼望呢?
著名的基督教赞美诗《奇异恩典》的作者约翰·牛顿年轻时曾是一个罪恶的奴隶贩子,为了贪求利润,干起贩卖奴隶的勾当。后来在一次危险的暴风雨中,是福音从天上光照了他的灵魂,并且使他痛改前非。再以后,这位奴隶贩子还成了牧师,后半生为废除罪恶的奴隶贸易而奋斗。这就是福音给一个罪人带来的真实的改变。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