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网络上大量流行这一些以基督教传道人为素材的卖惨文,他们强调自己为主奉献了一生身无分文,由于不是自己的主观原因而是客观原因比如天灾人祸导致了自己的贫穷,开始在网路上募捐,他们往往能得到显著的打赏,金额很多。
有的是真惨,但也不少是骗子虚构或者加工渲染一个故事进行诈骗,但无论如何,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基督教群体给人的印象是颇好的,有困难找教会找基督徒,在一些人的心里已经成了一个固定的印象。
从这里面我们能看到,基督徒群体是有一些博爱和公益心的,一个肢体有困难,大家心里都难受,就打赏,没钱的就转发;基督徒群体是一个博爱的群体,是一个实践基督精神的群体。如果大家都抠门,也就没人发卖惨文了。
但是,对于教会内部而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为什么基督徒容易被骗、容易不分区别真假事实,一味得打赏,反而让骗子得逞。
所以笔者看到从去年开始,教会里一些传道人开始在网上呼吁打假,揭露出不少虚构和加工传道人事实卖惨的骗术,让信徒区分,擦亮眼睛,不给骗钱的公众号打赏。
在这里,我要说的是,卖惨、悲情、苦情是传统教会的一个基本的生存语境,这个和成功神学一样都有一些极端,都是值得提防和警惕的。
成功神学是通过自己的成功来验证福音的有效性,信主的就得到上帝的祝福,就能在当今世界有巨大的财富回报,就能让孩子考上名牌大学、自己的工作好、生意好、家庭和睦。所以用这个见证来吸引其他人来到教会相信福音。
而卖惨、悲情的教会则营造另一种画面,他们通过基督徒的受苦来说明福音的独树一帜以及和世界的截然不同。他们说,基督徒来到世界上就是受苦的,因为首先耶稣在世界,也没有享福而是受苦受难。另外,这个世界不接受福音,与福音对立,注定了基督徒不受欢迎。第三,基督徒要把全部的精力注目在天国和未来的事情上,不能关心当下,所以,在教会里,大家都要朴素都要受苦才能符合基督徒的身份,有时为了福音的缘故要舍弃好的工作,比如一个月两万但是周末不让休息不能礼拜的工作,这样坚定信心的信徒往往受到教会的口头表扬。
悲情神学和成功神学其实都是一样的逻辑,都是通过自身在世界上的成功与否、通过自己的生活的实际面貌来论证福音、来为基督做见证。
但是,圣经里说的为基督做见证是证明基督本身的复活。早期信徒逢人就说,基督复活了,我们信的是复活的主。
这种为基督做见证是说,我见过基督的复活,是以自己亲眼所见来说基督还活着,那些没见过耶稣的就说,我们所见过的使徒可以证明基督复活了。
但是到了现在,为基督做见证开始不讨论基督的复活本身了,开始说:因为我们生活富有,我们是基督徒,所以,基督的信仰是有力量的;或者说,因为我们生活悲惨,世界容不下我们,所以,我们的信仰是真的,否则,我们肯定会生活的富有,信主让我们贫穷,而这反过来证明信主的代价、信主的美好。
早期教会不以悲情卖惨作为基督教信仰为充要条件,中世纪教会也不这样。宗教改革后才开始,特别是清教徒被英国国教逼迫过了苦日子,这影响了后来在美国兴起的悲情布道文。
而在亚洲教会,由于大家都比较贫穷,所以教会的主导基调就是基督徒是贫穷的,这反而是信仰得到力量的有效方式。长期以来,亚洲教会由于是外来宗教,不受本土天然的接待,大部分的信徒被边缘方式对待。在这样的教会里,大家都不太追求精致和奢华,都以贫穷朴素、注目天国为荣。这营造了亚洲教会的苦情文化。
所以,如今看到的基督徒的卖惨文就在这样的土壤里生长,这些卖惨文的写作有一个风格,就是所有的悲惨都是天灾人祸,都是不可抗力,都不是人能解决的,读者读了你只能捐款或者转发,这是唯一帮助作者的方式。
有人跟笔者说:你看看网上那么多需要帮助的基督徒,我们能否帮助一下。我罪开始认为,确实需要尽一下力所能及的帮助,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竭尽可能的出个主意也好。我开始下载了许多篇卖惨文,开始看看他们的需求,看看他们生活的问题,想找出解决之道。却最终发现,这些卖惨文堵死了任何人给出实际性建议的可能,好主意坏主意,你都不能给出。因为他们的写作风格就是要么你直接给钱,要么没钱转发一下,要么默默祷告,闭嘴别质疑。
对于那些没钱,但是想指手划脚给他们生活出个主意的人来说,根本就在他们的文章里发现不了任何帮助他们的可能性。我在这里说的帮助是出个主意不给钱的那种帮助。
我听过一个电台主播,她现场接听电话,很多人在电话里告诉主播,自己遇到了各种问题比如分手离婚,婆媳关系等等,主播就给出建议。
而卖惨文的写作风格就是,不泄露任何自己的原因,只陈述悲惨的事实,让人无从出主意,最后只能是给不给钱,像沿街乞讨的乞丐,只能给钱或者拒绝,你给他找个工作,他不干。
总之,教会里目前存在大量的悲情文化基础,这不是健康正常的教会的语境氛围,而这种悲情的另一个极端又是成功神学。这种悲情文化导致了基督徒不能活跃,不敢活跃,陷于苦恼之中。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